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市:參與造林護林的他們正在脫貧

初春的呂梁山,乍暖還寒。一眼望不到邊的溝壑縱橫,梁峁成群,山上的林子正在吐出新綠。

呂梁是一個深度貧困地區,生態脆弱和深度貧困相互交織互為因果。呂梁市採用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模式,持續推進在一個戰場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場攻堅戰。到2018年底,全市共組建造林專業合作社1301個,吸納貧困戶社員2萬餘戶,完成造林300餘萬畝,通過生態扶貧帶動50餘萬人脫貧致富,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根本改善。

3月12日,位於黃河東岸、呂梁山西麓的石樓縣舉行了一場春季植樹造林啟動大會,幾百名幹部群眾一起參加春季義務植樹活動,揮鍁剷土,植樹播綠。

“刨個坡坡兒、吃個窩窩兒”,是祖祖輩輩石樓農民的生活寫照。“為了生活,山上能用的地大夥兒都用了,種上玉米、撒上豆子,眼巴巴地等下雨,可一年下來,一畝地只能收200塊錢。”石樓縣義牒鎮侯家溝村高衛平說著當初的生活,感嘆著山越刨越荒,人越刨越窮。

如何破解深度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石樓縣緊緊抓住國家生態建設的利好政策,通過組建造林合作社,一邊造林,一邊增收,展開了一場綠色革命。

石樓縣的造林合作社充分發揮黨支部的領導作用,明確要求造林合作社必須由村黨支部領辦,一村建一社,所有的行政村造林合作社全覆蓋。合作社建立了社員進入、退出的動態管理機制,積極吸納有參加意願、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並探索吸納部分“邊緣貧困戶”參加造林合作社,有效提升了貧困群眾參與林業建設的熱情。

和合鄉西山村黨支部書記、石樓縣河西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領辦人賀計平告訴記者,西山村是石樓縣“支部+”模式的首創地,合作社有20戶,其中貧困戶18戶,平均年齡不到40歲。貧困戶造林積極性高,自覺護林意識也高,人隨叫隨到,出勤率達100%,兩年來已造林3800餘畝。合作社社員高衛平、李愛林夫婦表示,在合作社造林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收入提高了,各項支出、花費減少了,生態脫貧是接地氣的脫貧模式。

好辦法取得了好成效,村支部以造林合作社的形式把貧困群眾組織起來,杜絕了以往推諉扯皮、任務難以落地的情況,激發了鄉村兩級幹部的積極性,確保了村裡貧困戶的收益和村集體的收入,也綠化了荒山,美化了生態。目前,石樓縣由村黨支領辦組建了130多個造林合作社,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涉及農戶1.15萬人,其中貧困戶達9900餘人。

位於黃河岸邊的臨縣,是呂梁市乃至山西脫貧攻堅和生態修復的主戰場。臨縣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並出臺了合作社造林項目議標辦法和管理辦法,採取星級管理和末位淘汰制,有效保障群眾受益面和造林成活率。同時,創新融資模式,在涉農資金整合的基礎上,依託生態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和融資平臺籌集資金,全力保障全縣造林綠化工程項目建設。目前,全縣共組建合作社280多個,吸收勞力1.3多萬人,其中貧困勞力1.14萬人。2019年完成造林任務20多萬畝,參與造林的貧困勞力人均勞務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呂梁市嵐縣。王獅鄉蛤蟆神村村民王明珍既是貧困戶,也是嵐縣別樣紅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社員。他和老伴都在合作社從事沙棘苗的培育、栽植、澆水、拔草、噴藥等日常工作,去年收入在3.5萬元左右。在嵐縣,有1751戶貧困戶5155名貧困人口和王明珍一樣受益於造林專業合作社。

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張雲龍告訴記者,作為生態脆弱區和國家級貧困地區的呂梁市,積極創新合作社造林機制,探索出了“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黨支部+合作社”等多種合作模式,不斷完善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充分吸納貧困人口進入合作社,確保所有造林任務都有貧困戶參與,為全省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做出了表率和垂範。2019年,山西省聯動實施林業生態扶貧“五大項目”,帶動53.1萬貧困人口增收10.3億元。山西省首次森林資源年度清查顯示,至2018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2.79%,真正實現國家得綠、百姓得益。(中國綠色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