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不學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如果朱棣學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明朝歷史會怎樣發展?

三國英雄曹操


這個問題,我覺得同時低估了三個人,一是低估了朱元璋對明帝國的控制力,二是低估了朱棣作為一個成熟的軍事家、政治家,成功的封建帝王的判斷和分析力,三是低估了李世民作為一個傑出軍事將領和優秀帝王的水準,將他和朱棣等同。這話朱棣同志也許很不服氣,但是先別急,我們後面慢慢再說。至於李淵同志,雖然成為太上皇在一定意義上有被迫的成分,但鑑於江山大部分不是他親自打的,既然坐享其成,難免要付出點代價,所以這裡就不給他申訴的機會了。

好,下面進入正題,朱棣為什麼不學李世民。通俗點說,他既不蠢,也不傻,這事擺明毫無號召力。簡單而言,叫名不正言不順,在古代,兒子造老子的反,至少在合法性上,幾乎完全站不住腳。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對殺兄屠弟並不遮掩,但對李淵的處置,史官記載多少還是有些曖昧,就是出於合法性的考慮。當然,厚顏無恥到底,徹底拋開合法性,講究成王敗寇行不行呢?當然可以。那麼這就回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朱棣有可能成功嗎?我想這一點沒有人有疑問,朱元璋作為歷史上起點最低的開國帝王,開局一個碗,江山全靠打。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唯一一次成功由南向北完成北伐,統一全國,收回淪陷數百年的燕雲十六州。對朱元璋,可以說他殘忍、嚴苛、濫殺功臣,但要說他不能打,被自己兒子帶著幾萬人給掀翻了,守不住自己的江山,恐怕朱棣同志自己都不會信(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表示:附議!)。

(朱元璋 難道是我老了,提不動刀了?)

事實上,歷史上朱棣打敗建文帝,有很多偶然性,自身水平佔一半,對手太菜太蠢佔一半。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唐朝開國功臣集團的總代表,江山是他一手打下來的。二就是他掌握著唐朝武裝力量的實權,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顛撲不破,三是他自己就是一代名將,自古能軍者,無出其右,這句話還有一句,其次為朱元璋。朱棣同這兩位相比,實在不夠資本。明朝開國,朱棣最多隻能算是參與,不能說毫無功勞,也不能說有太多功勞。即便到了洪武晚期,他也只是一個實力較為強大的藩王,不佔有絕對的優勢。

(朱棣 鬍子可以飄,人不能飄啊)

最後說說低估李世民這一點。唐太宗與明成祖都是歷史上比較成功的帝王,但就我個人來看,朱棣至少有一點是比不上李世民的,那就是心胸。忠於李建成的魏徵能夠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忠於建文帝的方孝孺,只在歷史上留下了獨一無二的誅十族的記錄,就憑此一點,朱棣同志不配與李世民相比較。

萬一的萬一,朱棣真的學了,會怎麼樣呢。大概朱元璋會給他一道聖旨,翻譯過來就是:但凡有一顆花生米,你也不會喝成這樣,賜花生米一盤。這裡要說的是,朱元璋雖然殘忍,但對自家的兒子,應該還不至於手刃,所以花生米應該是沒毒的,朱棣可以放心下酒。朱棣和他的子孫,下場大概就是會被終身囚禁,類似歷史上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兒子,直到明英宗時方被釋放,行為痴傻,幾乎已經不能稱之為人了。至於朱棣的屬下,朱元璋的屠刀是不會客氣的,如道衍之流,那肯定是骨灰都給揚了。明朝會繼續在建文帝一系傳承,但看建文帝治國的水平,就皇帝這項職業而言,他的成就不會超過朱棣,明帝國的盛世或許要晚一些,或許根本就不會來到了。


樹新古


第一,朱棣不敢,朱棣雖說也是有為之主,但是面對朱元璋還是差的很遠,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領導才能!第二,根本不可能成功,朱元璋是個權利慾望極強的人,這跟他年少時經歷很多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難有關,他深知權利的重要性,牢牢的將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明朝的天下是朱元璋打下來的,他的戰略眼光與戰術思想都經歷過亂世的考驗。在軍隊以及文官士大夫階層的威望也非標高,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篡位是不可能成功的。反觀唐朝確有所不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雖然也很有才能,戰略眼光獨到,但是天下幾乎都是自己兒子打下來的。自己兒子指揮天下兵馬,在軍隊中的威望就非常高,而且打天下的過程中,也會聚集一大批士大夫階層,而皇帝李淵對此也不會深究,因為要維護天下安定,必須依耐李世民,李世民打仗必須要有軍隊與謀士,李世民出色的軍事領導才能讓大夥都心服。大家都默認了李世民是適合當皇帝的!



朱棣雖然也是藩王,手裡也有軍隊,但軍隊數量有限,只佔全國大多數軍隊的一部分,而且朱棣手下也沒有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謀士。朱元璋在,朱棣是不敢有想法的,朱元璋不在了,朱棣還要看看其他兄弟,因為朱棣排行老四,老二老三手裡的軍隊也不少,只是朱棣起兵時,老二老三也早死了。明朝有能力的開國功臣都被朱元璋殺完了,建文帝在深宮長大,也沒有什麼魄力,結果就讓朱棣成功篡位了。古代藩王篡位成功者很少,朱棣是幸運的。如果朱標不早死,朱元璋也不會因為怕朱允炆震不住這些開國元勳而大動屠刀,朱棣也不可能如此順利就坐上了龍椅!


竹杖芒鞋4444


朱棣和李世民的情況不一樣。

李世民是李淵的二兒子,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他們都是開國皇帝的兒子,這是他倆的共同之處。

但是李世民除了皇帝兒子身份之外,他還有一個朱棣沒有身份,這個身份就是——唐朝頭號開國功臣。


網絡上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問唐朝為什麼不殺功臣?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李世民就是大唐王朝最大的功臣,他代表的就是功臣集團的利益。李淵要想清洗功臣,他首先就得清洗掉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實力之強,已經強到了讓李淵也清洗不掉他,只能讓李建成和他對耗,才能保自己的皇位程度。所以李淵也就沒有殺功臣。

而李世民因為是功臣集團代理人,他沒必要清洗自己的隊友,這會消耗他的基本盤。所以他也沒有怎麼濫殺功臣。

換而言之,李世民篡位之前的實力,已經強到李淵拿他沒辦法的地步了。而李世民篡位也不是子篡父模式,他是典型的權臣逼宮模式,就像魏晉南北朝進宮逼宮的那些宰相一樣,隨隨便便一個政變就解決了問題。

關於玄武門之變,這裡再多說一點。先看下面這張圖。


看到玄武門的位置在哪了嗎?

看到李建成住的東宮在哪嗎?

看到李淵住的太極宮在哪嗎?

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他想懟的人到底是誰,是不是一目瞭然了?

他不是要對付李建成,他要對付的人,恰恰就是李淵。

如果李建成那天不去玄武門,李世民要對付的人就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了,而是直接扭頭進玄武門,把老爹給逼下臺。

假設李淵就是死活不下臺,李世民大概率會直接宰了他。殺皇帝而已,南北朝那會兒宰皇帝跟宰只雞一樣。頂多就是李世民事後多擠點眼淚罷了。

所以說,李世民發動的政變,其實就是典型的權臣政變。把皇宮圍住,帶兵進宮,逼皇帝下臺。就這麼簡單。



李世民說完了,再說朱棣。

朱棣具備李世民的實力和條件嗎?

很明顯,不具體。

首先,朱元璋不是李淵,他對朝政的控制力遠超李淵。一個敢廢了丞相制度的人,你說他恐怖恐怖?

其次,朱棣不是明朝開國功臣,他沒有自己的心腹班底。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時,朱棣當時才8歲,他當時就是個小屁孩子。別說跟朱元璋比了,就算跟朱標也比不了。

公元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此時的朱棣掌握了一些部隊,才算是有一點自己的基本盤了。但是朱元璋封了幾個王,朱棣只是其中之一。這些藩王相互牽制,所以很顯然,朱棣當時也沒有跟朱標、朱元璋叫板的實力。

第三,朱棣的造反難度很大。相比於李世民來說,朱棣要造反,他等於是找死。



在當時,如果一定要在皇子中找一個具備造反條件的人出來,這個人也只能是朱標,因為朱標就在南京,離朱元璋近。而且朱標已經有自己的“太子黨”了,藍玉和常氏家族都是他的政治死黨。他稍稍有一點跟朱元璋叫板的實力。

至於朱棣,朱元璋但凡在位一天,他就是個渣渣,他要敢反,都不用朱元璋動手,北平東北方向駐守的寧王朱權就會立即帶兵圍北平,捆了朱棣去南京向老爹和大哥請功,順便吞了朱棣的部屬錢糧。

即便朱權不動手,矗在朱棣西面的晉王朱棡也會代兵把他給滅了,然後捆了朱棣全家去南京向老爹和大哥請功,順便也吞了朱棣的部屬錢糧。

所以說,李世民和朱棣,根本不具備任何可比性。朱棣就是運氣好,熬死了大哥、二哥和三哥,又攤上朱允炆這個廢材侄子。別說是朱元璋和朱標,當時就算老二和老三隨便一個還活著,朱棣都不敢反。

因此,如果一定要在朱元璋的兒子中找個人跟李世民對比,那也這個人也應該是朱標。

最後再說說題目中所問的:“如果朱棣逼朱元璋退位,歷史會怎麼樣”?

我覺得,不會怎麼樣。明朝的制度是朱元璋定下來的,有一定的合理性。朱棣即便靠篡位上臺了,他也不可能大修大改。最終他還是會“蕭規曹隨”,按照朱元璋設計的制度把路走下去。

不過,這種假設下的朱棣,可能會比歷史上的朱棣更為霸氣側漏。

歷史上的朱棣承受了篡位的名聲,下半輩子幹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通過打蒙古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他取代朱允炆的合理性。鑑於篡老父皇位比篡侄子皇位具有更大的民間非議性,所以我覺得這種假設下的朱棣,他所取得的“武功”可能會比歷史上的朱棣要更大一些。


Mer86


朱棣的野心很大,應該說,從朱標英年早逝開始,他就有了當皇帝的想法。實際上,那時候他就已經在開始做準備了。他的第一謀士姚廣孝也悄悄地在和他研究奪權的問題。但是為什麼,他沒想過在那時候奪朱元璋的權呢?如果在那時候奪朱元璋的權,也就不可能出現朱元璋把皇位傳給朱允炆,而後來朱允炆又削藩這樣的事情了。

(朱棣畫像)

這種提前奪權的情況,歷史上是出現過的。當年李世民就提前把他的爹李淵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也就是說,對於朱棣來說,有成功的案例,他可以有樣學樣。

而且,朱棣和李世民的情況非常相似。他們都是重兵在手。曾經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另一方面,和他們爭奪皇位的人,無論是李建成還是朱允炆,都沒有什麼作戰經驗。朱棣想打敗政敵,提前上位,其實也是辦得到的。那麼,他為什麼不學習李世民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看看李世民的情況,再對比一下朱棣的情況。

一、朱棣和朱允炆沒有明顯的矛盾衝突。

李世民和李建成是有矛盾的。這個矛盾越來越大,以至於最後發展到,兩人完全不可能調和。

但是,朱棣的情況不一樣。雖然說,朱標去世以後,在朱元璋的兒子中,尤其是在朱元璋的嫡子中,朱棣是最有資格獲得太子之位的。朱棣的心中,肯定也是想被立為太子的。不過這樣的心思,他並沒有表露出來。因此,朱允炆在表面上和他並沒有矛盾,他們不可能發生直接的衝突。

(朱允炆畫像)

二、朱棣和朱允炆沒有衝突的機會。

由於李淵初次當皇帝,因此不懂得該怎麼經營後代,以至於李世民和李建成都住在皇宮裡。根據後世的史學家分析,李世民和李建成之所以發生矛盾,就是因為他們都同時住在皇宮裡,並且他們又住得很近,同時,他們之間又沒有秩序和規矩,甚至都可以隨便帶刀帶槍在皇宮裡面走來走去。

這樣一來,李世民對李建成缺乏敬畏,同時,他們相互使絆子的機會非常多。事實上也是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曾經在酒裡下毒,想毒死李世民,結果沒有得逞。但是,李世民卻果斷地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搶先幹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如果他們不是都住在皇宮裡,不是住得那麼近,他們有機會幹這些嗎?

明朝不一樣,明朝採用的是藩王制度。藩王都在藩國裡,藩王是不允許隨便回朝廷來的。因為他們不可能回朝廷來,自然就不可能在一起相互傾軋。所以朱棣和朱允炆互相傷害的機會就很少,不可能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互相傷害了。

(朱元璋畫像)

三、朱棣沒有可能造朱元璋的反。

在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兒子如果想找造父親的反,奪取父親的權位,是不可能得到任何人支持的。所以從古至今,幾乎沒有逼迫父親退位的。

李世民的情況其實是一種特例。為什麼說李世民的情況是一種特例呢?因為李世民在發動了玄武門政變以後,他就遇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畢竟是他親手射死了李建成。這個問題是無法迴避的。李建成是太子,是親哥哥,射死李建成,可以算得上是大逆不道。如果他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李淵卻不處理他,這怎麼說得過去呢。但是,要處理李世民,李世民不願意,李淵也不敢。正因為有這樣一種特殊情況,所以李世民才要逼迫李淵退位。只有李淵退位,讓李世民當皇帝了,啥事都他說了算,因此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了。

而朱棣因為沒有殺誰的經歷,所以他不擔心受到處罰。不擔心受到懲罰,就沒有必要逼朱元璋退位。

再說了,朱棣就算造反,也絕對沒有成功的可能。因為當時,朝廷上下全國上下都是聽朱元璋的。他要是舉兵反抗朱元璋,那就是以卵擊石,因此是不可能做這種糊塗事的。

從這幾個方面的分析來看,顯然,朱棣不會學李世民,逼迫他的父親退位。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棣逼朱元璋退位?借朱棣100+個膽子,他也不敢啊!

如果朱棣真的失心瘋了,逼自己殺人不眨眼的老子退位,他必敗無疑,起碼也要被終身監禁,後世子孫也跟著永不翻身!


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明朝歷史的走向真的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朱棣被圈禁,朱允炆在爺爺歸天后順利登基,任用他信任的方孝孺黃子澄等一大批書呆子政治家,開始對朱元璋留下的大明進行改造!不久就會文風蔚然武功全廢!

接下來死灰復燃的蒙古人反撲,橫行沿海的倭寇猖獗,登陸朝鮮的日本人……

不敢再想下去了!


李飛叨


哈哈,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舉起義旗,李建成、李世民為左右大都督,李元吉留守,出兵長安。此時楊廣在江都,各地的起義軍讓隋軍手忙腳亂,無暇顧及李淵,於是李淵僅用幾個月就順利攻克長安。

對比李淵,朱元璋的稱帝之路就顯得十分曲折,從一介草民一步步爬到帝王之巔。朱元璋的路上有無數強大的敵人,張士誠、陳友諒、元朝政府,然而朱元璋卻用事實證明,他才是當世最傑出的統帥。

李世民是李淵次子,朱棣是朱元璋四子,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是通過篡位登基。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經過三年征戰才獲得成功,那麼為何朱棣不學李世民直接逼迫朱元璋退位呢?

一、李世民是開國功臣,權勢大威望高,朱棣差之

在隋大業末年,李世民就已經在軍中嶄露頭角。李淵做太原留守的時候,李世民十八歲,一次,有匪徒來進攻,李淵被敵人包圍,李世民率兵前來救援,在亂軍之中擊潰對手,還救了李淵,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史料記載:

“適會步兵至,高祖與太宗又奮擊,大破之。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

在烽煙四起的隋末,李世民就有了開創霸業的打算,隨即禮賢下士,散財來供養門客和武士。由於李世民擅於籠絡人心,加之特有的領袖魅力,所有人都願意為其效力。也就是說不管李淵如何,李世民在很早之前就開始積累實力,為之後做打算,在李淵稱帝后,李世民的積聚的實力已經相當恐怖。

唐朝建立之初,地盤只有關中地區,所以李世民要率兵收復各地,來保證政權的穩定,李世民四處征討連戰連捷,在虎牢關之戰後,權勢、威望一度達到頂點。

奪權篡位風險極大,想要成功,必須有強大的權勢、地位、威望,公元626年的李世民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實力,所以他敢於發動玄武門之變。對比李世民,朱棣在1368年僅僅八歲,洪武三年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朱棣並非開國功臣,天下是全是由他爹打下來的,僅此一點,朱棣想要逼朱元璋退位,難於上青天。

二、朱元璋對政權控制力強

朱元璋權力慾望極大,把皇權提升到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軍權、行政權、官員任免全部由他一人決策,他不怕苦不怕累,從早幹到晚,一刻不歇。天下是由他朱元璋一步一步打下來的,他的威信無人可比,也很少有人敢違逆朱元璋。

朱元璋北伐打出的口號是: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這是為了團結一切力量來對抗元朝,等到北元的威脅基本被清除,朱元璋則實行了溫和的民族政策,用蒙漢通婚的方式同化蒙古人,不僅減輕了蒙漢矛盾,也贏得了民心。

不得不說,朱元璋在統一的路上極其明智且正確,稱帝后,朱元璋也在大力減輕農民負擔,河南、北平、應天、山東、兩浙等地區相繼減免賦稅。朱元璋出身平民,在平定四方的同時,也深知百姓疾苦,民心所向難以動搖。

朱元璋的厲害之處還在對朝政的控制上,他殺掉胡惟庸,廢除了宰相,不論李善長還是藍玉都倒在他的腳下,為了壓制官員他還設置了錦衣衛,並用重刑來懲治貪腐。面對如此強勢的父親,不論朱棣實力如何,他都不會,也不敢去挑戰朱元璋。

三、李淵優柔寡斷,朱元璋則殺伐果決

晉陽起兵後,李淵大軍達到賈胡堡,被宋老生的兩萬隋軍擋住了去路,並且當時正是雨季,而大軍糧草殆盡。如此只得一邊想對策,一邊等待糧草,而糧草遲遲不到,讓李淵生出退意。

“恰值久雨糧盡,高祖與裴寂議論,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

李世民知道父親想要撤軍,即刻前去規勸:

“遇小敵即班師,將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此為賊耳,何以自全!”

在李世民的苦口婆心地勸誡下,李淵仍是不為所動,依然想要撤軍。李世民沒有辦法,竟在帳外痛哭,並再次給李淵分析利弊,這才阻止了李淵的退兵行動。如此得見,李淵在性格上多少有優柔寡斷,這給了李世民篡位的機會。

朱元璋的四女兒名為安慶公主,是朱元璋掌上明珠,為此朱元璋也花了不少心思挑選良婿,最後挑中了歐陽倫。歐陽倫進士出生,因為娶了安慶公主便一飛沖天,榮華富貴也隨著而來。只不過歐陽倫不知滿足,竟然利用權勢搞起了走私茶葉的買賣。

茶葉是國家重要物資,絕對禁止私人買賣,朱元璋得知消息後馬上命人捉拿歐陽倫。馬皇后、安慶公主紛紛求情,但朱元璋沒有改變主意,依然殺掉了歐陽倫。在李淵面前,李世民有不少機會來搞政變,但在朱棣面前,這事情就變得十分困難。

四、朱允炆比朱元璋更好對付

朱標的去世,令朱元璋十分痛苦,這是他一生栽培的對象、最寵愛的兒子,為此朱元璋直接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作為守成之君,既無權謀也無戰功,而且在合法性上還差那麼一丟丟,朱元璋的皇子們大多對此不服,朱棣也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是開國君主,權謀老道,軍事才能也不在朱棣之下,況且以子伐父,這也不符合人倫綱常,對於朱棣來說,他的老爹太過強大。如果要挑選對手,朱棣必定不會挑朱元璋,而會挑選朱允炆。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齊泰、黃子澄,那朱允炆就真的重用這兩位為其出謀劃策,並對齊、黃的建議深信不疑。在靖難戰爭開始後,耿炳文敗在朱棣手下,李景隆卻被推上前臺,第一次失敗後,竟然能再次赴任統帥之職,這令南軍一次次陷入被動和失敗。

朱允炆缺乏用人手段、軍事常識,他犯下的錯誤都是致命的,而且朱允炆仁厚軟弱,這恰巧是軍事行動中最忌諱的,捏柿子當然要挑軟的捏,這大概就是朱棣的想法。

眾多因素考量下,朱棣是不會在他老爹在位的時候造反的,朱棣何其精明,既然造反風險這麼大,一定要選好時機,做好準備後才敢義無反顧。


楊角風發作


朱元璋若在,再借朱棣十個膽子他也不敢起兵造反。

不是朱棣主觀意願上起兵造反,雖然他對皇位覬覦之心也有一陣兒了,沒辦法誰讓太子死的早,威望聲勢壓他一頭的晉王也沒活太久,作為兒子輩兒手擁重兵的大哥,難免心裡想點啥。



但是,有這個心思和真的扯旗放炮還遠著呢,朱棣純屬是朱允炆是個臭棋簍子逼反了 ,拿削藩來說 ,削藩有錯麼?沒有 ,朱元璋在位晚期就不想削藩麼,中央真的願意坐看邊境藩王尾大不掉?老朱沒親自下手把刺兒剃了,一方面是因為老朱放牛娃出身,還有點屌絲心裡 希望多子多孫,親情觀念也比較濃厚;另一方面老年老朱兒子兒子死的太多了,有的兒子他不喜歡,可有些他感情很深,對他打擊不小 親手把功臣集團掐死的老朱這時候相對藩王做些什麼也有點力不從心了。



削藩本來沒錯的,沒什麼朱允炆背叛了老朱的既定方針,朱允炆最大的錯誤就是太菜了啊這個人。削藩削藩,怎麼削?打擊目標有哪些?先後順序是什麼?先強後弱?還是先弱後強?削藩過後這些藩王你怎麼對待,是殺? 是圈禁?是有一部分必須要嚴厲處理,剩下的人可以拉攏對待?



建文帝著實沒個合適的章程,最強大的藩王他不敢動 ,哪些弱小的聽話的藩王他對待方式又太苛刻太薄情 。給了朱棣削藩的壓力,又給了朱棣反抗的空間,這事兒能怪朱棣麼。


歷史伶俜者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朱棣和李世民一樣都是一代雄主,雄才大略的皇帝。

所以,如此簡單的問題,朱棣和他的團隊肯定早就考慮過了,為什麼朱棣沒有選擇這樣做呢?朱元璋與李淵的創業經歷不一樣。

我們知道,李淵是關隴貴族的一份子,他的父祖都是國家柱石,他本人也是隋煬帝的表親,起事前就被封為唐國公。

而朱元璋則是起於草莽,從農民起義軍的最底層打拼起來的。

李世民為什麼能成功

李淵從晉陽起事到建立唐王朝,他的兒子李世民全程參與,且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說李唐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都不為過,在此過程中李世民既是李淵集團的少主,又是重要統帥,他長期統領著李唐勢力戰力最強的武裝力量,手底下聚集了大量最優秀的文臣武將。

這些人在整個李唐朝廷都擁有重要的話語權和強大的軍事實力。

因此,李世民有能力有條件發動“玄武門之變”清除他的太子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為自己登基掃清障礙,進而逼迫李淵退位。

朱棣為什麼不抄李世民的作業

朱元璋的起點太低了,當過和尚放過羊,參加紅巾軍的時候也是從基層做起,一步步闖出來的。

明代開國元勳都是在朱元璋的奮鬥過程中各個階段加入進來的,而與朱元璋的兒子們沒有太多關係。

因此,朱棣雖然也成長為了一代名將,但與徐達常遇春藍玉這些大將相比完全就是小字輩了。

作為朱家老四的朱棣對這些猛將沒有什麼影響力,至於文官如李善長、劉伯溫這些聰明人更不會看的上朱棣,他能指揮得動的只有自己一畝三分地上那點人馬。

所以,朱棣沒有李世民那樣優越的條件,自然不能抄李世民的作業了。

朱元璋的手段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早死,他把皇太孫朱允炆作為唯一的繼承人培養,為了順利交班,朱元璋不惜掀起了血雨腥風,把屠刀揮向了自己往日那幫同生共死的老兄弟。

藍玉案、李善長案震懾了朝野,朝堂上不受控制的勢力基本上都被朱元璋強力清除了,想給他的乖孫留下一個乾乾淨淨的朝堂。

所以朱棣在朝堂上沒有辦法找到得力的幫手。

只不過朱元璋下手太狠了,所謂過猶不及就是這樣。

傻乎乎的皇太孫朱允炆上任伊始就強行削藩,終於激怒了他的四叔朱棣,一場靖難之役朝廷竟然找不到一個強力的統帥,也沒有多少可用的將領來對抗朱棣的燕軍,最終江山易主。


歷史痴


這種假設很有趣,但是不可能發生。因為朱棣的實力根本就沒有當初李世民那麼強,朱元璋也遠比李淵厲害。

《大明風華》裡,朱棣有句臺詞是“吃了兩年豬屎”,這話聽起來令人極度不適。但在真實的歷史中,面對建文帝朱允炆的懷疑,朱棣的確是裝瘋賣傻了一段時間。

對初登大寶的侄子都要靠裝瘋來保存性命,“靖難之役”也是打了四年才成功,還沒有抓住朱允炆;而且為了得到寧王朱權的兵力,朱棣把朱權一家子綁架回北京了,還許諾事成之後平分天下,朱權對朱允炆也有很大意見,也就從了,獻出了朵顏三衛,此事絕非杜撰,《明史》上記得清清楚楚。

這一切都說明,朱棣當時的實力不怎麼樣。

對抗朱允炆都這麼大費周折,想要逼迫執掌大權多年的朱元璋退位根本不可能。

李世民當時是什麼情形?大唐江山有大半是他打下來的,兵權在握,他在政治上是不如太子李建成,但在軍事上佔據絕對優勢。其實也不是李建成軍事方面不行,主要是李淵愛子心切,總讓他守在安穩的後方,沒有展露軍事才能的機會。

但事實既成,李世民也就可以憑在軍中建立起的威望,逼迫李淵退位。

如果朱棣敢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兄弟們不會放過他的。就說朱權,會跟他一起造侄子的反,卻絕對不會跟他造父親的反,只會率領大軍平反。

朱棣就算僥倖取勝,天下也不會歸心。還是那句話,反苛待自己的侄子和反善待自己的父親不是一回事兒,前者讓人覺得情有可原,後者只會讓人唾罵。

所以朱棣面臨的必然是各處藩王的反撲,天下極有可能再次大亂。當然啦,朱棣也不會做這種事,他的野心是建立在朱允炆出錯的基礎上。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朱元璋和李淵的區別是什麼?

1、根基不同

首先朱元璋和李淵兩人出身不同,也就決定了兩個人根基不同。李淵是關隴李氏門閥的代表,他的起點很高,但是這個起點並不是他打下的,註定不會太穩。


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從晉陽起兵,帶領三萬人一路打到長安,到了十一月就攻破了長安,不到四個月時間,除了霍邑的宋老生,李淵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對於關中門閥來說,給隋朝當臣子也是當,給唐朝當臣子也是當,這些人根本不在乎誰是皇帝,就像《讓子彈飛》裡面最經典的一句話:“誰贏他們幫誰”。根本談不上對李淵有多忠心。

但是朱元璋不一樣,他的班底都是自己一點一點的打下來的。朱元璋從一個食不果腹的小和尚,成長為一代梟雄手下都是他精心挑選的。對朱元璋來說,朱棣根本構不成威脅。朱棣的威望不要說徐達,即便是藍玉他都遠遠不如。如果一個人威望達不到,你憑什麼要求手下跟著你出生入死。

2、能力不同

在能力方面,李淵和朱元璋也不是一個檔次的,朱元璋領兵作戰的能力,不弱於他手下的任何一個將領,甚至在戰略方面,朱元璋比他們還要敏銳。


在朱元璋佔領南京後,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對於先消除哪方面的威脅,朱元璋的手下都覺得應該先弱後強。但是朱元璋卻說:“友諒志驕,士城器小。志驕好生事,器小無遠圖”。他料定和即便自己和陳友諒打的如火如荼,張士誠都不會出兵。果然張士誠坐看陳友諒被朱元璋消滅,都沒出兵。

反觀李淵在起兵的時候還需要別人逼著他,看守晉陽宮的裴寂和李世民設計,讓他留宿晉陽宮李淵才不得不起兵。起兵之後,遇到大雨還要退兵,幸虧被李世民及時阻止了。據《舊唐書》記載:“霖雨積旬,饋運不給,高祖命旋師,太宗切諫乃止。”你見過造反到一半還要回家歇歇的嗎?

如果朱棣逼朱元璋退位?

首先經過以上分析,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不可能造反成功。以朱元璋的能力,京城的防務被他控制的死死的,大臣在家河個酒他都一個邀請了哪些些人,何況禁軍呢?所以無論是從京師還是從邊關朱棣都不可能打得過朱元璋。


即便假設朱棣僥倖的能向李世民一樣,控制了禁宮,那殺掉朱元璋是他唯一的選擇。否則有朱元璋在一天,朱棣都不可能坐好皇位。即便是後來朱棣在燕京起兵,還是以朱元璋以前的詔書為依據的,朱元璋規定如果朝廷受到威脅,邊關諸王可以出兵以清君側。

如果朱元璋被朱棣殺了,那明朝一定會再次陷入內亂。各地一定會以各種理由出兵,屆時將陷入四分五裂,到時候能不能再次平定天下,就看朱棣的本事了。當然邊關也一定不會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