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達士巷,一條始於明朝,成於清代的古巷,全長約215米,原名鄭家巷,本為一個普通小巷,後來附近出了不少讀書人,還有人中了進士,又有諸多名賢紳士、大戶人家選擇居住於此,後人便稱為達士巷。至今還保留眾多名人故居、廟宇、古井、古石板路等等,又被譽為“海南明清第一巷”。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達士巷東門

走進達士巷

達士巷位於海口府城西門外,東起馬鞍街,西至朱雲路。在朱雲路西入口,是一座新建仿古牌坊立,上方“達士巷”三個字,左右兩邊分別書寫對聯:

小巷不在深,此地有二星三聖四姓賢士;

大道何須遠,讀書乃百世千門一腦宗風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達士巷西門

這副對聯概括了達士巷的一切。

巷子兩邊是高層建築和民宅,臨街是雜貨店、早餐店、冷飲店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店鋪,與其他普通的海口小巷無異。臨街外牆面採用復古牆磚、街燈裝飾,倒是透出些許古巷的韻味。

鄭存禮故居

進入巷子大約50米,左側一間低矮的建築顯得與周圍現代民居格格不入,走近才知是鄭存禮故居。鄭氏先主自閩入瓊,第三代出了“孝友公”鄭存禮,事親至孝,遐邇聞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獲朝廷旌表。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鄭存禮故居

這是一座海南傳統民居,從房屋的外觀可以看出已經過修繕,大門匾額上書“邦伯第”。古時稱一方諸侯之長為“邦伯”,後來也以此來代指知州等一州的父母官,鄭氏門第被稱為“邦伯”,源於鄭宅出了許多鄉賢名士,政績顯著。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故居大門

院內是一座兩進庭院,正屋為穿坊式結構,棗紅色的梁木經百年歲月的洗禮依然保存完好,透出時間沉澱下來應有的色澤。庭院裡堆放著一些雜物,因有人居住倒也收拾的井井有條,院子相連著另一個院子,中間一道古色古香的景牆相隔,景牆拱門上方兩面分別寫著“孝友”和“花廳”。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景牆

旁邊寫有“花廳”的院子是一宅一院,房屋是鄭氏書廳,如今成為展示廳,展示著許多與故居有關的照片和一些字畫,其中鄭家人拿著“孝友”匾的照片尤為醒目。

院中修建花架,擺放石桌石凳,想來是閒時賞花會友的院子,圍牆上是一幅幅鄭存禮孝親、受旌表、嘉獎的浮雕,一一體現鄭家傳承孝義、名賢達士輩出的歷史榮耀。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浮雕

故居佔地3400平米,坐北朝南,縱向3列,東列3進,中列5進,西列4進,大小房舍共38間,形成多組三合院或四合院格局,自清順治甲年年(1654年)開始,歷經五代133年擴建方形成此規模,是海南漢族地區典型民居樣式,已編入《中國傳統民居》一書。可見當年鄭家房屋規模非同一般,而我參觀的這兩座庭院僅僅是故居很小的一部分,其它部分的現狀則無法得知。

立於院內,環顧這被現代建築包圍的古老庭院,看著古老的樑柱,新舊相間的滴水瓦當,屋脊翹角,眼前浮現出近400年來鄭宅裡或悠閒、或忙碌的生活場景,溫馨、和睦的氛圍瀰漫在這清幽的宅院裡,如今雖昔日輝煌不在,但“孝友”精神永存。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庭院

鍾芳井

走出鄭存禮故居向東方向約百米,在巷道旁一角便是鍾芳井。鍾芳,公元1476年出生於崖州高山所(今海南三亞市崖州區水南村),自幼聰穎好學,10歲入崖州州學,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鄉試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殿試賜二四進士第三名,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一時名動京師,蓋謂丘文莊後又一南溟奇才”,時人敬稱“鍾進士”、“鍾崖州”。為明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哲學家,晚年定居於達士巷,此井正是紀念這位被譽為“上接文莊,下啟忠介”的“嶺海巨儒”而得名。

鍾芳井,深達9.6米,井圈由整塊玄武石雕刻而成,幽深的井壁長滿青苔,井裡一汪清水如明鏡般平靜,井沿被井繩磨出數十條道繩溝,一道道溝痕見證了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變遷。

井旁立一塊石碑,上書:康惠泉龍神位,有人認為這是古井的神靈,所以此井又名康惠泉龍井,也有人認為其實分別是兩口井,對此井名稱認定出現分歧。不論這兩個名字是不是同一口井,對百姓來說另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僅僅是井水甘甜可口養育著附近百姓,人們還認為此井水有滌煩邪,助文思之功,正因如此,達士巷才出了眾多名賢達士。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鍾芳井

達士巷古道

鍾芳井旁的巷道便是府城唯一一條保留下來的明清古石板路,路面保留也最為完整,全長116米,用當地火山岩雕琢成長方形石塊橫直拼接鋪設。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達士巷古道

歷經500多百年風雨沖刷,從古至今無數腳步踩踏,粗糙的石板被打磨得光滑發亮,每一塊都留下在此居住的達士名賢和居民的履痕和足印,見證了達士巷的繁榮景象和黎民百姓幾百年來的生活變遷。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磨得光亮的石板

走在古道上,不自覺放慢了腳步,讓自己沉浸這幽巷之中,感受時光倒流,細細品味悠悠歲月給這古老的小巷留下的濃厚的生活氛圍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

古廟群落

馬皇康皇廟

在古道北側近達士巷東入口,一座紅牆院中是馬皇康皇廟,大門兩側神靈威風凜凜,這裡是奉祀著兩位神靈,一位是馬皇,一位是康皇。據載,此處是鍾芳故宅舊址,在清初被改建成了馬皇廟。馬皇是民間供奉馬的保護神,康皇廟是紀念宋朝抗金人而戰死疆場的忠臣康保裔,康皇廟原址在瓊山小西門馬街前,雍正年間遷移至達士巷,後遭颱風吹毀,重修時移建到馬皇廟。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馬皇康皇廟大門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廟宇


如今馬皇康皇廟已成為達士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廟宇院內古木參天,設有戲臺,廟前廣場為居民休閒、娛樂、聊天之所。每逢祭祀,廟裡香燭繚繞、祭拜祈福活動熱鬧非凡。

三聖廟

三聖廟與馬皇康皇廟一字排開,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古廟群落。此廟原建於明清,歷來香火鼎盛,後被毀,於1994年重修。只是古廟大門緊閉,沒有開門迎客,只能望著紅牆黛瓦遺憾離開。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三聖廟

王國憲故居

達士巷縱橫交錯著數條小巷,王國憲故居不在古巷道旁,而是在鍾芳井南面的巷子裡(大約紅圈位置)。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王國憲故居位置示意圖

我在一間坍塌、廢棄的房屋一角發現兩塊寫著“王國憲故居”的石碑,從而確認這裡是我要找的地方。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王國憲故居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故居為清代較典雅的嶺南古建築,已有200多年曆史,由7棟瓦房組成,因歷史原因已有部分土地屬於他人,又因年久失修,出現個別房屋坍塌,所以現存故居有部分缺失。

正屋雖經過修繕,灰白瓦頂和牆面也掩飾不住時間留下的印痕,周圍現代建築讓這幾棟瓦房顯得更為矮小破舊。

安靜的庭院內依然有人居住生活,晾曬的衣服,門前種植的盆栽讓這百年老宅充滿生活氣息。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正屋

王國憲是海南清末著名學者,是一位瓊島文化承先啟後的傳承者、倡導發展海南教育的領軍者。在其後40餘年傾盡心力考察海南民情,發掘整理海南地方文獻、志書,著有《瓊山縣誌》、《瓊州府志》等著作,在海南歷代先賢典籍和地方文獻資料得以保存傳世,王國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故居建築

作為一名在民國時期最大的藏書家,王國憲在故居建立藏書多達三萬冊的“更生書屋”,把祖輩留下的古籍與自己的藏書全部列於書櫃,以方便當地學子借閱,使這裡成為當地文化名人會聚、文化交流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很難想象,這破舊的房屋曾保存著無價之寶。

結束語:

達士巷,這個歷經幾百年滄桑的古巷,在海口啟動“雙創”後,舊貌換新顏。破敗不堪的古宅、坑窪的巷道、斑駁的牆面和髒亂的環境都得到有效修繕和改造,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達士巷裡的名人故居、古道、廟宇古井在修繕中都儘可能保持原貌,讓這沉睡多年的古巷煥發勃勃生機,重現“明清第一巷”的歷史魅力。我也得以在這名人輩出的古巷中,感受府城千百年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百姓在這裡安居樂業的生活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