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產品經理思維去相親,就能快速識別“渣男”和“潛力股”!


帶著產品經理思維去相親,就能快速識別“渣男”和“潛力股”!

梁寧2005年的時候就認識了這三個人:做豆瓣的阿北、做抓蝦的徐易容和做校內的王興。


這三個人很像,都是外表斯文的文藝青年,做的都是Web 2.0的網站。


十五年以後,三個人的能力和資源結構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他們的企業也成了完全不同的行業。


王興做了美團,徐易容做了美麗說,後來做了HIGO,而阿北一直在做他的豆瓣。


梁寧說,如果時光倒流,回到2005年,在他們外表很像的時候,你會發現內心的存在感就是不一樣的。


梁寧說的“存在感”,就是我理解的“三觀”,它界定了我們與世界、別人和自己之間的關係。


三觀是一個最堅硬的內核,也是一個人最底層的操作系統。


三觀的下一層,是一個人的能力圈。


能力圈受三觀的驅動,要麼變得完整,要麼固步自封,要麼退化。


你擁有什麼樣的三觀,就會擁有什麼樣的能力圈。


能力圈的下一層,是資源結構層,也就是一個人的財富、人脈、資源精神。


一個人的資源結構,是其三觀和能力圈的變現。


能力圈的外延,就是角色。


角色即人格。


角色的外延,就是感知,也就是我們對一個人的整體印象。


所以,人跟產品一樣,往往是立體的,它們自內而外分別是:三觀、能力圈、資源結構、角色和感知。


很多人沒有這樣的立體視角和洞察力,所以他們看人或者產品的時候,既單一又淺薄。


帶著產品經理思維去相親,就能快速識別“渣男”和“潛力股”!

比方相親的時候,有些姑娘就只能看到這個男人長得帥不帥,這叫觀感知,也就是她只能根據一個人最表面的整體印象去判斷一個人。


有些姑娘只看到這個男人的職業,比方說,幹公務員的就是好職業,自由職業者就不是好職業,這叫觀角色,也就是她只能根據一個人的職業身份去看人。


有些姑娘就只看一個男人的資源結構,有沒有房?有沒有車?有沒有錢?有就考慮,沒有就pass,這叫觀資源結構,也就是她只能根據一個人顯性的資源去看人。


有些姑娘就看一個人的能力圈,主要看他有什麼樣的能力結構和能力潛力,這叫觀能力。


有些姑娘能看懂一個人的三觀,也就是他跟世界之間的關係,他的怕與愛。


當然,也有姑娘會綜合幾個視角去看一個人,而且看的通透,這樣的姑娘就極其厲害。


所以有些姑娘被渣男騙,就是因為只看到了那個男人最外層的“感知層”以及“資源結構層”,而這兩個層面,其實是渣男包裝出來的!


而有些姑娘能夠識別“潛力股”,是因為她們不僅看見了這個男人的顯性能力,也看到了他深層的能力,比方他的三觀和能力圈。


越是深層結構,越是決定一個人的前途,越是決定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和穩定性。


所以,有人說:三觀不同,不必強融。很有道理。


可是,有幾個人可以看見另一個人的三觀?因為她們自己都沒有三觀。

說完了姑娘,說說我自己。


我自己以前看人也看的很淺。


最多能看到資源結構層:我會看他有沒有氣場,這是第一印象;我會看他是幹啥的,公務員?老闆?教師?這是觀角色;我會看他有沒有錢、有沒有實力、圈子夠不夠廣,這是觀資源結構。


這跟家庭教育和自身閱歷有很大關係,有很大的侷限性。


我因為這吃了一些虧,也賠了一些錢。


後來有了一些進步,會綜合、立體地看一個人,而且看的會比較深入,不能說百分之百準,但是比以前全面、準確太多,不會跟以前一樣單一而又膚淺。


不管我們看人、做業務、做管理、做品牌、做營銷還是做產品,都需要對人性有深刻的洞見,洞見來自哪裡?出了你在生活之坑裡面摸爬滾打之外,你還需要有一份人性地圖。


這個人性地圖,可以讓你社會叢林中按圖索驥,它未必能讓你百戰百勝,但至少可以讓你減少犯錯。


你找到自己的人性地圖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