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隋唐時期的文武全才裴矩。

30歲時國家被滅。

43歲迎來人生又一春,帶著3000保安,以摧枯拉朽之勢,轉戰數千裡,將叛軍從江西一直打到了越南,安撫嶺南二十多個州。

58歲主動請纓經營西域,書寫了我國曆史上,最重要的西北歷史文獻——《西域圖記》。

隨後,他又滅了吐谷渾、伊吾等國。使中斷了300多年的絲綢之路,重新連接。將大隋王朝的榮光,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70歲時,遭遇第二次滅國。

但是77歲又升任大唐宰相。80歲安然病逝。


他的一生,具體如下:


公元605年夏,大隋王朝的西北重鎮張掖,來了一位58歲的老頭。


該老頭在府衙內,簡單的吃了幾口早飯,便帶著幾個僕人走街串巷去了。只見他走在街上,每見到一個西域商人,便詳細地詢問對方的來歷與見聞,一連數日都是如此。


習慣了察言觀色的商人們,一眼就看出來這老頭來歷不凡,非富即貴。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眼前這位竟然是大隋王朝的民部侍郎——裴矩。


令裴矩也想不到的是,半截身子都已經入了黃土的他,竟然會在此成就豐功偉業,名垂青史。


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裴矩,公元547年出生於被毛主席稱為“千年榮顯”的“山西裴氏”家族。雖然家世顯赫,但小裴矩的幼年生活並不快樂,因為他出生沒多久,身為太子舍人的父親就病逝了,他不得不跟隨母親,投奔了伯父裴讓之。


裴讓之是也北齊大臣,位列三公,不僅政績出眾,詩寫的也很好,給小裴矩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所以,小裴矩事事都向伯父學習,從小就勤奮好學,寫得一手好文章。


但是好景不長,在裴矩8歲的時候伯父裴讓之也去世了。於是,他只好跟隨母親回到了孃家。


好在裴矩沒有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放縱自己,他依然勤奮好學,刻苦努力。得益於祖輩世代高官的積累,20多歲時,裴矩便在北齊混了個一官半職。


但是,又是好景不長,30歲的裴矩便第一次嚐到滅國的滋味,自己的國家北齊被北周給滅了。原北齊官員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裴矩也沒例外。30歲的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壓力正是最大的時候,但他卻失業了。


一時間裴矩心灰意冷,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果按此發展下去,他們裴家估計到他這一代,就要衰落了。


但是,老天眷顧,或者說,他從小養成的刻苦努力品質,以及寫文章的能力挽救了他。


北齊滅亡後不久,當時還是北周大臣的楊堅,偶然之間看到了裴矩寫的文章,對他的文筆大加讚賞。於是,便將他納為了自己的秘書,很多大事都與他商議。


楊堅登基後,裴矩也受到了重用。不過,受到重用和名垂青史還有很大的距離,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中,有無數個功在當世的大臣,都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風沙之中。


裴矩在楊堅的手下,兢兢業業的幹了13年,其中有什麼功勞,史書上隻字未提。


直到公元590年,43歲的裴矩才開始有了第一次逆襲的機會。


那時候江南剛剛解放,楊堅命裴矩巡撫嶺南,但是走在半道,高智慧等人便在江南發動了叛亂。我們之前的文章講過,楊堅令楊素、史萬歲等人率大軍前去平叛,倆人都立了大功。但是在這場平叛中,立大功的還有一人,就是裴矩。


他帶著幾個隨從到達江西南康後,發現江南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如果是普通人,第一反應肯定是向朝廷要兵要糧甚至還要將。


但裴矩顯然不是一個普通人,他太想有所作為了。父親、伯父所造就的家族輝煌,已經隨著他們的離去而消散多年,重振他們裴家的雄風,只能靠他了。


究竟是會所嫩模,還是下海乾活,在此一舉。


於是,他什麼也沒要,而是自己從各個縣召集了3000基本沒有打過仗的地方保安,就直奔戰場了。


就是領著這3000保安,裴矩竟然以摧枯拉朽之勢,轉戰數千裡,將叛軍從江西一直打到了越南,安撫嶺南二十多個州。


請原諒,在這麼激動人心的時刻,筆者就寫了這麼一句,因為史書上也就一筆帶過,沒有詳細的過程。


一個從來沒有打過仗的文官,帶著一群保安,竟然能建立如此大的功勳。隋唐英雄遍地,真的是名不虛傳。


捷報傳回長安(大興城)後,楊堅連連稱奇,裴矩因戰功卓著被封為了喜縣公,任民部侍郎(民部二把手)。


沒過多久,楊堅又讓裴矩去協助大忽悠長孫晟去忽悠突厥。裴矩再一次發揚了勤奮好學的精神,沒過多久,就將突厥的情況瞭解了個大概,但是,也僅此而已。在突厥問題上,有長孫晟在,他永遠只能是配角。


裴矩就這樣又當了十幾年的配角。


楊廣登基後,裴矩已經58歲了,在那個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年代裡,58歲的裴矩終於迎來了,人生最輝煌的時候。


他不願繼續落於人後,他不願意家族的榮光由他衰落,他要趕超伯父,也坐三公之位。於是,他像一個熱血少年一樣主動請纓,要以老朽之軀,去建設祖國的大西北。


有這樣一位老驥伏櫪的老臣為自己分憂,楊廣自然不會拒絕。於是,便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經過一年多的詳細調查和編纂,這位58歲的老頭,竟然書寫了一本,我國曆史上,最重要西北歷史文獻——《西域圖記》。


裡面不僅詳細介紹了西域44國的險要、酋長、姓氏、家族、物產、典章制度等等,還繪有三條絲綢之路的具體走向,為現在研究古代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參考。


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只是很可惜,此書已經散佚。有人可能會說,書都沒了,你怎麼知道這書寫的什麼內容,把它的價值吹這麼高?


不急,筆者沒看過,但是有人看過,只不過這人是古代的人。例如《隋書西域傳》就大量引用了此書的內容。


在寫書的同時,裴矩還把目光轉向了,河西走廊上的倒爺——吐谷(yù)渾。


吐谷渾是鮮卑人的一支,當時控制著河西走廊。西域各國和大隋王朝做生意,他就卡在中間,要麼做倒爺賺差價,要麼吃、卡、拿、要分利潤。


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看到吐谷渾這麼混,裴老頭胸中便燃起了為民請願的熊熊烈火,準備請這群倒爺吃個癟。


但是怎麼解決呢?再去徵調3000保安,和吐谷渾在馬背上死磕,好像不太現實。一大把年紀了,撒尿不分叉都夠嗆,怎麼親自領兵打仗?


就在左右為難之際,裴矩突然想到了從大忽悠長孫晟那裡學到的本領——忽悠。於是,一場針對突厥和吐谷渾的忽悠開始了。


裴矩先派人到吐谷渾伏允可汗那裡忽悠:東突厥早就投降大隋了,但是西突厥卻一直沒有投降。


所以,大隋皇帝派我來張掖,就是準備去打西突厥。聽說,西突厥經常把你按在地上摩擦,你看咱們要不要一起給西突厥來個聯合雙打?


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吐谷渾伏允可汗以為天上掉了張大餡餅,馬上要翻身農奴把歌唱,於是,也沒過腦子就同意了。


誰知道裴矩在背後玩了個陰的,得到伏允可汗的回覆後,他便讓商人們四處宣揚這條消息。不過話給反過來了,不是大隋要聯合吐谷渾,而是吐谷渾要聯合大隋。這真是人嘴兩張皮,想咋說咋說啊。


西突厥聽說要被大隋和吐谷渾聯合雙打後,立馬就慫了。


於是,他們立刻派人到大隋舉辦了隆重的投降儀式,然後又很純情的向大隋表了忠心:大哥,小弟想幫您收拾吐谷渾,您看行不行?


裴矩表示,大隋早就看不慣吐谷渾了,誰知道這貨竟然敢挑撥,大隋與突厥之間的深厚友誼,這種小人必須收拾。


於是,公元608年,突厥鐵勒部率10萬騎兵,對吐谷渾發動了突然襲擊。


吐谷渾伏允可汗大敗而逃,竟然還是朝著東邊的大隋跑的,一邊跑還一邊純情的喊:大哥,咱們不是說好,一起去打西突厥的麼,現在他來打我了,你管不管?


到這時候,還不知道裴矩在背後玩了陰的,估計吐谷渾的情報部門和外蒙的海軍差不多,都是擺設。


楊廣得知吐谷渾要投降的消息後,高興的大腿都拍紅了,連忙派將軍宇文述領了幾萬大軍前去接應,但是在接應途中竟然出現了問題,讓煮熟的鴨子飛了半隻。


不是情報洩露,也不是隋軍水土不服,而是伏允可汗看見,接受個投降,就來幾萬大軍,這哪像是受降啊,分明是來趁火打劫。於是,他調轉馬頭,又帶著殘兵敗將們往西躥了。


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宇文述得知情況後哭笑不得,道喜卻遇到了奔喪,只能追唄。


從西寧追到了青海湖,總算是給追上了,宇文述本來還想給伏允可汗,和和氣氣的講解一下民族政策。但是,伏允可汗估計是跑缺氧了,一頭蒙圈,也沒人給遞個氧氣瓶,讓他吸吸。


當時,伏允可汗腦子是相當的不清醒,扭過頭,也不聽宇文述嘮嗑嘮嗑,拿起砍刀就要幹仗。


既然這樣,那就沒啥好說的了。追得正嗨的隋軍懟著伏允可汗的屁股就是一踹,斬殺其眾3000多人。


伏允可汗繼續跑,宇文述繼續追,在丘尼川這地方又給追上了。隋軍又懟著伏允可汗的屁股猛踹了一腳,俘虜其王公貴族200人。


宇文述這邊大勝之後,裴老頭那邊還沒有滿足,估計他在張掖吃了一年哈密瓜,然後上癮了。於是,他又上書楊廣,讓大將薛世雄和東突厥啟民可汗,一起去把伊吾(今哈密)也給滅了。


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滅人國、殺人放火這事,楊廣這位爺能不幹?他很快,就下了道詔書,聽從了裴矩的意見。


啟民可汗本來就不想去,但是畏懼隋朝國威,只好裝著答應了。但是,在正式出兵的時候,他耍了個滑頭,說自己得了痔瘡,天天血流成河那種,騎不了馬,去不了。


聽說啟民可汗得了痔瘡,去不了,隋將薛世雄反倒很高興,省得有人跟他搶功勞了。不是薛世雄心理變態,高傲自大,而是他有那資本。


這位老哥,出生於將門世家,史書說他從小就兇狠好鬥,跟沒煽過的公牛一樣愛惹事。


長大後,他又跟隨北周武帝、隋文帝南征北戰,戰功卓著。本來他就看不起突厥人。於是,薛世雄獨自領著幾千隋軍,開啟了一場茫茫沙漠苦行軍。


此時的伊吾國王在幹嗎呢?


馬照跑、舞照跳。不是他不知道隋軍要來揍他了,而是他認為隔著茫茫沙漠,鳥都不一定能過來,何況是一支部隊。


伊吾國王的想法沒錯,隋軍很快就認識到了大自然的威力。沒過多久,疾病便開始在人群中流行,士兵在一個個倒下,但是前方還有多遠,卻沒有一個人知道。


人最害怕的不是前路太遠,難以到達,而是害怕根本不知道前方在哪,看不到任何希望。


薛世雄終於意識到,啟民可汗為啥得了痔瘡。但是,就這樣回去嗎?


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薛世雄不甘心,他手下的大隋將士們更不甘心。大隋自開國以來,何曾有過一敗?隋軍所到之處,哪一個不是戰必勝、攻必克?


北邊,四戰突厥,每戰必勝,讓強大的突厥從此伏首稱臣。

東北,韋雲起一人滅一國,讓契丹不敢再犯隋境。

南部,萬餘人滅林邑,把他們國王趕到海上。

東南,又萬餘人滅琉球,把他們王子抓到洛陽。

西邊,宇文述不久前又大敗了吐谷渾。


這些國家,哪一個不比小小的伊吾強大?他們能做到,我薛世雄和這群將士們憑什麼做不到?壯士出征,最差的不過馬革裹屍,兄弟們倒下了,活著的人更應該去完成他們未競的願望,前行,一定要到達伊吾、建功立業。


此刻,雖然這幾千名隋軍已經精疲力盡,看似弱不經風,但他們毫無疑問,已是最強大的軍隊。


因為,上下同心者遠,上下同心者大,上下同心者強,上下同心者勝。


天助自助者,功成有夢人。終於,在一個風沙彌漫的下午,他們看見了不遠處的伊吾城。隋軍像幾千匹餓狼,兩眼放光,隨時準備對眼前的獵物發動致命一擊。


但是,讓人奇怪的是,從小就兇狠好鬥的薛世雄,這一次竟然沒有趁人不備,殺人滅國,而是選擇了和平招降。


也許,和平比戰爭更能擊破人心。


此刻伊吾國王,剛喝完葡萄酒,正酩酊大醉。但得知隋軍遠道包圍了城池之後,酒便嚇醒了一半。感嘆道:“隋軍真乃神兵天降!”然後就出城投降了。這國王當的,也挺有意思。


薛世雄受降之後,又下令在漢代舊伊吾城東築了一座新城。然後讓銀青光祿大夫王威帶了1000多名士兵把守,自己凱旋而歸了。


回京後,他被楊廣任命為了正議大夫。公元617年,在平定竇建德叛亂時,被竇建德打敗,只率了幾十人逃跑。逃跑後,他覺得有愧朝廷,不久抑鬱而死,時年六十三歲。王威這個人,在李淵起兵時,會當配角經常出現。


至此,在裴矩的苦心經營之下,這條中斷了近300年的絲綢之路,這條連接著東方與西方的大動脈,終於開啟了新的篇章。

但是,輝煌仍然沒有結束,一年之後,在楊廣的御駕親征下,這個輝煌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潮。


後面的事,我大概說一下,具體的情節、過程會陸續在《隋唐300年》一書中發佈。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後,隋朝內部戰火不斷,岌岌可危。隋煬帝跑到了揚州,當然,也帶著裴矩。公元618年,隋煬帝被殺後,裴矩落在了宇文化及手裡。隨後,宇文化及被殺後,裴矩又落在了竇建德手裡。

竇建德被殺後,他投降了唐朝,站在了李世民這邊。李世民發動政變時,他因功當上了民部尚書。80歲時,因病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