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產融合”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根基!

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意義重大。一方面通過鄉與城、農與工、傳統與現代、生產與生活的結合能夠解決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市場機制將自然生態環境的綠水青山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從而解決生態補償問題。2017年2月田園綜合體首次出現在政府文件;同年6月開始進行了國家級試點,從試點情況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整體而言還處於初級起步階段。為了推動田園綜合體健康發展,需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以農業為核心延伸三產鏈條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產業基礎

目前對於產業延伸的空間還十分有限,甚至在建設中出現一些誤區,部分地區出現了以延伸農業產業鏈為名行房產開放之實、田園綜合體等同於農業企業的種養基地等現象。田園綜合體要包括農、林、牧、漁、加工、製造、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遊及房地產等多個行業,對於這些行業按照產業鏈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的產業群,分別為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衍生產業。其中核心產業群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業休閒活動;支持產業群主要是從事休閒農產品的研發、加工、推介和促銷;配套產業群主要是為創意農業提供良好的環境;衍生產業群主要是從事特色農產品和文化創意成果生產和加工。由此可見,田園綜合體體現了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將休閒娛樂、農業技術、養生度假、農副產品、文化藝術、農耕活動等進行銜接,進一步拓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鏈,加大現代農業的乘數效應。

二、挖據鄉村文明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文化內涵

從文明的構成來看,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是是相互依存的兩大文明載體。田園綜合體有多種模式,包括田園養老模式、片區開發模式、產業帶動模式、科普教育模式、民俗風情旅遊模式、休閒農場模式等,每種都各有特點。而這些模式背後的依託就是涵蓋田園生態休閒、鄉村健康飲食養生、農耕勞作體驗、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內容的鄉村文明。田園綜合體要將產業與文化銜接起來,通過挖掘當地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鄉村文明,增加人們對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體驗,進而引發人們對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係的重新思考,由此弘揚中華文明和文化。因此要通過創新發展來挖據田園綜合體背後的鄉村文明,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充分發掘整合從而形成極具本地特色的運營模式。

三、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是田園綜合體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

真正保證農民的主體地位關係著田園綜合體開發建設的成功與否。從我國鄉村建設的實踐來看,單純依靠工商資本而離開農民的主體地位進行的村莊建設很難成功,即使部分依託村集體與企業合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往往效率是十分低下的。田園綜合體建設要體現農民生活、農村風情和農業特色,因此一方面要加大農民在就業創業、產業發展收益、農村生態環境、鄉村文化遺產等領域權益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在建設中可以通過以村民入股、合作社為主體的方式將農民納入建設中去從而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分享田園綜合體建設成果。

四、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商業模式決定了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持續性

目前田園綜合體的投入主要有財政資金、社會資本、農民和村組資金三大來源,然而財政的支持畢竟有限,仍然需要大力引入社會資本。根據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特點,田園綜合體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商業模式有八種,分別為田園綜合體PPP融資模式、田園綜合體產業基金及母基金模式、田園綜合體國家專項基金貸款模式、田園綜合體收益信託模式、田園綜合體發行債券模式、田園綜合體融資租賃模式、田園綜合體資本證券化、田園綜合體供應鏈融資模式,對於這些模式要根據本地實際綜合考慮,同時發揮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

五、“融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早在2016年,“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可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

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需要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創造“現代田園”,重要的抓手就是“田園綜合體”。2017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出的“田園綜合體”的概念,指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範”。

田園綜合體以“一體”為宗旨。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是困擾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二元”就是指不同,這個不同直接表現為收入差距、教育差距、社保差距等諸多方面。而造成這種“二元”形態的直接原因是中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不同步,農業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使之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互惠一體,形成雙輪驅動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田園綜合體為“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提供了一個新支點、新載體和新引擎。

田園綜合體以“田園”為基礎。一提到田園生活,很多人腦海裡會出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詩句與畫面。“田園”實質就是鄉愁文化和農田生態。一方面,田園綜合體是鄉愁文化的絕佳載體。鄉村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幾千年積累的傳統文化精華大多與農村、農業息息相關。田園綜合體可以做好鄉愁文化的“發源與發揚”、“傳統與傳承”。鄉愁文化的理想狀態是“詩意棲居”,田園綜合體可以在環境的詩意、文化的詩意、哲學的詩意和技術的詩意四個方面體現、滿足詩意的棲居。另一方面,田園綜合體是農田生態的有力保障。田園綜合體可以有效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山水田林湖整體保護、綜合治理,踐行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生產生活方式,展現鄉村應有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綠色價值。

田園綜合體以“綜合”為特色。“綜合”主要體現在田園綜合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產業是田園綜合體的重要支撐,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只能是一副空皮囊。要提高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含金量,保持田園綜合體發展的持續性,需要在拓展產業鏈上下功夫。過去農業產業發展都是按照單一的項目來推進,很難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以及實現產業鏈的整合。田園綜合體不僅注重農業產業自身的發展,而且注重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是一個包含了農、林、牧、漁、加工、製造、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遊及房地產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複合體

六、田園綜合體開啟的農業變現新模式

1、田園綜合體還原了農業的本質,在此基礎上,田園綜合體開啟了以鄉村經濟發展為基礎的文旅開發新模式。自從田園綜合體這個詞進入國家文件以來,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浪潮正在席捲大江南北。田園綜合體不僅成為了文旅資本的寵兒,也成為了中產階級安放鄉愁的載體。在本質上,田園綜合體是在超級交通背景下鄉村社區發展起來的新範式,是舊鄉民、新鄉民、新鄉賢共同營造的現代田園理想。

2、田園綜合體以可持續、大體量的資金介入為基礎,重構了鄉村生產的業態結構、人力結構、成本結構和收益結構,激活了鄉村社會規劃、開發、運營的綜合效益。田園綜合體還原了農業的本質,還原了農業的生態循環之美、文化創意之美、休閒體驗之美、產業反哺之美,在此基礎上,田園綜合體開啟了以鄉村經濟發展為基礎的文旅開發新模式。

3、田園綜合體是一種基於田園核心吸引物而構建起來的不同供應鏈的流量共享模式和價值相乘模式。田園綜合體的不同區域有不同的盈利方式,田園風光免費導流區不收費、體驗產品二次消費區主要依託文旅供應鏈盈利、農事活動作業體驗區主要依託農業供應鏈盈利、田園地產增值區主要依託地產供應鏈盈利、社區配套商業消費區主要依託配套金融、醫療、健康、教育、商業供應鏈盈利。

4、田園綜合體實現了田園的三次變現,第一次變現是依託自然之力和科技之力實現田園農產品變現;第二次變現是依託自然之力和創意之力實現田園文化產品和田園旅遊產品變現,這一次變現不僅賺了錢,還形成了一個田園社群;第三次變現是依託田園社群建立起來的延伸產業變現。

5、田園綜合體的內核是鄉土經濟邏輯,而不是粗放式城市化經濟邏輯。粗放式城市化經濟邏輯追求的產業之間的無底線利益,集約式城市化邏輯追求的是“工業集群+休閒產業集群”的利益最大化,鄉土經濟邏輯追求的是“農業集群+休閒產業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園綜合體更加符合中國農耕社會的文化環境和地理環境。對於中國城市化進程來說,田園綜合體樹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範式。

在很多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由於缺乏產業鏈條的延伸,農業往往不能給農民帶來最大利益,甚至有些地方的農業賺不到錢。田園綜合體的出現,能夠讓農業獲得價值延伸,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能夠降低農村產業的風險。還能夠形成農村的鄉紳階層。新鄉紳階層具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能力,為農村轉型提供智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