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了不起的蓋茨比》:如何用角色慾望的“複合維度”架構小說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作品,被稱作“完美之書”。出生於普通農家的蓋茨比在南方城市駐防時愛上了富家小姐黛西,並與她私定終身。但蓋茨比在參加一戰時,黛西卻嫁給了紈絝子弟湯姆·布坎農。戰爭結束後,蓋茨比靠非法生意成為了富豪,並決定奪回黛西。他在黛西家對岸買下一幢別墅,每晚都舉行盛大的派對,希望吸引黛西光臨。在鄰居尼克的幫助下,蓋茨比終於和黛西重逢。黛西仰慕蓋茨比的財富,但也不願離開自己的富豪丈夫。蓋茨比向湯姆攤牌後,心神不寧的黛西開車撞死了湯姆的情人威爾遜太太。湯姆卻將罪行嫁禍給蓋茨比,並唆使威爾遜殺死了他。

作者將自己最想要表達觀點放入主人公的慾望之中,用角色慾望的各個維度架構整篇小說。本文將借用美國寫作導師羅伯特·麥基的理論,以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為例,解析如何使用角色慾望的“複合維度”來架構小說,並分析此模型的優勢。

解析《了不起的蓋茨比》:如何用角色慾望的“複合維度”架構小說

《了不起的蓋茨比》封面

1.慾望的五個“複合維度”

按照羅伯特·麥基的寫作理論,角色的慾望一般有五個維度:慾望對象、超意圖、動機、場景意圖和背景慾望。

慾望對象是指角色在客觀現實中想要的東西,如:得到金錢、掌握權力、實現理想等;超意圖是驅動角色追尋慾望對象的情感渴望,是一種主觀的內驅力;動機是角色採取某種具體行動的原因;場景意圖是角色目前的需求,是角色為了實現“超意圖”的努力過程;背景慾望是角色的生活環境為其帶來的限制,如:角色的階層、文化等背景會限制他的選擇。作者在小說的一系列情節中“混合和組織多種慾望”,並將這些慾望放置在特定的場景中,讓角色根據慾望的需要而行動,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

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設計方式遵循了慾望“複合維度”理論的規律。我將這五個“複合維度”分為三組,解析作者架構小說的方法:主人公蓋茨比的慾望對象和超意圖為其提供了追尋黛西的動力,也為結尾帶來了情感上的價值轉變;蓋茨比的動機和場景意圖支撐起小說的中段,讓一個個情節環環相扣;而蓋茨比的背景慾望則為場景搭建了合理的舞臺,讓整篇小說的發展顯得合情合理。

解析《了不起的蓋茨比》:如何用角色慾望的“複合維度”架構小說

慾望的“複合維度”思維導圖

2.以《了不起的蓋茨比》為例,解析如何用慾望的“複合維度”架構小說

  • 用慾望對象與超意圖設計開頭、結尾

主人公蓋茨比的慾望對象是黛西;蓋茨比對過去的美好回憶與對未來的浪漫憧憬構成了他的超意圖,驅動他追尋黛西。

作者為了打破蓋茨比生活的平靜,開頭就通過敘述者尼克之口,無意間向黛西傳達了蓋茨比的近況。雖然黛西表面上裝作不認識蓋茨比,但心裡已經開始期待和蓋茨比見面。她的表現從側面向讀者傳達出將有事發生的感覺:蓋茨比的慾望對象黛西知道了他的近況後,會主動和他見面嗎?除了行動層面之外,作者還在心理層面為讀者放了一個“煙霧彈”:黛西的丈夫在外有情人,並且在家中明目張膽地接情人的電話。面對這種情況,黛西無能為力。黛西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這一事實讓讀者對黛西心中的真實想法產生疑問:黛西是否也想與蓋茨比一起走向未來?蓋茨比的超意圖是否會實現?

主人公蓋茨比並未出現在小說的開頭,但開頭的一切場景均與蓋茨比有關。作者將蓋茨比的慾望對象與超意圖放入第一章,然後借黛西的態度明確了二者的正向情感價值,讓讀者誤認為蓋茨比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慾望。為了轉變情感價值、突出主題,作者又安排了一個衝擊結尾:蓋茨比無法得到他的慾望對象超意圖也被現實碾壓得粉碎。

蓋茨比經過了一系列波折,終於和黛西重溫舊夢,他向黛西的丈夫攤牌,請求黛西跟自己走。黛西雖然看中了蓋茨比的財富,但也不願和出軌的富豪丈夫分手。隨著黛西性格真相的揭示,蓋茨比慾望對象超意圖的價值漸漸轉向負面,並在結尾處落到了負面的最低點:黛西撞死湯姆的情人後,湯姆將罪行嫁禍給蓋茨比,並唆使威爾遜殺死了他。而黛西與湯姆躲到外地,不願出席蓋茨比的葬禮。

作者用蓋茨比的慾望對象與超意圖設計了小說的開頭和結尾,在實現價值轉換的同時,也將自己的觀點融入了小說的主題之中。

解析《了不起的蓋茨比》:如何用角色慾望的“複合維度”架構小說

慾望對象與超意圖思維導圖

  • 用動機與場景意圖設計小說中段

相比於開頭和結尾,小說中段的寫作更加有難度。

中段的內容既要維持讀者的興趣,又要不斷提高主人公的代價以適應結尾的價值轉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作者用蓋茨比的動機與場景意圖設計了中段的一系列情節。

與黛西重溫舊夢這一願望構成了蓋茨比採取各種行動的動機蓋茨比回國後,從事非法生意成為富翁,在黛西家對岸買下一幢別墅;為了吸引黛西前來,他每晚都在家中舉行盛大的派對;知曉鄰居尼克與黛西的關係後,他又主動拉進與尼克的距離,請求尼克幫自己實現願望;蓋茨比在尼克家中與黛西重逢,兩人重歸於好;為了和黛西在一起,蓋茨比向湯姆攤牌;在黛西撞死湯姆的情人後,蓋茨比又決定為她擔罪。

蓋茨比一步步的表層行為之後,也隱藏著深層的場景意圖想看到黛西,所以買下別墅;想與黛西見面,所以舉行派對;黛西遲遲不來派對,他又冒更大的風險請尼克幫忙;與黛西重逢後,他

希望與她擁有浪漫的未來,所以選擇了向湯姆攤牌;面對殺了人的黛西,蓋茨比選擇為她奉獻一切。

蓋茨比的動機是他採取行動的原因;場景意圖則是他實現超意圖的步驟。這兩個維度幫助作者架構了飽滿的中段,推動情節不斷往高潮處攀升。蓋茨比實現願望的代價不斷提高,他的選擇也漸漸揭開了其性格真相:真誠且浪漫,永懷赤子之心。

解析《了不起的蓋茨比》:如何用角色慾望的“複合維度”架構小說

動機與場景意圖思維導圖

  • 用背景慾望限制角色的選擇

明確了開頭、中段和結尾之後,為了確保小說按照故事的設計順利進行,作者又利用主人公的背景慾望限制了他的選擇。

20世紀20年代,一戰後的美國進入了工業化的現代社會。在上層階級中,享樂主義大行其道,富人們變得拜金而虛偽,這決定了以黛西為代表的富人們的選擇。而蓋茨比出生於中西部的普通農家,本質是單純善良的。所以,當蓋茨比愛上黛西時,就本能地認為對方也同樣赤誠。這個設定讓蓋茨比有理由以黛西為夢想,並奉獻自己的一切去追尋黛西。

在蓋茨比的葬禮上,作者借蓋茨比父親之口,安插了一段閃回:蓋茨比小時候非常自律,按照自己規劃的時間表按時作息;他還寫下了給自己的忠告,確保自己不斷保持進步。

這個閃回片段揭示了蓋茨比的堅毅性格,當他決定追尋黛西時,就一定會按照計劃,一步步地確保自己實現理想。

角色的背景慾望中交織著“過去的經驗”、“現在的處境”和“未來的希望”,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角色存在的基礎。同時,角色背景慾望中的文化和階級部分也在干預著他的行為。所以,只要設定好了這些內容,角色就可以按照既定的設計進行選擇,確保故事按照安排好的路徑向前發展。

解析《了不起的蓋茨比》:如何用角色慾望的“複合維度”架構小說

背景慾望思維導圖

3.利用慾望的“複合維度”理論寫作的優勢

角色是故事的核心,而慾望的“複合維度”理論恰恰是以人物為中心來架構小說的。作者將自己的觀點藏在故事背後,通過人物的選擇揭示主題。但是,如果主人公不能按照既定的方式引導情節,故事的發展就會變得混亂,小說也會導向失敗。

為了避免上述問題,作者可以利用慾望的五個維度來編排情節:用角色的慾望對象和超意圖來創造引人入勝的開頭和衝擊性結尾;用動機和場景意圖填滿小說中段,吸引讀者跟隨情節線攀升;用背景慾望限制角色的選擇,讓故事沿著特定的軌道運行。

除此之外,慾望的“複合維度”理論也給寫作者們提供了一個簡易的模型。作者們不必在如何轉換正負價值、如何讓角色的選擇顯得合理等問題上耗費時間,大大提高了寫作的效率。

一部成功的小說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產物。如果沒有寫作理論做支撐,整部小說就會顯得散漫無形;如果缺乏情感的流露,小說又會顯得冰冷刻板。角色是“對人類本質的隱喻”,在架構小說時,一定要將豐滿的血肉填充進理性的骨架中,這樣,人物才會顯得飽滿而真實。

結語

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受到了許多作家的推崇,村上春樹曾說:“如果沒有與《了不起的蓋茨比》相遇,我寫出來的小說會與現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許什麼都不寫。”這部小說用絕妙的寫作手法表現了夢想的幻滅,是那個紙醉金迷的時代的縮影。作者用詩意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傷感的故事,給讀者帶來了無限的嘆息,引起了人們關於人類生存意義的思考。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光影終會流逝而放棄追尋,逆流而上才是人生的意義。就像作者菲茨傑拉德在小說結尾處寫的那樣:“我們奮力向前劃,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進入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