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史实考订五则之五:红楼梦梦断在乾隆

红学史实考订五则之五:红楼梦梦断在乾隆

红楼梦神龙无尾,梦断八十回书。所以断,为什么断?近世百年,学人多有研究。但所有研究都着眼在红外史实史事,少有关注红内故事与梦断关系。事实,红楼梦梦断正是前八十回故事,作者写了犯忌时政的史实,或者说曹雪芹着意干涉了朝政,招来断梦横祸。对此,后世学人不解的难题,曹雪芹仅用了一个字写透机关,并昭告天下。这个字就是一陇字。

陇,是个具有特定地理信息的文字。陇因陇山而有,山在陕甘交界处,古有陇西郡,属地在今甘肃省。故甘肃有陇之简称。陇海铁路指甘肃兰州至连云港大动脉。成语得陇望蜀,指得陇右望蜀西,意在其贪无厌。红楼梦用陇字,事在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贾宝玉作诗“腥风吹折陇中麦,….. 雨淋白骨血染草”。姽婳词,写唐时世乱,事在山东青州。战事不大,作者用了极其夸张的比兴艺术写此战乱。就文学艺术讲,此诗无可多的讲究。因其一个陇字,问题就多了,问题出在空间特定性上。

山东青州而至陇中的甘肃,直线距离两千多里。诗词可以比兴,事实却有矛盾。即青州的风,无论多少级,哪怕是台风,也是吹不到甘肃的。这是中国三級台地的地理结构决定了的关系。青州在第三台地,而陇中(甘肃)在第二台地,由三台地而上二台地,海拔高度徒增千米之上。更可况三二台地之间有南北走向太行山阻隔,低地的风无论如何吹不到千里高原之上的。红楼梦故事与现实不可以统一。

问题在哪里呢?是作者不通地理?非也。原因是曹雪芹曲笔史实,用小说干涉了时政,并攻击痛斥了当朝皇帝及朝中文武大臣。

史实如斯:清雍正九年,也就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当世之时。清军为准噶尔部诈降,在今蒙古与新疆阿勒泰山之交,一个叫和通泊的地方,清朝万人军伍被三万准军围困,激战三昼夜,清军亡八千,余者带伤而出。此战之败,乃清军入主中原百年第一败仗。此败令朝野震动。雍正九年之败,直至十一年才向战败之地派出一位年仅二十四岁郡王,领大将军印,驻防乌里雅苏台,以镇守准军。此青年郡王为乾隆六载同窗好友。另一身份则是曹雪芹姑舅表哥,爱新觉罗福彭小王爷。

和通泊地处阿尔泰山岭北面,万人战死,血流成河。其腥风和寒流一路向东向东,吹向陇西大地,吹过黄土高坡,吹向了京都。这就是“腥风吹折陇中麦,……雨淋白骨血染草”的真正史实。这一史实所以招致了红楼梦梦断八十回,关键还在贾宝玉姽婳词,“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不用解读,贾宝玉这诗放在文化大革命,曹雪芹非被革命小将碎尸万段不可,更何况是大清王朝。

和通泊之战,清军吃了大亏,也因此埋下了准噶尔灭族之祸的因子。二十年后,乾隆一洗父祖之辱,遣五万五千大军横扫伊犁,之后回师准噶尔。可怜三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盆地,顿起血雨腥风。经此一役,六十万准噶尔部族只剩下一个地理名词。

乾隆平准,十大武功成就之一。但清军暴行,终是令朝野异见纷起。乾隆不得不为自己的武功行为辩护,留存于史的是一首诗,其中有如许两句:“伊犁荒凉吁可怜。地积白骨草木赤,腥风吹野游狐獾。”无须分析,乾隆此两句诗是因袭套用贾宝玉姽婳词而来。乾隆,史上有名的文韬武略的皇帝,何以要套人诗词呢?何以要套红楼梦的诗词呢?原因无他,就是一个恨字。或者说怀恨曹雪芹用小说干涉时事,用小说攻击辱骂先皇并满朝文武大臣之恶。乾隆以诗词因袭的关系,表明了他对曹雪芹,对他同窗好友表弟的憎恶。红楼梦梦断在劫难逃。

乾隆毕竟是高明之人,腰斩红楼梦也只到八十回,将写有罪状的七十八回给留下,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可信的理由:非是本皇不识才,实是吾同窗表弟恃才惹祸。

红楼梦梦断八十回,一个陇字蒙了多少后世学人。但十全老人自是巨眼,近世百年红学家,不及乾隆远矣。红楼梦乃清王朝之史记,康乾盛世之丰碑。可恨乾隆无知,断了斯碑!

红楼梦被腰斩,中华文化巨星亦夭逝。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公元1763年)曹雪芹病逝北京西山黄叶村,归葬卧佛寺樱桃沟(鹰爪沟之异名)龙潭之北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