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齊平】從《美國工廠》看中國人口紅利


【石齊平】從《美國工廠》看中國人口紅利

《美國工廠》海報

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及其夫人米歇爾投資成立的高地製片公司,推出的首部作品《美國工廠》,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是中國玻璃製造商福耀集團到美國俄亥俄州代頓投資,重新啟用前通用汽車公司組裝廠改為玻璃工廠的故事。

故事的主軸講述中國福耀玻璃集團在美國設廠後面臨的重重困難。福耀2014年在代頓僱用了2,000名失業的美國工人,一開始工人因重新獲得工作而興奮不已,但中國僱主與美國工人間的蜜月期卻沒有持續很久,中美文化差異、勞動力的素質與習性,乃至資方與工會之間的矛盾逐漸浮現。影片揭示著中美製造業的優勢與劣勢、資方與工會的角力,以及自動化對製造業的衝擊,提供各種反思的素材。

過去40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世所罕見。中國經濟持續快速成長主要來自四個紅利,一是全球化,這是需求面的大紅利;另外三者均為供給面的紅利,分別是人口紅利、改革紅利及透支(環境生態與弱勢者)紅利。其中的人口紅利,以中國勞動力之眾,工資相對於競爭對手之廉,幾乎讓所有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無招架之力,中國也因此成了“世界工廠”。

【石齊平】從《美國工廠》看中國人口紅利

《美國工廠》劇照

從1980年代開始實施的一胎化生育政策,導致出生率大幅下降,近十年來中國勞動人口開始相對緊俏,工資也快速上升。簡單地說,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快速消蝕,伴隨著土地價格快速上漲等其他因素,不少製造業開始外移到工資還處低水平的東南亞和非洲地區,也有考慮運輸成本而移到美國。中國人口紅利已然逝去成普遍共識,然而《美國工廠》的例子,似乎提供另一個角度的觀察與省思。

《美國工廠》的故事顯示,人口紅利並非只有“工資”單一個衡量指標;《美國工廠》給我們的啟示是,測度人口紅利有更完善的指標就是“勞動成本”。勞動成本,同時考慮了工資與勞動生產力。工資低但勞動生產力更低,並不意味著勞動成本低;工資高但勞動生產力也高,也不意味著勞動成本就高。

至於勞動生產力則取決於勞動力素質,泛指勤奮度、刻苦耐勞力、服從與紀律意識、聰敏度,及追求財富與成就的積極性等。毫無疑問,中國勞動力的普遍素質,即使就全球範圍來看也是名列前茅,中國福耀集團在美國工廠的故事,最大意義就是凸顯美中兩國在勞動力素質上的重大差異。

一國勞動力素質的表現,除了受後天的教育與訓練的影響外,更多地恐怕取決於一個國家或民族先天的民族性,換言之,與民族基因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這讓我們想到了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經典巨著《國富論》,《國富論》中指出,國家致富之道無他,只要切實尊重市場機制,讓市場經濟那隻看不見的手充分自主、不受干預地運作即可。

這本在1776年出版的書,在20世紀受到了另一位經濟學大師馬克斯的挑戰,馬克斯看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固然有效率上的優點,但也會導致所得與財富在分配上的兩極分化,因此主張計劃經濟。兩種理論各擅勝場,各有認同與追隨者,於是就在20世紀進行了一場耗時幾乎一個世紀的大實驗。兩種理論、兩種體制的實驗終於在1991年因蘇聯解體獲得驗證,此後市場經濟一統天下。

市場經濟一統天下迄今已有30年曆史,但已實行市場經濟的各國經濟表現,並未如亞當斯密所言,都走上致富之路。究其原因,不止一端,但各國在民族性及勞動力素質上的明顯差異必為關鍵因素。就此而言,中國的人口紅利其實並未完全消失,以勞動力素質為內涵的另類人口紅利仍然存在且持續存在,並與既有的人才紅利合流,共同為中國今後的經濟增長增添動力。

此文曾刊於經濟日報

【石齊平】從《美國工廠》看中國人口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