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河南南陽在漢代為荊州南陽郡(郡治宛城),在伏牛山之南,漢水以北,系漢時大郡,轄區廣闊,人口眾多,沃野千里,位於中國南北氣候和江、河、淮水系分界,地理氣候特點決定了一年之中夏秋洪澇頻仍,冬春乾旱少雨。為解決旱澇問題,確保農業豐收,南陽的先民早在漢代就非常注意興修水利工程。他們充分利用南陽的地形和河流特點,打井灌溉,修築陂堰,形成了獨特的“長藤結瓜”式水利灌溉系統。其中,西漢南陽太守召信臣開鑿陂堰數十個,總灌溉面積數萬頃;東漢南陽太守杜詩對其加以修復,並新修一些水利工程,發明水排等先進農業生產工具,使得南陽水力設施更趨完備,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南陽的手工業、商業等行業空前繁榮,造就了漢時的南陽“富冠海內,商遍天下”,成為聞名全國的大都市。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據《漢書•循吏傳》載:(召信臣)好為民興利,務之富之,躬耕勸農,出入阡陌,……稀有安居,時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灌溉.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餘。……郡中莫不耕嫁力田,百姓歸之,戶口增倍,吏民親愛信臣,號之日“召父”。《後漢書—杜詩傳》雲:杜詩為南陽守,善於計略,省愛民役……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時人方於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據明《南陽嘉清府志》記載,僅召信臣在南陽興修的水利工程有鄧縣的六門陂、鉗盧陂、下默河堰、三郎堰,南陽縣的馬渡堰、上石堰、玉池堰,唐河縣的黑龍堰、白馬堰、豆城堰,新野縣的沙堰等。這些水利設施的建設,為南陽漢代農業及其漢代以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水源保障。《中國水利史稿》對南陽漢代水利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南陽水利與都江堰、漳水十二渠媲美,實不為過。”這個工程曾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灌區之一。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漢代水利工程,是漢代南陽主政者帶領勞動人民所進行的偉大勞動創造,直至清代還在陸續發揮效用,澤被百姓數千年。至今,南陽境內還存在有不少漢代水利工程遺蹟。把這一影響到南陽經濟和歷史文化地位的著名古代水利工程遺蹟保護好、利用好,其價值雄厚,意義重大。

在市文化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經過前期大量的文獻梳理和資料彙總,從2017年開始,南陽文保志願者對南陽漢代水利工程遺蹟進行分階段分區域系統全面實地走訪和考察。第一階段考察活動重點在宛城區和新野縣區域展開,主要考察宛城區段馬渡堰(召渠)和新野段召父渠的遺存現狀,並進一步調查黃池陂、三泉陂等漢代水利工程中“堰”、“陂”、“堤”、“池”等古代灌溉網系。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召渠,古名棘水(即人力開挖的河渠),亦稱馬渡堰,今名溧河,西漢南陽郡太守召信臣首創,經杜詩、杜預等歷朝治水名臣動員百姓所開鑿,是一條多渠首引水、非常龐雜的灌溉系統。該渠在南陽城東約4公里龍王廟的白河上築壩引水,名馬渡堰。幹流經溧河店、張井、溧河鋪等地到新野縣城東南九姑莊又入白河。縱貫南陽、新野兩縣,長80公里,支流縱橫交錯,狀如大樹幹枝。據新野縣誌記載,明新野馬之駿重建馬渡堰石閘記:“溧之水源不詳,其自白水分流於宛城之東南,以名其村曰溧河店者,此水之所以始也。溧蜿蜒而南,經郡絡邑仍匯於白,以注之漢,惟昔召杜諸公引之,以資瀦水之用,乃設堰而控,曰馬渡堰者,邑……”顯然,溧河具有自漢以來悠久的灌溉歷史。

據《宋史》記載:馬渡堰在縣東八里引水(今白河),宋至道元年(995年)大理寺丞皇甫選,光祿寺臣何亮,奏言鄧、許等七州有公私閒田,皆漢魏以來,召信臣、杜詩、杜預、鄧艾等立制墾闢之地,內南陽界鑿山開道,疏通河水。散入唐、鄧,襄三州以灌田,又諸處陂塘防埭,大者長三十里至五十里,闊五丈至八丈,高一丈五尺至二丈。其溝渠大者長五十里,闊三丈至五丈,深一丈至一丈五尺,可行小舟,臣等舟行歷覽,若皆增築陂堰,勞費頗甚,欲堤防未壞,可興水利者先耕二萬餘頃。從這些記載看,召渠規模宏大,已達13餘萬公頃,在宋朝灌溉面積曾擴展到湖北境內。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來自南陽的文保志願者從馬渡堰的白河引水渠首(現紅磨坊度假村南)出發,踏過早已深埋在馬路下面的溧河古橋。溧河南下分為東西兩渠,一路直接南下至新野縣新甸鋪復歸白河,是為東溧河。一路西拐至龍灣溫泉南行,一路跨明代唐蕃官田一直到瓦店鎮注入白河,是為西溧河。西溧河是這次實地沿線尋訪的主要對象。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隨著城市的發展,原來的溧河已經被林立的高樓所吞沒,刺眼的夏日下古渠蹤跡全無。向南4公里左右,漸出鬧市城區,馬渡堰主渠又深埋在青紗帳中,偶爾跨過道路,些微的坑坡起伏恍惚有一些千年古渠的蹤跡。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進入宛城區黃臺崗區域後,尋訪志願者果斷向西折行,進入明代藩王府的欽賜田,來到大夫莊,淙淙流淌了幾千年的西溧河古渠支流恍如穿越千年的歷史時空。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欽賜田段,古渠改換了容顏,以白桐乾渠二分渠的嶄新面貌出現。在大夫莊段,溝渠功能已廢,但依然清晰保留著古堰陂的特徵。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沿宛襄古道來到三十里屯(范蠡村)。順道憑弔一下這位被世人譽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南陽曆史名人——商聖范蠡。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水經注·卷三十一》曰:“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漢時鄧禹等,歸鄉餞離處也。……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范蠡祠的院門緊閉,守祠人不在,用一把鏽跡斑斑的鐵鎖鎖住了幾千年風雲變幻。院牆低矮,引頸向內而窺,滿目雜草荒蕪,斷石几幢橫臥,一株枯柏直刺蒼穹。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驅車南行折向東去,黃臺崗街西,溧河水一路歡歌,河道暢通,大樹參天,景色十分養眼,難得一見的鄉村風景。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南陽地區漢代水利工程遺蹟調查——(1)召渠尋訪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