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皮,还是不够厚!

脸皮,还是不够厚!


项羽乌江自刎,人们往往认为是楚汉相争穷途末路所致,继而一片赞叹之声。顶天立地,荣耻分明,这正是英雄所为啊!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的正是此意。但若细读《史记·项羽本纪》似乎又会有新的发现: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项羽自垓下突围,过关斩将,屡破重围,终于行至乌江,意欲何为呢?“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司马迁写得很明确,项羽本意是要东渡乌江的。想想也是,自垓下突围至乌江,身边跟从的卫士也从八百余人损失到二十余人,一路征战颠沛,难道只是为了寻找个自刎的地点吗?很明显,项羽是准备东渡乌江,以期东山再起的。


那为什么又不渡了呢?乌江亭长明明提供了一条船的。


呵呵,事情可能坏就坏在乌江亭长身上。


乌江亭长将船停在岸边,对项王说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江东不大,但也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口,足够称王嘛。这话本是一种善意的劝导,但项羽是何等人,“力拔山兮气盖世”,自号霸王,如今败逃而归,你却要他在小小江东称王,这话对项羽来说就是一种打脸,一种羞辱啊!


乌江亭长接着又说:现在只有我有船,你赶紧“急渡”,否则汉军追到了,想渡可能都没有办法了。呵呵,项羽是何等要颜面之人,当年鸿门宴上,为着刘邦的几句奉承之词而满心受用,就放过了这个最终致自己于死地的一生之敌;如今穷途末路,仍然高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至死都不愿承认失败是由自己导致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亭长的这几句话对自尊心极强颜面极薄的项羽来说又是无情的鞭挞,甚至是嘲讽。


果不其然,亭长一段话,本来“乃欲东渡乌江”的项羽听后立马“刚”了起来。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当年我率八千子弟杀出江东,今日竟败逃而归,还有什么脸面呢?即使他们不言,江东父老仍然怜爱我而让我称王,我也有愧于心、无颜于面啊!看到没,亭长一段善意的言论真的是伤到了心、刺到了心。当然,项羽也明白亭长的善意,他接着说道:“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这就是在立遗嘱了,作为无言的反抗,项羽决定拒渡乌江,以死维护最后的尊严和脸面。


亭长的话反而成了压垮项羽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历史,如果没有乌江亭长……


与项羽相反,刘邦就脸皮厚多了。


鸿门宴上,刘邦卑躬屈膝,极尽奉承之能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父亲被项羽所掳,面对胁迫,刘邦竟言:“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天下纷攘,面对项羽的私人决斗建议,刘邦则嘲笑道:“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楚汉相争,刘邦屡战屡败,项羽则屡战屡胜,最终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


后来,杜牧写了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包羞忍耻,只可惜,项羽脸皮似乎还不够“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