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内蒙古:脱贫村民收入稳 首府产业气象新

【学习强国】内蒙古:脱贫村民收入稳 首府产业气象新

【学习强国】内蒙古:脱贫村民收入稳 首府产业气象新

【学习强国】内蒙古:脱贫村民收入稳 首府产业气象新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贫困群众住上了新房;发展产业扶贫项目,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过上了好日子;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全面解决,让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稳定脱贫成效为载体,以防返贫工作为重点,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打出一套脱贫攻坚组合拳。如今,呼和浩特市脱贫攻坚硬性的指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1个“国贫县”和1个“区贫县”全部“摘帽”,67 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两手抓两不误 脱贫攻坚不断档


初春的呼和浩特,虽还未到草长莺飞的时节,种植大棚里却一片绿色、生机勃勃。58岁的田吉喜穿梭在香瓜大棚里,封顶、绕头、掐叶,一株株四处生长的瓜秧子被收拾得井井有条,顺着一排排吊线向上攀爬。田吉喜一家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聚宝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次疫情中,一直在大棚里务工的田吉喜并没受到太大影响,过去一个月务工收入约3000元。

【学习强国】内蒙古:脱贫村民收入稳 首府产业气象新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聚宝庄村贫困农户在大棚里劳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呼和浩特市在做好防控的同时,千方百计克服疫情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扶贫攻坚向前发展。全市上下,贫困户和帮扶干部争分夺秒冲刺,全力以赴攻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田吉喜务工的设施农业是当地重要的扶贫产业,占地230亩,共有大棚163个,年吸纳村中务工人员150多人,包括田吉喜在内的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与这一产业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疫情期间,村里组建了4支共12人的执勤队伍,24小时严格管理村里人员进出,保障了村内扶贫产业有序运转。


“疫情刚出现时,最担心没活干、没钱赚。多亏了干部们冲在最前头帮助我们,我们贫困户才得以在后方安全、安心地干活致富。”田吉喜满意地说道。


为在疫情之下更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呼和浩特市两手抓、两不误,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一是指导基层转变帮扶工作方式,加强监测分析研判,做好贫困户外出务工意愿、就业服务和产业发展需求摸排工作;二是采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信贷支持等政策,解决生产和扶贫产业发展问题,有序抓好扶贫项目复工复产;三是做好农资供应等春耕备耕工作,组织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多渠道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影响;四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工作,有组织地将外出务工人员安全有序送出,并通过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和增设疫情防控宣传员等临时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布密攻坚网络 构建扶贫“大格局”


“瞧,这屋子多亮堂。”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大沙窝行政村毛黑沟自然村村民赵有福指着家里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房子笑着对记者说,“帮扶政策和包扶干部帮我们圆了新房梦,再也不用住既漏风又漏雨的老房了!”


年近七旬的赵有福,由于患有软骨病多年,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也因智力障碍没法工作,以前老两口一直住在已有40年房龄的危房里,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包扶干部多方协调,在旧房旁为他盖起了新房。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呼和浩特市诸多像赵有福这样的贫困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里有孩子在上学,以前每到开学都为上学的费用发愁,现在政策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愁了!”得益于教育扶贫政策,现在,呼和浩特市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们上学的花费早早就有了着落。


“脱贫路上,绝不落下一户一人!”这是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神圣使命。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能不能实现顺利圆满收官,关键是看能不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此,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呼和浩特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紧围绕、严格落实“四不摘”、“三不减”、“一不降”总体要求和市委“底数清、政策清、目标清、责任清”的工作要求,咬定攻坚目标、坚持现行标准,挂牌督战重点工作,接续做好减贫工作。一方面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强基础、补短板、建机制、转作风,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彻底解决影响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各类问题;另一方面,着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健全贫困监测预警机制,实现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有序过渡,全面完成收官之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将继续深入推进“百企联百村”、“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广泛动员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加大“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应用力度,组织信息发布,推动供需对接;加强社会扶贫社团组织管理,建立帮需对接、“组团式”帮扶机制,推动扶贫社团组织更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激发内生动力 拓宽多渠道扶贫


曾经,武川县作为呼和浩特市唯一的“国贫县”,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突出一个“实”字,真抓实干推动扶贫工作精准开展,扶贫政策精准落地,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在精准扶贫中,武川县因地制宜做好谋划布局,以产业带动和增强发展后劲,紧扣县域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人口分布等诸多因素,将全县9个乡镇93个行政村划分为脱贫攻坚三大区域,因地制宜、分区推进,初步形成了“山地中药材、平川食用菌、沟壑经济林、坡地小杂粮、点上乌骨羊、面上优质薯”的扶贫产业格局。

【学习强国】内蒙古:脱贫村民收入稳 首府产业气象新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食用菌生产基地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最南端,曾经是自治区级贫困县。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清水河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立足当地、立足实际、立足长远,将县域发展、脱贫攻坚与民生民愿紧紧相扣,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发展、让荒山野岭变成“聚宝盆”和“摇钱树”的精准扶贫新路径,聚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稳步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此外,清水河县还创新推出“三扶三增三提升”的脱贫攻坚激励机制,即“扶贫——增实力——提升贫困户生产生活水平”,“扶志——增动力——提升贫困户脱贫信心”,“扶智——增能力——提升贫困户致富门路”。

【学习强国】内蒙古:脱贫村民收入稳 首府产业气象新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善岱镇朝号村扶贫肉牛养殖基地


“为真正抓好产业扶贫这一基本抓手,我们注重选好项目、注重落实政策、注重解决销路、注重完善机制、注重稳步提高贫困人口经营性收入。”采访中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扶贫办了解到,呼和浩特市重点从 3 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支持和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为农户提升收益,带动贫困户脱贫。二是抓好集体经济。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注重压实旗县区、乡镇两级党委书记和村两委班子责任,实施目标管理,签订责任状和承诺书,确保集体经济增收效益。三是抓好庭院经济。庭院经济是贫困户的“小钱包”和增收致富的好渠道,投入小、见效快,劳动强度低,符合农村家庭特点和实际。鼓励各旗县区因户制宜、因人制宜,加大对发展庭院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项目资金整合、财政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农户稳定脱贫、勤劳致富。


实现稳定脱贫 健全防贫返贫机制


“多亏政府的扶贫救助,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村民冯金兰,长期患有胯关节结核和高血压等疾病,属于村里的低保贫困户、大病救治患者。自从被诊断为胯关节结核后,反复检查、治疗,费用动辄几千、上万元,这对于她贫困的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正在冯金兰发愁之际,赛罕区大力推行了健康扶贫多重保障体系,让她很快得到实惠——不用交押金先住院,相关费用“一站式”即时报销;区医院简化入院出院手续,住院期间住院费餐费全免……


“一人得病,拖垮全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曾经是困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拦路虎”之一。呼和浩特市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注重推行健康扶贫保障体系,集中精力破解农村贫困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难题,尽全力赶走脱贫“拦路虎”。


同时,为了防止已经脱贫的家庭和人员因病、因意外返贫,呼和浩特积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继续保持攻坚态势,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具体而言,就是在脱贫攻坚期内,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并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动态帮扶机制等制度;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呼和浩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综合调度指挥平台、“三农三牧”大数据信息监测中心;推行“防贫保”,运用保险行业市场化等手段,有效防止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审核:刘志强

【学习强国】内蒙古:脱贫村民收入稳 首府产业气象新

【学习强国】内蒙古:脱贫村民收入稳 首府产业气象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