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吳汝綸:學貫東西的教育家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匾額:“勉成國器。”這副門聯讓許多人記住了桐城中學,記住了近代教育家吳汝綸。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桐城中學


吳汝綸幼時家境貧寒,但為了專注學習,他寧可捨棄口腹之慾。有一次,他得到一顆雞蛋,並沒有馬上吃掉,而是跑到集市換成了松脂,拿來供夜裡讀書時照明。他博覽諸子百家之書,篤好文學,對同鄉先輩方苞、劉大櫆、姚鼐等桐城派文豪尤其尊崇。


清同治二年(1863),吳汝綸以縣試第一名考取秀才,第二年中江南鄉試第九名舉人,後入京會試,於同治四年中第八名進士,授內閣中書之職。


晚清重臣曾國藩慕其才,留佐幕府,切磋學問,為“曾門四大弟子”之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曾國藩曾向朋友評價自己的弟子說:“吾門人可期有成者,惟張、吳兩生。”其中的吳,便是吳汝綸。


吳汝綸不以功業名世。對於國家救亡圖存之道,他更看重教育的作用。短暫地擔任過兩地知州後,他向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毛遂自薦,欲接任蓮池書院山長之職。李鴻章知道吳汝綸的志向,便同意了。


吳汝綸到院後,銳意改革,聘請日本教師教授外文,改進教學方法。因此,國內慕名求學的青年很多,嚴復、林紓、馬其昶、姚永樸、姚永概、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受過教益。當時住在北京城的日本和西方的文人學者也常往保定向吳汝綸請教,特別是日本教育界人士與他來往頻繁。他們相互交流,促進了吳汝綸對西學的瞭解,萌生了興辦新式學堂的主張。


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嘗試新政,開辦新學。吳汝綸以其學貫中西的才能,擔任京師大學堂新學總教習一職。為辦好新學,同年吳汝綸出訪日本考察教育。在出訪過程中,吳汝綸經歷了兩件不愉快的事。


第一件是出訪的行程中,有一站是日本的馬關。甲午戰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馬關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吳汝綸觸景傷情,揮毫寫下“傷心之地”四個大字。


另一件是吳汝綸在日本時,一天山根少將前來拜訪。當談及吳汝綸的兒子以後的志向是學什麼專業時,吳汝綸回答說,兒子日後“將學政治、法律”。山根少將聞言,哈哈大笑說:“貴國人喜學宰相之學,滿國皆李傅相也。”這對吳汝綸觸動很大,認為“其言切多諷,記以示兒”,並把這件事記錄在日記中。


這兩件事激勵了吳汝綸要在國內開辦新式教育的決心。他主張廢除科舉制度,研習西學。所謂“安得東西並一堂”,他的教育理念,是把傳統文化教育與西學教育融為一體。他在家鄉籌辦桐城學堂,可視為這種理念的一次具體實踐。吳汝綸擅長散文,是桐城派晚期的文學大師,但不固守“桐城家法”。他認為桐城古文“雄奇瑰偉之境尚少”,所以他的作品“意厚氣雄,得於《史記》者尤深”。


大通古鎮:新洲燈火照古街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扁舟經月住林隈,謝得黃鶯日日來。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銜懷。諸生涉水攜詩卷,童子和雲掃石苔。獨奈華峰隔煙霧,時勞策杖上崔嵬。”這是明代學者王守仁停舟江邊名鎮大通時所作的詩,可見當時大通的優美。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陳磊 攝


大通,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江南名鎮。據史志記載,大通唐始設水驛,曰大通水驛。南宋時期,“日出而市,及午而散”的集市活動已由“鎮”所代替。明清之際,它曾是一座聞名中外的江岸重鎮,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它分為和悅街和瀾溪街兩個歷史街區,隔江相望,一江兩岸,各具特色。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大通古鎮:新洲燈火照古街


大通還曾叫過“鵲頭鎮”。古代長江沒有江堤,每逢夏季水漲,兩側是一片汪洋。九華山餘脈——長龍山像一隻鳥頭伸到長江中,這一段長江叫鵲江,大通名鵲頭鎮。過去九華山叫陵陽山、九子山,所以鳥頭位置的羊山磯古時叫“陽山磯”。春秋時公元前537年,吳楚兩國在鵲江邊曾打過著名的“鵲岸之戰”。


瀾溪街是由青石板鋪就的。路的兩旁,一些老商號和祠堂的字號標誌依稀可見。報館、銀樓等建築物的遺址還在,處處透著休閒安逸的氣息。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瀾溪街


街的盡頭有渡口。對面是一個灰綠色的島,像漂浮在水面上的龜殼,那裡是和悅洲。歷史上,這裡船桅如林,人流如潮。和悅街上也是徽派建築,有圓拱形的門,屋簷則帶有一定的弧度和彎彎的角。馬頭牆、吊腳樓與青石板鋪就的巷道還留有明清時代的風味。那被雨水淋得發亮的黃麻石,與殘垣斷壁、滄桑破敗的商鋪都昭示了一種滄桑。不知名的小花在各處爭相綻放,闊葉草從牆縫中長出, 這些把和悅街點綴得像是意境深遠的油畫。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和悅街


歷史總是讓人感嘆。當初,這繁榮大街上滿是達官貴人。大通輪船招商局、虞洽卿的三北輪船公司、國民政府六大銀行直屬大通分行、四家日報館、兩家火力發電廠、眾多旅館客棧、各類商鋪與工廠等,其繁華勝景在1938年日軍那場慘無人道的大轟炸中變為烏有。李白、金喬覺、楊萬里、陸游、黃庭堅、包拯、朱元璋、王陽明、湯顯祖、佘翹、曾國藩、彭玉麟、洪秀全、李鴻章、秋瑾、柏文蔚、黃炎培等名人,在這裡蹤跡可尋,故事永流傳。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陳磊 攝


大通鎮旅遊資源豐富,鎮內長龍山、慈堂湖山水相映,天然成趣。明清古井、天主教堂、古牌坊、水口景點、羊山塔影、紅廟鐘聲、梅冶風帆、南湖勝覽、龍山夕照、鵲渚晨曦、瀾溪罾捕、新洲燈火都讓人留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人文篇(十一)

陳磊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