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貫徹新時期治水方針 奮力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常德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 胡世滿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賦予了新時期治水的新內涵、新要求、新任務,為強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瞭方向,是做好水利工作的科學指南。當然,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新時期“十六字”治水方針的題中之義。為此,就如何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簡要談幾點想法和建議。

一、瞄準主要矛盾,轉換水利治理思路。

2019年,鄂竟平部長在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我國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群眾對除水害興水利的需求與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轉變為人民群眾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與水利行業監管能力不足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及時調整和轉變治水思路。就拿常德來說,我們一直以來都是水利大市,過去黨委政府和水利部門抓水利工作,主要是抓好防汛抗旱、水利建設兩件事,而現在要統籌抓好防汛抗旱、水利建設、農村安全飲水、河湖長制、水資源保護與管理、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等,特別是由於前些年我們湖區人為破壞汙染水環境嚴重,導致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矛盾更為突出。因此,我們必須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注重行政推動向堅持兩手發力、實施創新驅動轉變,統籌解決好水災害、水資源、水飲用、水環境等問題,促進人水和諧相處。

二、堅持問題導向,完善水利治理體系。

1.樹立底線思維保障水安全。目前,每年汛期各地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災情險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損失,防災減災工程體系和非工程措施還不夠完善,仍然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比如常德市目前5個重點垸503公里一線大堤,還有13.8公里堤身斷面未達標;一般垸堤防從未實施系統性綜合治理,防洪標準普遍不足10年一遇;縣城城市防洪圈標準普大都為20年一遇,等等。為此,我們要按照“兩個堅持、三個轉變”要求,更加註重提前預防,更加註重綜合防災減災,特別是針對近年來防汛抗旱暴露出的薄弱環節,大力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加快完善工程體系。

2.堅守紅線思維管好水資源。目前,洞庭湖區水資源比較豐富,但季節性、工程性缺水問題仍然存在,比如常德市每年主汛期過後的8月至10月,降雨明顯減少,而此時正值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高峰期,容易導致乾旱發生,2019年石門、澧縣等地秋冬季節長達50天無有效降雨;同時由於部分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河湖水情變化等因素,造成湖區乾旱發生頻率增加,長江三口藕池河西支、虎渡河、松滋河等河流斷流期明顯延長。因此,我們應該堅守水資源保護與管理的紅線,堅持節水與調水相結合,通過強化節水、嚴格管控、優化配置、科學調度,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的水資源保障。

3.秉承民生思維保障水飲用。農村飲水安全,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局。近年來,通過大投入、大建設,目前常德市有集中供水工程441處(地表水水源327處、地下水水源113處)、分散供水工程3.95萬處,實現了城鄉飲水安全全覆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為93.2%。但由於水源水質變化、早期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標準偏低、管理維護不到位等原因,農村飲水還存在水質不達標、供水不正常、管理不專業等問題。對此,我們以市政府名義啟動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三年提質改造行動”,全市規劃萬噸規模以上的大水廠34個,覆蓋人口381萬人,全部採用江河水或大中型水庫等優質水源,大力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讓廣大群眾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健康水。

三、不斷夯實基礎,推進治水能力現代化。

1.體制機制要貼合實際。在本輪機構改革中,防汛抗旱職能職責有所調整,目前在市、縣兩級主要存在職能劃轉不徹底、責權事權不清晰等問題。根據機構改革精神,常德結合防汛抗旱實際,2019年常德市仍由水利部門為主承擔防汛抗旱工作職責,工作成效明顯,圓滿實現了“五個確保”目標。今年,常德市已經明確防汛抗災日常工作繼續由水利部門負責。這僅僅只是常德市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的一個縮影。另外,就是基層水利行政能力體系。水利行業強監管,關鍵是要強化基層監管,提升基層水利行政能力。目前,省、市級水利行政能力體系的配置都比較完善、力量比較強,而縣、鄉兩級的能力體系配置還不夠完善、力量比較弱。對此,我們要加強基層水利行政能力建設,在人員隊伍、執法力量和裝備方面向基層傾斜,同時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賦予基層行政審批和執法決策權,提高行政效率。

2.人才隊伍要配齊配強。一是實施水利人才戰略。加大基層水利單位年輕技術人才的招錄力度,加強水利幹部職工縱向、橫向交流,暢通晉升渠道;加大基層水利幹部職工的培訓教育力度,提升現有人員的專業水平。近幾年,我們高度重視年輕幹部的選拔和培養,局機關90%以上的年輕幹部都選拔到了重要領導崗位,積極給“位子”、壓“擔子”,形成了幹事創業的良好局面。二是適當提高人員待遇。適度提高基層水利人員的經費標準,給予基層工作補助,並由財政納入年度預算,實行打卡發放和統一繳納,解除幹部職工的後顧之憂。三是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農民用水戶協會等基層水利服務組織的作用,在水利建設、工程管理、一事一議等方面,發揮牽頭組織作用,既完成了工作,又避免了農民負擔等風險,夯實了水利事業發展的基礎。

3.水利信息化水平要提升。長期以來,信息化一直是水利發展的弱項,我們建議,一是搞好頂層設計,從國家和省級層面統一制定水利信息化框架,避免地方各自為戰、平臺不高、技術不兼容等問題。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各類先進技術,改變巡堤查險靠人海戰術、判斷險情靠經驗和人工探測等原始方法,打造現代化水利信息系統。二是推進信息共建,省、市、縣、鄉共同推進,水利、氣象、水文、應急、國土等部門參與,按照統一框架,分工負責對各項信息系統進行建設、補充、整合,避免多方建設、重複建設。三是實現資源共享,從工作實際出發,對已建各類水利、氣象、水文、應急、國土等信息系統實行有效整合,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為水旱災害防禦和水利事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