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齐平】中美防疫 比过才知优劣


【石齐平】中美防疫 比过才知优劣

很多时候,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是没法实验的。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却提供了一个例外,人们可以对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的应变能力与表现,进行一个客观的国际比较与评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就是中国和美国。

毫无疑问,中国这次的表现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10天与15天)建成火神山及雷神山医院及10几所方舱医院;紧急调动为数多达5万余名的医护专业队伍自各省前赴武汉支持;军方出动运20等大型运输机为支持队伍及物资提供运输;科研及医疗研究部门日以继夜争分夺秒分离病毒毒株,开发疫苗…,所有这一切,应该是中国目前已能初步控制疫情的主要原因。

毫无疑问,美国这次的表现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去年底就开始流行的流感,数以千万人罹病,约13000人死亡,由于从未对罹患及死亡者检测,让人怀疑其中是否有相当比例其实不是流感而是新冠肺炎。更令人吃惊的是,美国不做检测是因为价格高昂,每次检测需3500元美金(自费),或1500元美金(有医疗保险),一般民众难以负荷。而美国人口3.3亿之中,竟有多达3、4000万人未能加入医保…。所有这一切,相信也是美国轻忽于先,目前疫情发展却有燎原之势的主要解释。

做个对比,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中国公卫医疗体系公私部门并存,以公部门为主;美国则几乎全是私营医疗诊所。美国绝无可能调动医护人员前赴高危地区支持,除非是自愿者;美国也反对将全民纳入健保体系,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应为其自身的健康付费。说到底,两国的差异就是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美国是100%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是100%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优点是有效率,缺点是不利照顾弱势者,欠缺社会公平与正义,这即是美国模式的特色。中国在1998年之前,实施的是100%的计划经济及100%的公有体制,计划经济缺乏效率,公有体制缺乏积极性,所以虽然打着社会主义旗号,标榜重视公平,但其实全民皆贫。1979年邓小平决定改革开放,将计划经济改向市场经济,也将公有体制改向公、民混合体制。1998年朱镕基及以此方向确定了医改。所以现在中国的医疗体制以公营为主,逐步开放民营投资医院诊所。

公、民营并行的混合医疗体制,基本上兼顾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公立医院效率偏低,但收费相对低廉,能尽可能让所有百姓有病可医;民营医院收费较高,但效率质量相对较好,可以满足社会中消费能力较高的群众。这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现。如再进一步分工,政府公营的医疗体系要肩负两个“社会责任”,一是从事基础医疗的研究与服务、二是提供偏远弱势地区的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

中国模式显然还有不少改进的余地,比如如何让公立与民营医院进行公平与良性的竞争,如何建立健全的医药分业体制,如何完善医疗保险体系,但大方向上,把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髓,极大地兼顾了公平与效率,还是可以给各国在体制探索中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此文曾刊于中国时报

【石齐平】中美防疫 比过才知优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