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摩洛哥危機:近代歐洲與世界大戰僥倖擦肩而過

文|過春天


01逃跑的皇帝

公元1918年11月9日,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威廉二世正處在政治漩渦的中心。因為就在這個月內,曾經是德國堅定的戰爭盟友的奧匈帝國與保加利亞等紛紛繳械投降,在西線,德軍節節敗退,曾經處在守勢中的英法聯軍在得到美國等支援後,大舉反攻。威廉試圖動員國內力量反制。可是,此時的德國上下都從內心深處厭惡這場漫長的戰爭,所以軍隊拒絕出擊,而恰在此時,柏林的工人又發動了暴動。在內外危機的共同夾擊下,威廉的心理防線終於崩潰,他簡單收拾後,隨即帶著家人逃亡荷蘭,從此遠離政壇。

巧的是,十年前,清廷的醇親王載灃在訪問德國時,曾就如何統治的問題向威廉請教過,這個年輕的皇帝頗為得意的告誡其加強權力的必要性,但對於如何去駕馭集中到手中的權力,兩個人卻都輕易忽視了。果然,對於權力的過分迷戀與崇拜,讓他們在無意中都扮演了自己背後王朝的掘墓人角色。

此時,威廉的心情或許苦澀萬分,或許為自己能夠安全逃離動盪的首都而感到慶幸,無論如何,他必將吞下自己當初選擇戰爭所種下的苦果。

兩次摩洛哥危機:近代歐洲與世界大戰僥倖擦肩而過

(德皇威廉二世)

是什麼讓年輕的威廉輕易選擇同時挑戰歐洲的傳統陸上與海上強國呢?其實,在巴爾幹危機之前,發生在遙遠的非洲西北角上的摩洛哥危機,應該成為威廉由妥協轉向渴望戰爭的重要節點。雖然在這次危機中,德國與英法都動員了自己最先進的陸海軍力量,但最終,來自大國的調停與複雜的利益關係,讓雙方最終避免了一場血戰。可是,摩洛哥危機畢竟加深了雙方的對立,或言之,這場危機,正是第一世界大戰的預演。

02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德國暫時屈服

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角,扼住了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除此以外,該國可用作工業原料的資源十分豐富,這也讓習慣了擴張海外殖民地的歐洲列強垂涎三尺。而法國統治下的阿爾及利亞因緊挨著摩洛哥,更刺激了這個歐洲傳統強國的慾望。在公元1904年的英法協約中,雙方達成妥協,法國承認英國對埃及的控制權,而英國方面則默許了法國在摩洛哥的殖民滲透活動。

兩次摩洛哥危機:近代歐洲與世界大戰僥倖擦肩而過

(摩洛哥特殊的地理位置)

但是,有一個國家看不慣法國這種擴張行為,這就是19世紀末期迅速崛起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帝國君主威廉二世與他的臣屬普遍認為,德國在摩洛哥的商業利益,已經遭遇到了法國的挑戰,因此,不等法國動手,威廉就搶在法國前面訪問風雨飄搖的摩洛哥王國,並強調對其主權的尊重。

對於法國來說,威廉此舉無異於是挑釁。法德自普法戰爭以來生下的嫌隙,因為這次危機而進一步擴大。而英國通過自己的情報機構,也瞭解到了德國對於摩洛哥的野心。因此,英國內閣上層決定履行英法協約中支持法國的內容。英法德三國官方的對立情緒飛速飆升。

最終,時任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在雙方邀請下,對摩洛哥危機中的列強進行了調停,在隨後於1906年召開的阿爾黑細拉斯會議中,德國由於準備不足,又受到英法及其支持者的圍攻,最終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對於摩洛哥土地資源等要求。而法國也應此事件暫緩吞併摩洛哥的行動,並對德國加強了戒備。

兩次摩洛哥危機:近代歐洲與世界大戰僥倖擦肩而過

(諷刺威廉二世的漫畫)

按理說,英法攜起手來壓制德國,威廉二世應當爭取其中一方的合作,以達到走出外交孤立的尷尬局面。更何況,此時德國海軍的擴充,已經引起了英國的不滿,英國駐柏林大使甚至當面警告威廉,不要試圖挑戰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

03豹號出擊與威廉的小心思

可是啊,威廉偏偏不聽這個邪,他認為第一次干預摩洛哥的歸屬權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自己的海軍沒有適時出擊,對法國形成威懾。因此,打這以後,他開始著手於加強德國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並密切關注法國在北非的一舉一動。

公元1911年,摩洛哥首都爆發了內亂,法國再也按捺不住吞併這個非洲西北角小國的衝動,於是迅速派兵佔領。威廉二世得到這個情報後,大為不滿,為了回應法國不事先聲明就獨吞摩洛哥的行為,他先派遣豹號炮艇開赴摩洛哥港口,威懾當地的親法勢力,同時,他又緊急抽調柏林號巡洋艦趕往北非,支援豹號的行動。這下,德法在摩洛哥的矛盾,已經從外交紛爭,變成了小規模軍事對抗。

兩次摩洛哥危機:近代歐洲與世界大戰僥倖擦肩而過

(危機中的德國巡洋艦)

英國得到雙方在摩洛哥陳兵的消息後,決定還是延續之前支持法國的行為。英國海軍的一部分主力組成了公海艦隊,向摩洛哥附近集結,而法國也如吃了定心丸一樣,拒絕在摩洛哥的退讓。

威廉二世過分自信於自己的海軍力量了,當發現自己派出的幾艘軍艦有可能被英法包圍繳械的危險後,他態度又轉向緩和,主張和法國妥協,撤出自己的海軍。不過,妥協的前提,必須是法國把自己在剛果的殖民地分出一部分給德國。

法國高層不幹了,他們忌憚於英國的海軍實力不假,但對於剛剛統一沒多久的德國,則沒有那麼大的心理負擔。更何況,自己還有阿爾薩斯和洛林尚掌握在德國手中,新仇舊恨加在一塊,所以憑什麼讓出嘴邊的肥肉?

兩次摩洛哥危機:近代歐洲與世界大戰僥倖擦肩而過

(普法戰爭中戰敗一直是法國的恥辱)

04漫長的和談

德國外交部國務秘書基德倫敏銳的察覺到了皇帝微妙的心理,他堅信和談才是解決摩洛哥問題的唯一出路,但是,德國濃郁的軍國主義傳統,又讓他不甘心無條件解決這場爭端。所以,就在德國軍艦停泊於摩洛哥港口期間,雙方展開了長達半年的談判。

法國在發現德方的口氣有所放緩後,也看到如果這樣僵持下去,摩洛哥內部的排法勢力很有可能借此反擊,那樣自己必然會前功盡棄。所以,在德方拋出和談橄欖枝後,法國也謹慎的思考對方的條件。最終,雙方在11月達成協議,德國軍艦撤離摩洛哥附近海域,而法國為了回報對方的認可,也需要從自己在剛果的殖民地中劃出一塊來,交給德國人。

05大戰還在後面

摩洛哥危機以雙方和談而結束,但是,法國認為,德國從這次危機中嚐到了甜頭,一定不會就此罷休,所以他抓緊了與英俄等國的戰略合作步伐,同時在國內也營造排斥德國的戰爭氣氛。

至於英國,他認為摩洛哥危機反映了德國將自己勢力投放到歐陸以外的野心,危機中游弋於大洋之上的德國新式軍艦,讓這個傳統的海上強國十分緊張,

為此,英國自此以後也斥巨資建造新式遠洋戰艦,以制衡德國的海軍崛起。

對於德國來說,威廉二世將法國的讓步,視作是對自己發展海軍的恐懼,所以從剛果取得一部分利益後,他更是頻繁召開高級會議,授意德國陸軍參謀部與海軍方面加快擬定對法作戰的方案,諷刺的是,這個方案的名稱中,居然將可能爆發的進攻行為稱作是"防禦戰"。

兩次摩洛哥危機:近代歐洲與世界大戰僥倖擦肩而過

(裝備精良的德國陸軍)

戰爭的陰霾籠罩在歐陸上空,摩洛哥危機的暫時解決,讓歐洲列強主導下的大半個世界與戰爭擦肩而過,可是,當三年後塞爾維亞首都薩拉熱窩的槍聲響起時,歐洲,將再也無法置身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