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許還是個“編輯”

「《論語》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許還是個“編輯”| 講經典

「《論語》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許還是個“編輯”| 講經典

大家好,我是來寧老師,今天我們開始學習《論語·述而第七》,第1、2、6三則。

孔子花了大量的時間,整理了“六經”,為積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雖然孔子是否為編輯這一點至今無定論,但孔子對“六經”的整理的確是在明確的編輯宗旨指導下進行的。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孔子對古代文化的態度是什麼樣的呢?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辜鴻銘老先生有一個有意思的比喻,如果一個建築師看到建築著火,並且明白地知道自己無法拯救,那麼他能做的就是保存好設計圖紙,以確保在廢墟上重建。孔子的“述而不作”就是保留中國文明的設計圖紙,將它們保存在“四書五經”裡。

在這一則裡孔子說,“我只闡述舊聞而不自己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文化制度,我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想向老彭看齊。”

老彭是誰呢?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還有人說,孔子說“我老彭”,可見他應該是孔子一個比較親密的朋友。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時代進步正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的不斷創造、不斷超越之上的,一味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堅信古代一切都最完美……這樣的文化復古主義論調,實在是讓人有點接受不了啊!

什麼是“述而不作”?嚴格地說,就是保留傳統的文化,考證確實的就記錄下來,而不加入自己的意見。例如孔子整理六經,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都儘量保持古籍的原貌,承續前人,而避免摻入個人見解,更沒有“我認為”“我覺得”這一類的自我闡釋,編輯要求相當嚴謹。

南宋的陸九淵是“陸王心學”的開山之祖,他說學習古代典籍有兩種方式:“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馮友蘭先生的解釋是: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觀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這就是“六經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而至於沒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

“六經注我”,就是自己繼承孔孟之道的方法,“我注六經”,就是借六經闡發自己的思想。試想,每個人對於六經的不同解釋,只不過是自己個人的見解,至於六經的原意已在不可知之數了。再多的闡釋解說都不過是借古人之名的個人表述,再多的註解宣講都不過是一片“雜語喧譁”而已。這種情況下,求索和保持古籍原典的本來面目就顯得尤其重要了。有創作就變成你自己的意思了,不是古聖先賢的意思。

孔子的確是知識淵博、思想深刻的人,卻給自己一個戒律“述而不作”,體現了對古代文化的尊重,其實也體現了對後世的責任。

在這個前提下再來看“信而好古”,這個“好古”、這個“信”,絕不是不是迷信,是切實考證之後的真信。“信而好古”,“敏以求之”,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真相,不能只憑自己的主觀好惡,隨意“打扮”歷史。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那麼,我們退一步來看好了:古代文化真的那麼有魅力嗎?古人的見解真的那麼好嗎?

孔子在當時看到了社會的種種問題,不止儒家,包括老子莊子也都看到了和時代發展同步出現的種種問題。在孔子看來,這些災難和痛苦,是社會文明秩序沒落所帶來的,這和老子、莊子從根本上去否定文明智慧的態度是不同的。他認為種種病態和苦難並不是源於文明的本質,而是人們對這種文明的錯誤認知。因此他告誡人們不要放棄文明,而應該把它導入正確的道路。

如果沒有連“述”都沒做好,去談創新,創作,創造,不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那還是什麼?孔子講述而不作,就是說明“述”的基礎性和重要性。“述”絕非簡單的重複,也包含了敘述者的領悟和理解在裡面,比如哪些是冗餘的,哪些是虛假的,哪些是真實的,都建立在敘述者的理解之上,都需要敘述者付出艱辛的思考和勞動。所以,“述”並非絕對的沒有個人的意見,是有限度的、建立在尊重之上的。

7.2

子曰:“默而識(志)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這一則是孔子以一個師者的身份闡明自己對於教和學的嚴謹態度。他諄諄告誡,對待“教”要做到“誨人不倦”(教導學生不覺得疲倦);對待“學”要做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裡,努力學習從不覺得滿足)。

孔老師說,這些“何有於我哉”。這句話一般有兩種解釋:一是,這三事在我有何難呢?一是,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我感覺後一種解釋更好,孔老師一貫如此謙虛。

我也同意採取第二種解釋,這更能體現孔老師的“自省”意識。憑良心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並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當然這裡所說的“學”不僅僅指書本知識的學習,還包括一切以學問為中心的道德實踐。這正如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只有做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方能“學高”,唯有做到“誨人不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身正”。

這是講學的方法,也是修道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孔老師說的這三點是三位一體的,最好不要拆開來看。如同現在,好為人師的人太多了,可是要時刻謹記,教育別人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不斷的學習,也就是說,所謂的“教育”,不過是帶著別人一起學習。

孔子對“六經”的編纂,終究是指向學習、指向教育的。

7.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山東曲阜有一座孔子研究院,門口有四句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立志行道,謹守德行,不違仁義,而遊心於(禮、樂等)六藝之中。”孔子研究院一定認為這十二個字能夠代表孔子的思想,所以才放在進門的地方。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先說了道、德、仁,最後又來了個藝術的“藝”呢?

翻譯倒是簡單,孔子學院把這四句話寫在大門口,到底有什麼深刻的用意呢?

這四句的確需要認真地加以分析。

第一個“志於道”,“道”就是真理,在儒家,“道”所代表的是人生理想或完美人格、社會最完善的形態,所以要立志追求。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能只做“生物”而已,要立志於走上人生的正途。

一般說“立志”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代表現在還沒有做到,已經做到就不用立志了。“志於道”的“道”恐怕一般人一輩子也做不到的,但是做不到也要有這個志向,沒有志向就沒有方向,沒有方向你的生命只會在原地打轉。

第二個“據於德”,“德”指個人的德行修養。一個人做好人做好事、修煉自己的道德,到最後會有心得,而這個心得你一定要緊緊把握住,要“據”,這個字的本意是“用手把著”,引申為“依靠、憑藉”。所以“據於德”就是要緊緊把握的意思,好不容易修煉出一點德行,要好好抓住它,不要退步,進一步退兩步就可惜了,要一直往前走下去。

第三個“依於仁”,“仁”與“道”不同,“道”是人類共同的、普遍的路,“仁”更偏重指個人的路。每個人都不同,譬如你做生意,你是學生,你都要就你本身可以走的正路去走,絕不背離,就叫做“依”,離開了這個憑依人就會跌倒,或者就走歪了。

最後“遊於藝”,“藝”首先指孔子所教授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可以統稱為藝文活動。“遊”代表優遊自在,涵泳其中的狀態和心情。

人的生活不能太緊張了,一天到晚講德性、仁義,神經繃得很緊,會帶來壓力。人的生命需要調節,“遊於藝”是說在休閒的時候,要學會用“藝文”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不妨下下棋、唱唱歌、打打球,在活動中獲得放鬆和快樂。

你看,孔老師絕不是硬梆梆的人,其實孔子的生活很豐富,愛好廣泛,情感細膩,這都跟“遊於藝”有關係。

這是不是“把日子過成詩”呢?

不妨這麼理解。誰都希望簡單的日子過得精緻,把柴米油鹽過得意蘊綿長。可這是“果”,要想達到這一點,少不得的就是自我修煉這個“因”。沒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是無法“遊於藝”的。自己缺少了結結實實的修行實踐,期盼“生活如詩”基本上就很難了。

歡迎讀者朋友轉發分享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高級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任教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自2013年始,面對高一高二學生教授《論語》《孟子》課程。

“《論語》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師生對話的形式,將古老的論語和互聯網時代洋溢的青春對接, 是具有“學生氣質”的《論語》解讀。

課程大綱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欄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美編 薛宇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