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能看得懂的道德經譯文--寫給行者的道歌2

《寫給行者的道歌——道德經譯》


一本能看得懂的道德經譯文--寫給行者的道歌2


陳道玄


第二十一篇 唯恍唯惚

=

萬事萬物,

天地宇宙,

其顯示的變化作用,

以及各種屬性,

我稱之為“德”。

“德”的容貌,

唯一隻能依從於自然大“道”。

/

自然大“道”

無形無相,

不可觸摸,

若想感覺“道”的存在,

唯有那恍恍惚惚的境界方能作到。

/

讓內心進入恍惚的境界,

“道”就會顯現出恍恍惚惚之象。

深入恍恍惚惚之中,

你就會感受到“道”的實質存在。

在這恍惚境界中沉浸,

進入境界的幽深微妙,

在這幽深微妙中感受“道”的情況與狀態。

你會感受到“道”的真實,

在這真實中蘊含著“道”的玄妙信息。

/

從古到今,

無量時空,

“道”的信息永恆存在,

其功效永不消失。

“道”及玄妙信息的功效永恆的運行於萬物,

我稱其為萬物之父。

/

我是如何知道,

萬物之父自然運轉於萬物的呢?

正是因為上述所說之修行,

進入恍恍惚惚,

感受了悟於大“道”。

=

第二十二篇 厭惡之人

=

吹噓、大話的人,

能理解於大“道”嗎?

他們永遠不能立足於“道”中。

/

那些視線中只有自己的人,

能彰顯於世間嗎?

他違背了“道”,

不能彰顯於世間。

/

只看重自己的見解與認識的人,

是聰明智慧的人嗎?

他太狹隘,

怎能聰明。

/

瘋狂炫耀自己功績的人,

對於別人來說有功勞嗎?

別人早以厭煩了他。

/

驕傲自滿的人,

能長久於世嗎?

長不了的。

/

這些對於大“道”來說,

都是妄動的思維,

不可取。

猶如剩飯殘渣,

多餘的累贅。

讓人厭惡。

所以大“道”的行者,

不會去這種種令人討厭的人。

=

第二十三篇 曲則保全

=

人生之“道”在於能夠在適當的時侯,

曲復於世間,

適當的彎曲,

反而保全了自我。

人生之“道”在於適當的徒然於世,

看淡於塵世,

心才能安定。

人生之“道”在於能收斂於窪谷,

含藏生命的力量,

才能長久的綻放。

破除那陳舊的迂腐,

才能迎接新的事物。

只有懂得取捨,

才能得到更多。

無盡的貪圖,

只會迷失那自我。

/

是以聖者執守於人生之“道”,

治理於內在的天下,

不自現、不自傲、不自誇才能顯示內在的真我。

才能顯示出聰明、謙卑、能幹。

/

正因為作到了上述所說的人生之“道”,

才能與世無爭,

才能使內在與外在的事物,

無法與之相爭。

/

從古到今的聖者都在述說著,

曲復才能保全自我的道理,

雖然簡短,

但這是人生之“道”的精義。

/

真誠的按照人生之“道”去生活,

這樣人生定會保持健全。

=

第二十四篇 不能長久

=

清靜,

平和,

是自然大“道”的本性。

/

世間的狂風不可能永不休止,

終要回歸於平靜。

暴雨閃電也不會終日連連,

他也要最終歸於安靜。

/

這種種的一切誰能控制?

自然界的天地終不能長久的顯露自己的狂燥,

那偏激最終也要回歸平和的正位。

而那世間的凡人,

心中的狂燥、怒吼、發洩又能支持多久?

/

所以,

遵循自然大“道”的行者,

行事一切事必順其自然之“道”,

合順通達於“道”。

遵循自然的“德”性,

符合自然的屬性與變化。

那些不順應自然者,

必定也會被自然所淘汰。

是故,

遵循自然屬性變化之“德”的人,

必定可以成就自然大“道”,

而失去自然大“道”之“德”的人,

必定也失去自然大“道”。

=

第二十五篇 道法自然

=

有一無形無相,

虛無飄渺的事物,

他自然混合於天地萬物之前。

/

他無形,

卻可網織於萬物,

他無相,

卻可規劃於一切。

/

他獨立且不同於萬事萬物,

他是超然永恆的存在。

一切有形無形都無法使他改變,

他是永恆不變的存在。

他是孕育於天地萬物的根本,

他是萬物宇宙的母親。

/

我不知其名,

就叫他為“道”吧!

或稱他為“大”吧!

“大”於萬事萬物。

/

“大”到超然於一切空間與時間,

以至於不可預測。

他的不可預測是無限的深遠,

遙遠到無邊無際。

這種深遠可以使一切最終返回於本源。

返回於“道”。

/

“道”是那樣的“大”,

他付予於萬物,

天得“道”而成就天之“道”,

地得“道”而成就地之“道”,

統一於內外的王者,

亦有其王之“道”。

/

而你這身體中的國度,

也有內在的大“道”,

如同天“道”、地“道”,

而你的心神就是那王之“道”。

/

人應該仿效於大地之“道”,

成就於地之“道”,

更應仿效於天之“道”,

成就於天之“道”,

更要仿效於無形無相的大“道”,

而大“道”就是自自然然,

人應學之。

=

第二十六篇 浮躁者失

=

穩重是人生的基礎,

內在意識的穩重,

才能保證心靈得到真正的輕盈。

清靜是那浮躁者的君主,

心神的安靜與虛靜,

才能統一內外的身心,

清靜可以降伏一切的浮躁。

/

可是人內在的君王,

終日追逐於各種慾望,

心欲重重,

煩惱與浮躁也不離其身。

雖然身體的內在,

可以提供心神安寧之處,

給與心神安靜與虛寧,

可內在的君王終日遊蕩於外,

顯昭於世俗。

/

使內在的君主,

成為眾欲之王,

而被慾望所控制其身,

放棄與輕視了對內外身心的統一。

/

輕視於內在與外在,

則失去根本的統一,

浮躁則讓人失去了心靈的君主,

失去身心之“道”。

=


一本能看得懂的道德經譯文--寫給行者的道歌2


第二十七篇 善行世間

=

善於行事於一切事的人,

可以將事作的十分自然,

好似沒有痕跡。

善於言談的人,

可以使語言沒有遐思,

盡善盡美。

善於計劃一切事物的人,

可以讓事物謀劃於未動之前,

好似看不見策劃的影子。

善於封閉外在干擾的人,

可以使外在的雜念無法穿越其門,

猶如無法找到門與鑰匙。

善於束縛自己內在慾望的人,

可以讓自我無束縛感,

好象沒有繩索,

而降伏慾望。

/

所以修“道”的行者,

善於如上諸事,

而能救施於人,

而能不拋棄世人。

/

所以聖人看見一切事物,

都能發現一切事物的價值和財富,

沒有什麼可以拋棄的廢物。

聖者是世間的悟“道”者,

了悟於世間,

明白世間大“道”。

/

是故,

世間善於行事者,

善於學習效法於一切,

而不善於世間之人,

常把好的事物無知的送給別人。

/

那不善於學習效法與世間之人,

以及常把好的事物無知送給他人的人,

雖自恃聰明,

但其實是迷糊於世間。

/

上述都是行者的妙訣,

大“道”的宗旨。

=

第二十八篇 了悟黑暗

=

修“道”者,

深知什麼是強大與雄厚,

但卻常處於柔和之處,

成為人內在與外在相流通的小溪,

以雌柔調和於天下。

成為靈魂與肉體,

以及與外界溝通的河流。

他以柔和、虛靜,

成就其“德”性,

恆長不離修“道”者。

修“道”者成就其“德”性,

進入柔和虛靈的元初狀態,

意識的純淨猶如初生的嬰兒。

/

修“道”者,

明白了悟於塵世,

但又能守候於濁渾的世俗。

立於塵世,

成為塵世間的清泉,

沐浴於天下,

沐浴於內在的靈魂,

不斷純淨於內外,

成就洗淨一切的“德”性,

不斷的淨化,

使修“道”者反回“道”的樸素無華。

/

修“道”者,

生活於世俗,

看清這世界的白淨,

也看清世界黑暗的一面,

能安守於這有黑暗的世界。

抹淨內外天下的黑暗,

成就那淨化的“德”性,

修“道”者抹淨那內在與外在,

反歸於“道”的本源,

無形無相,

虛無的無極狀態。

/

修“道”者,

將“道”的樸實散佈於實際,

散佈於生活,

成為人生生活的工具,

成為聖人的妙用。

統一於身體與靈魂,

合一的身心,

消除了一切的災難。

=

第二十九篇 道取天下

=

欲將統一,

內在與外在的天下,

卻用有為的方法去佔有,

我看,

不可能真正得到。

/

天下是什麼?

內在的心靈,

外在的民眾,

不管是什麼,

用有為的方法,

可以使心靈不凌亂嗎?

可以用暴力降伏內外嗎?

不能。

/

有為之人,

必成為失敗者。

執著者,

必會失去所得。

/

萬事萬物,

有前行者,

必有隨後者,

有冉冉升起者,

必有奄奄一息者,

有強大者,

必有受挫者,

有增加者,

必有降低者。

/

所以修“道”者,

不會去追求極致,

不會去追求龐大,

不會去追求世間種種,

以無為中和於世間。

=

第三十篇 輔佐大道

=

聖者,

以大“道”輔佐於靈魂,

以大“道”輔佐於王者,

以自然之“道”為先。

而不是以千軍萬馬攻佔一切,

以強勢的有為心霸佔內在的天下。

以有為的強攻行事於內外,

必會得到相應的報應。

/

那千軍萬馬所到之處,

必定會是荊棘密佈之處,

麻煩與煩惱之所在,

/

真正的聖者,

善於發揮自然之“道”,

成就其千秋功績,

而不是以千軍萬馬為其所用,

用強勢的攻擊成就一切。

/

聖者,

成就其千秋功績,

不會驕傲,

不會自我膨脹,

更不會自吹誇耀。

他不會以那千秋功績而自居,

他心居中和之位,

一切所得,

順其自然,

不以有為之心去強求。

/

萬事萬物,

以有為去強大其所得,

必定會走向衰弱,

因為不符合自然之“道”,

不合“道”必走向死亡。

=

第三十一篇 用兵帝王

=

那暴力有為的軍隊,

對於修“道”的行者來說,

是不祥的戰爭工具。

萬物與心靈皆討厭這種有為。

/

充滿雜念的靈魂,

不可能進入“道”的本源。

/

內在的君王若存有有為的慾望,

則不能居於中和之“道”。

/

正直的君王,

貴在有正確的引導,

給以“道”的輔佐。

而喜歡使用軍隊的帝王,

崇尚暴力的有為。

/

是故,

有為的雜念,

充滿了暴力,

非內在的君王,

所能真正使用的工具,

合“道”的王者,

不會使用那有為的軍隊。

/

那暴力的軍隊,

是不祥的戰爭工具,

只能在塵世間,

不得已之時,

用以突襲,

那是凡塵的戰爭。

/

若把這突襲的勝利,

看成成功的上策,

那這戰爭是應該被眾人所稱讚嗎?

不應該,

若稱讚這些戰爭,

那不就是喜歡弒殺眾生嗎?

/

若喜歡弒殺眾生,

以這種心態,

是不可能得其天下的,

更何況統一內在的心靈。

/

是以,

正確吉祥之事物,

在於有“道”的輔佐。

衰退失落之事物,

在於崇拜過激的有為。

/

是故,

王者的部下,

能以“道”輔佐君主,

位於中和之位。

而主戰的將軍,

只會崇尚暴力與有為。

/

那暴力有為的戰爭,

只能以死亡的葬禮來慰藉,

百千萬的殺戮,

屹立了悲傷與哭泣,

/

就算戰爭得以勝利,

也要以喪禮慰籍死亡的戰友。

=

第三十二篇 道之規則

=

“道”

永恆的存在,

虛空無形,

無其名相,

樸實無華。

/

而且,

細小精微,

微小到無物可比,

不可思議。

“道”可微小,

但無物可以去控制配支他,

無物可以使其作臣子,

他是不可思議的存在。

/

“道”

雖然可以極微小,

但心中的王者,

若能遵守自然之“道”,

順其無為自然,

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都將歸順於他。

/

身與心相合,

如同天與地的合一,

和諧統一,

融合與大“道”,

猶如飲食了甘露一般美妙。

內在的民眾,

莫向其施以有為的命令,

莫向其加以雜亂的意識,

而應順其自然,

讓其自然的歸於平和,

歸於虛靜。

/

當萬事萬物,

從最初開始有其形有其名之時,

一種制約就開始產生,

人應知其萬物的制約,

順應這規律,

他是“道”在萬物中的體現,

順其自然之“道”,

才能沒有煩惱與危險。

/

好比,

“道”微塵無形,

但統一於天下萬物,

人若掌握自然之“道”,

方可暢遊沐浴於江海。

=

第三十三篇 自知者明

=

在這塵世間,

能夠看透他人的人,

能夠明白他人的人,

才能稱為智者。

/

而能夠真正看清自己的人,

明白自己本性的人,

才是明心見性者,

/

在這塵世間,

能夠戰勝他人,

降伏他人的人,

是勇猛的力士。

/

而能夠在內在,

真正戰勝自己的人,

完善自己靈魂的人,

才是心靈的強者。

/

在這塵世間,

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富有?

只有知足的人才能知道什麼是富有。

/

在這塵世間,

什麼樣的人是有志氣的?

是知道困難與阻礙,

但迎障礙而上者。

/

在這塵世間,

什麼樣的人能長久生存?

是不失去自我所依者,

有靈魂的歸屬者。

/

在這塵世間,

什麼樣的人能長壽?

是至死都不忘“道”者,

順“道”者長壽。

=

第三十四篇 道氣渢渢

=

“道”

氣勢不可阻擋,

宏大渢渢,

無物可以控制左右。

/

他成就萬事,

卻無形無相,

虛空無物,

沒有其實質的形態。

/

萬事萬物,

在這無形的氣勢下,

都自主的歸順於他,

順其這自然大“道”,

但“道”卻沒有主宰一切的意識,

他出於虛無,

他中和而柔弱。

/

“道”

永恆於無慾無求的狀態中,

若論無慾,

萬事萬物沒有比“道”更無慾的了。

他可稱為慾望最小者。

/

但萬事萬物,

在自然大“道”面前,

自然歸順,

而“道”卻不作其主宰。

若論“大”者,

我看沒有比“道”更大的了。

/

是以,

聖人成就其大功業,

順其大“道”,

以其不自以為“大”,

無“大”的意識,

效仿自然之“道”而行事,

故能成“大”事。

=

第三十五篇 執大氣勢

=

掌握自然大“道”的氣象,

天下皆歸順之,

無論內在與外在。

/

順應自然的變化,

遵從“道”的法則,

平安祥和將跟隨他,

統一和諧於一切。

/

對於世人來說,

生活中,

過多追求享樂與美食,

只會讓人墜落,

這不符合“道”的法則。

人應該學會適當的滿足,

讓貪慾之心不至於燃起。

/

對於“道”來說,

“道”出於平平淡淡,

恬靜無慾。

/

修“道”之人,

於世俗中,

不會去追求錦衣玉食,

不會去追求榮華富貴,

不會去追求視聽的五彩繽紛,

而是,

讓自己的感覺沉浸於清靜中,

進入“道”的境界,

讓“道”發揮無窮無盡的力量,

讓自己成就“道”的聖果。

=

第三十六篇 以弱勝強

=

欲將收拾心靈內的雜亂,

必須先將其展開,

瞭解其所在,

方能拾斂其心。

/

欲將讓自己處於柔和與虛靜中,

必須先將自己鍛鍊的足夠強大,

方能安心的處於這柔和之中。

/

欲將去除某種勢力,

必須先給予他某些好處,

讓他進入放鬆的狀態,

方能安全的去除。

/

掌握奪與予的分寸,

保障其平衡與安全。

/

這些皆是世間的微妙,

須要自己去明白了悟,

了悟這柔弱勝剛強的微妙。

/

正如,

魚兒為了生存,

會長久潛隱於江河,

國邦之攻防利器,

視為秘密,

不可隨便視予人前。

=


一本能看得懂的道德經譯文--寫給行者的道歌2


第三十七篇 自化虛無

=

“道”,

永恆的存在,

無形無物,

無名相。

世間與心靈的王候,

若能遵守“道”的法則,

守其自然,

世間的一切,

都將順應他,

順從那自然的生化與改變。

/

世間萬物,

一切的發展與變化,

皆會於無形中產生有為的慾望,

那是有為的意識。

爾時,

修“道”的行者,

將會以樸實敦厚,

鎮守於欲動。

/

對於慾望與雜念,

真正的行者,

都將以樸素無華,

虛靈無慾給與鎮守,

讓其心靈不被各種雜念所佔有,

讓貪慾無法霸佔內在的心靈。

/

消除了各種負面的事物,

心靈沒有了負擔,

一切歸於平和與安靜,

天與地,

心靈與身體,

都將回歸“道”的正位,

中正之“道”。

=

第三十八篇 上德不德

=

大“道”的成就者,

早以契入了自然大“道”,

早以沒有了那所為“德”的概念。

正因為完全溶入於大“道”,

一切自然顯現出“道”的德行。

那沒有得“道”的凡人,

才會去剋制遵守“德”的規範,

因為他還沒有契入“道”的境界。

/

“道德”的契入者,

以自然無為而行天之下事,

無慾無求,

不以世間所欲而為天下之事。

奉行仁愛者,

以有為之心而行世間之事,

但能不以欲求之心佔據其心。

奉行仗義者,

只能以有為之心而行世間之事,

以有求之慾行於世間。

而只奉行外在之禮儀者,

以其浮於表面的有為之心行一切事,

誰會回應他?

無人回應,

他便舉起鐵臂,

強其所難。

這早以背離了大“道”之行。

/

沒有契入大“道”者,

才會有“德”的規範,

沒有達到“德”的規範者,

才會去講仁愛,

沒有達到仁愛者,

才會去講仗義,

沒有仗義者,

才會追求表面的禮儀。

/

那隻看重禮儀者,

內在的忠實與誠信,

早以淡簿如紙,

內心與外在,

以成為種種混亂的起源。

/

上述的種種,

只是未契入“道”者的不實虛華,

不悟大“道”的根本。

/

是以修“道”者,

應處於“道”之真實境界,

而不應處於那種種虛華之處。

安心於真正的修行處,

去除那虛華之外在,

取以真實之“道”。

=

第三十九篇 得一歸元

=

從古到今,

得“一”者,

既得“道”者,

得萬物歸元之“道”。

天得“一”則清明,

地得“一”則寧靜,

內在的元神得“一”則虛靈,

本我的自性得“一”則可洗浴內在的靈魂,

使之安靜充盈,

內外的王候若得“一”則可安住於中正平和。

/

以其理而言之,

天若不清明,

則雷雨陣陣,

地若不寧靜,

則山崩地裂,

元神若不虛靈,

則惶恐不安,

自性若不安靜充盈,

則有恐枯竭之危。

王候若不中正平和,

則有恐於被傾覆之險。

/

故那高貴要以平賤為“道”之“一”,

高高在上的事物要以低下為“道”之“一”,

“一”為萬物之根本,

“一”為萬物之基礎。

/

而世間的王侯,

自稱自己為孤家、寡人、不善為者。

以示謙卑。

/

那這示現的謙卑是真謙卑嗎?

是那平賤、低下的“道”之根本嗎?

不是,

至高的“道”是不需這種種的一切,

他歸於虛無。

/

是故修“道”者不需要如玉一樣,

顯現出那琭琭晶瑩,

而應如山石那樣珞珞堅硬。

=

第四十篇 聞道修行

=

對於自然大“道”來說,

上根之人,

聽聞“道”,

也只有少數的人會如法修行。

而中根性的人,

那隻會若存若亡於心頭,

似作非作罷了。

何況下根性的人,

聽聞“道”那隻會認為是荒誕不經之事,

哈哈,

大笑而以。

/

但不被世人嘲笑,

那就不能顯示出“道”的玄妙了。

/

從世人建立了語言之時起,

世人常笑言,

了悟“道”者,

讓世人費解。

入“道”修行者,

退離了世間。

修“道”平順者,

好似不同於常人。

成就高上品德者,

好似潛隱於江河。

明心見性者,

彷彿糊里糊塗。

成就廣大“道”之德性者,

亦如不願涉足於塵世。

建立內在之大“道”品德者,

反而偷偷摸摸,

迴避那俗世的常人。

說出真理時,

反倒恰似違背於世間。

這些種種世人的笑言,

正是說明了不笑不足以成“道”。

/

大的土地,

是沒有區域之界線的。

大的容器,

是沒有盛滿之時的。

大的聲音,

是出於空虛寂靜的。

大的形象,

是出於無形無象的。

所以對大“道”的讚美,

也是無形無聲,

無狀可名的。

/

但唯有自然大“道”,

於萬物善始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