日照心臟病醫院:急危患者“頑固”,為生命拼搏的醫者用心救心!

醫者,救人為使命,

他們對待每一位患者,

都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

竭盡全力挽救生命,

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醫者仁心!


近日,日照心臟病醫院收治了一位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面對醫學知識匱乏的患者及家屬,醫生們苦口婆心地為他們耐心講解,讓他們從不信任到“信服”。

深夜上臺,只為讓生命更精彩!


01

醫生不放棄搶救機會

“我就是胸痛,怎麼可能是心梗,吃吃藥就好的病還需要做手術!?”此時是晚上10點多,醫院CCU病區走廊裡傳來了患者的質疑聲。

日照心臟病醫院:急危患者“頑固”,為生命拼搏的醫者用心救心!

來自東港49歲的張先生於當天晚上7點多,出現胸痛、胸悶、全身大汗,疼痛遲遲不能緩解,自行到日照心臟病醫院就診。經心電圖檢查後發現,懷疑有下壁心肌梗死的可能,此時距離張先生第一次胸痛已過去3個多小時。

對於冠心病、心梗患者來說,心電圖只能作為輔助檢查手段,無法確診,此時還需要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冠狀動脈造影。當醫生建議通過造影明確病灶血管的狀況時,患者和家屬一致搖頭,當場拒絕醫生的診療建議,“沒那麼嚴重,不做!”

經常看到患者因拖延時間而錯過最佳搶救時機,副主任醫師袁磊不忍心看到悲劇重演,與值班醫生們一起給患者及家屬耐心講解心梗的危險性及對人體的傷害,最終患者及家屬同意造影。

正如醫生所料,血管造影顯示,患者右冠近段完全閉塞。“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閉塞,就好比是給心臟運送血液的公路發生交通阻塞,血運不通,心臟沒有充足的供血,患者極有可能發生猝死。”袁磊說。


02

苦口婆心,只為患者平安

造影的結果顯示,患者急需支架手術打通閉塞血管。而患者及家屬對支架存在認識“誤區”,潛意識裡認為放了支架,以後就不能做較劇烈活動了,也不能工作了,還是中年的頂樑柱不能倒下,於是,他們堅決不同意進行支架手術!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每個生命面臨危險時,醫生都應該竭盡全力去救治,耐心做講解、盡心去安慰。”袁磊說。

在手術檯上,醫生們給患者用淺顯易懂的話語去做講解,告知支架手術的必要性、病情的危險性;在家屬談話間,醫生也在耐心的給家屬做講解和手術動員工作。從家屬談話間到手術檯,醫生們來來回回的跑了無數趟。但患者及家屬對支架手術強烈的排斥,不得不讓這臺急診手術終止,患者被迫送回CCU。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患者壞死的心肌細胞面積也在一點一點增加,心梗發生後接受再治療的最佳救治時間為9-12小時,此時距離第一次胸痛已經過去5個多小時。

面對這樣的急診手術,上天不會給任何人後悔的機會。凌晨12點多,CCU主任醫師劉鴻飛、心血管內科副主任李召峰瞭解到患者情況後,深夜緊急趕往醫院。


日照心臟病醫院:急危患者“頑固”,為生命拼搏的醫者用心救心!

此時,患者胸痛仍未緩解,劉鴻飛、李召峰兩位專家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了2個多小時苦口婆心的溝通,從專業角度消除他們對支架的認識誤區以及手術的緊迫性,最後他們終於明白了自己“無知”,同意醫生處理已經閉塞掉的血管。

深夜,手術室再次啟用,在患者從CCU推到手術室的時候,患者又一次質問醫生“你確定我是心梗嗎?”

日照心臟病醫院:急危患者“頑固”,為生命拼搏的醫者用心救心!

最終在次日凌晨2:33,手術室再次啟用,由於心梗時間過長,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現了心動過緩、快速房顫、血壓下降等嚴重併發症,為手術增加了一定難度,最後在李召峰、丁兆剛、劉鴻飛三位主診醫師及相關醫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成功為患者右冠置入支架,打通血管,患者轉危為安。


03

戰勝死神,感謝醫生給予二次生命!

術後醒來,張先生感覺胸痛、胸悶的症狀消失,經過幾天的治療已經康復出院。出院前,家屬不好意思地對醫生說,“無知差點害命,心梗的危害你們給我們講了那麼多遍,我還很頑固,你們用真誠、負責的態度打動了我們,真心感謝你們的不放棄,讓我得以重生。

日照心臟病醫院:急危患者“頑固”,為生命拼搏的醫者用心救心!

近期,來院複查的張先生為了當面說句感謝,在手術室外等了正在手術的劉鴻飛近2個小時。他說,“感謝醫生當時的不放棄,不然現在自己都不可能康復的這麼好,感謝醫院、感謝醫生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這場手術讓我們承擔著巨大的壓力與風險,這個手術不做,他發生惡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等嚴重後果的可能性極大,對醫生和醫院來說沒有什麼,但對患者是不負責任。”回想起此事時,劉鴻飛主任說,穿上白大褂,就要對得起每位患者,擔得起這份責任!

把患者的生命安全作為己任,

這是對生命的敬畏,

也是醫者的責任與擔當,

更是用心救心、

用心護心的真誠與情懷,

讓患者向“心”而生,

致敬!

為生命拼搏的醫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