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過這四樣春季限定美食,都不好意思說生活在江南地區

#春季美食大賽# 春季萬物生長,很多當季的植物被當地勤勞的人們做成了各種美食,不負美食不負春光。看看這幾樣春季限定美食中,你吃過幾樣或者想吃什麼特色美食吧!

首先作為春季江南地區的代表美食,青團這個主角在這個時候特別有存在感,簡直可以被叫做"春季靈魂美食"。

雖然如今的製作工藝和時間也限制不了吃它一定要在清明節期間,但大傢伙對它的熱情總是在清明節期間達到了頂峰,這和它以前的一些傳統習俗和用料有關。

沒吃過這四樣春季限定美食,都不好意思說生活在江南地區

春筍鹹菜肉餡的青團餈粑

很早的時候,清明只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普通節氣。與青團有關係的,是一個叫做寒食節的節日。寒食節一般是在清明前一兩日,每年到這個節日都會有一個“改火”儀式,將“舊火”熄滅,清明時再點燃“新火”,新舊交替之間,有幾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團這種方便又果腹的食物就出現了。

沒吃過這四樣春季限定美食,都不好意思說生活在江南地區

青團,也叫艾團,"清明糰子"、"清明果"、"清明餅"等,還有部分地區,將青團做成餃子狀,叫它“清明餃”也是別具一格。雖說青團做法很簡單但要做的好吃用料也很講究,用青艾的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做成一個個拳頭大小的綠色糰子。蒸熟出籠時用刷子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青團一個個碧青油綠,糯韌綿軟。作為清明節時南方民間的一道傳統點心,青艾這種春季限定的原材料也決定了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期間。

在每年春季爛漫的日子去田野裡摘一籃艾草,回去交給巧手的老人,細細搗碎,擰出汁水在混合糯米粉,揉捏成一個個光滑麵糰再填入不同的餡料,或甜或鹹。然後蒸熟就是一個個鋥亮的碧綠糰子,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對於青團你是甜黨還是鹹黨?

江浙最普遍的是豆沙和肉鬆口味,這是怎麼選都不會錯的經典味道,豆沙綿軟、肉鬆細膩,誰能不愛。現在更多商家也研發了很多的新口味例如芒果等水果口味。對於不喜甜食的人來說也不必懊惱,我的家鄉地區也特別流行用春季那嫩嫩的春筍加以鹹菜、肉絲做成一個個鹹口的青團餈粑,咬一口被嫩艾清香瑩瑩環繞,卻又鹹香可口一點也不甜膩。

精緻的江南人,每個地區都有對青團的不同做法和為它而取的名字。但同樣的是這種為春季特意精心製作的傳統美食的心情,讓每個能吃到的人都能感受到滿滿春天的氣息。奈何江南春季短暫,能夠嚐到精心用艾草製作的青團只得那十幾天,如果一時耽擱未趕上,怕是就得再等一年了。

麥芽塌餅應該是僅次於青團在江南地區第二火的美食了

而在江浙地區的春天,有一種當季的小點心叫麥芽塌餅。麥芽塌餅的顏色或為棕黃色或咖啡色,其貌不揚似乎還有些醜醜的。既叫麥芽塌餅,最重要的原材料自然是麥芽了,麥芽塌餅雖然吃著美味但製作的工序卻相當繁複。

沒吃過這四樣春季限定美食,都不好意思說生活在江南地區

先用大麥浸水發芽,曬乾磨成粉待用。在村間田埂上採摘胡泥菜,洗淨。在米粉中摻入適量的麥芽粉——這是做好麥芽塌餅的關鍵,摻少了餅子“塌”不下來,吃的時候會有硬硬的感覺。但摻多了,餅子會“塌”到成不了形。

接著和以煮熟剁爛的泥胡菜,加適量的水和成麵糰,包餡成餅。餡料基本有紅豆沙和黃豆沙兩種,在餅的外層撒上芝麻,用糖水或食用油煎。放入煎鍋煎至兩面變色,出鍋後輕咬一口,沁人心脾的麥芽清香加上甜糯的口感,像是春天的味道在口裡化了開來,既美味而親切。

春季不可少的野菜珍品--薺菜

薺菜地方上叫香薺,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四川人叫“幹油菜”,是一種人們喜愛的可食用野菜。藥食兩用植物,有利尿、止血、清熱、明目、消積等功效。

沒吃過這四樣春季限定美食,都不好意思說生活在江南地區

薺菜是野菜中的珍品。以其嫩莖葉作蔬菜食用,其味清香鮮美。薺菜吃法也很多,葷素烹調均可,如清炒、煮湯、涼拌。薺菜餃子、薺菜餛飩、薺菜包子、作春餅及薺菜豆腐羹等,清香可口,柔嫩鮮香,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是春季人們最喜食的野菜之一。

沒吃過這四樣春季限定美食,都不好意思說生活在江南地區

薺菜肉餡的餛飩

不得不嘗春天的味道--家常菜馬蘭頭

在春天,各種綠油油的植物在地頭冒出來了,開始佔據大家的餐桌。最具代表的時令蔬菜應該當屬馬蘭頭了,又名馬蘭、紅梗菜、雞兒腸、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等,屬菊科馬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馬蘭頭原是野生種,生於路邊、田野、山坡上,現在播種種植也很普遍另,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沒吃過這四樣春季限定美食,都不好意思說生活在江南地區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有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涼拌馬蘭頭也是一道別具特色的時令小菜,在江浙地區吃馬蘭頭,也是有取其顏色“青”字,以合“清明”之“青”,味道清苦後又有回甘,老人們總說吃馬蘭頭可以去火明目可能也有些許道理。


我是【娛樂鴨ya】分享人生百態與生活點滴,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因為您的評論和點讚我的文章也有了價值,也期待與您有不同的的觀點交流。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