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三月,寒尽始觉暖意生。堤柳破金缕,山下桃杏放,几点微雨滋润了大地。

春天,在古人的生命哲学里溢满了及时享乐的欢情,人的内心对自然的企望坦然绽放,弛纵着对生命愉悦的追求。

被春风撩动的古人们再也按捺不住了,纷纭而出。


三月踏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春日里结伴郊游已是人们的一大乐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 《村居》),诱人的春色,使多少“游人出禁城”,“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唐赵璜 《曲江上巳》);多少“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游子寻春半出城”(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历代诗人的吟咏,留下了古往今来人们游春踏青的身影。

上至王公显达、名门姝丽,下至庶民百姓、寻常人家,在春风摇荡中,纷纷涌出城外,寻幽览胜。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之四月

有的人,用脂粉做成红色的饼状,在“竿上成双挑挂”, 并杂缀些彩带,充作车马的仪仗,颇有点王公豪门摆驾出行的模样,尽管是简易版的,也博取路人开颜一笑。

有的人,一应装备很是周全,不但带有供游宴用的帐篷,而且“随行载以油幕”,遇到落雨,便用油幕遮挡起来,即使逢遇雨天,也不至于一派狼狈,兀自得以“尽欢而归”。

一时间“香车绣毂,罗绮生风,宝盖雕鞍,珠玑耀日”。一些风光秀逸的游赏之地,更是车马交错,人流如云。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郊游中的青春女子,是明丽春光中的别样色彩。红颜们鲜妍的衣装,为春野涂抹了别一番情愫。

出游的女子,逢遇娇艳可人的名花异卉,便会在芳草地上就地铺设酒肴,“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即解下腰间的彩裙,围挂在四周树间作为屏障,形成一个私密的小天地,娇声笑语,荡漾其间。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陈牧《月曼清游图》中的出游女子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的这首《丽人行》诗,至今脍炙人口,诗中描绘的即是炙手可热的杨贵妃姊妹于三月三日上巳节,来到曲江之畔游玩的情景。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女子骑马春游

这些鲜衣华服皇家贵妇,仪态万方,前呼后拥,御厨珍肴随行而供:“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虽然只是一次短足踏青,但是豪侈奢靡的排场,无人可及。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杨贵妃族兄杨国忠的门下,凭恃着杨氏的邀宠,在踏春游赏时节,亦是百般招摇,吹气拉风。这些人“每春游之际,以大车结彩帛为楼,载女乐数十人,自私第声乐前引,出游园苑中”,一路闹闹嚷嚷,喧呼过市。

有这些人为楷模,一时间“长安豪民、贵族皆效之”。于是乎,“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明代 唐寅《春游文几山》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那些意气满满、倜傥风流的贵家公子哥们,“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 他们跨着名贵的矮马,鞍鞯华丽,结伴而出,并携带佳酿酒器,遇有美景佳境,便驻足随兴流连,“驻马而饮”, 在春日的时光里,挥洒着潇洒不羁的优越感。

新科及第的进士们,金榜一开,苦尽甘来。往往置备一个大袋子,将软屏风、酒器、钱绢等物一股脑地装进去,带着转悠,遇景则留,“逢花即饮”。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更有甚者“不拘礼节,旁若无人”,春游之时,“选妖妓三五人”,乘着小牛车,晃晃悠悠来到名园佳妙处,“藉草裸形,去其巾帽,叫笑喧呼,自谓之‘颠饮’”。

美景入目,春风入怀。红粉相伴,娇娥助饮。不负“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兴和快意。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陈洪授《松溪品茗图》

白居易是一个练达之人,深知生活的乐趣,曾直言宣称:“逢春不游乐, 但恐是痴人。” (《春游》)在他的眼里,如果面对大好春光,还视而不见,蜷缩在家里作窝中之鸟,便可直接归入痴呆半傻之流。

至于诗人孟郊,则不失时序,其逢遇春假则恨不能揽尽春色,阅遍众芳:“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

熊孺登也是此中同调,拥春则饮:“三月踏青能几日?百回添酒莫辞频。看君倒卧杨花里,始觉春光为醉人。”(《春郊醉中赠章八元》)文人们此间持杯而醉入春丛,正是应季应节的时尚行为。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游之盛,倾动京城。唐都长安重要的郊游之地,“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被春风撩动的人们,“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

在常去的游览地中,风光清丽的乐游原、曲江池是帝京长安人最为心仪的地方。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中贵妇弹琴品茶场景

在李白、杜牧、李商隐等人的诗词中,唐人的乐游原一直为后人所熟知。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曾在乐游原上建造亭阁园囿,使其益发幽丽宜人。每至佳节,“士女游戏就此”,每每游人如织,“幄幕云布,车马填塞,绮罗耀日,馨香满路”,满目欢歌笑语。

至于曲江池,更是长安声名卓著的游观胜地。在绿茵遍野,春光旖旎的佳节,这些近郊景区顿时一派喧拥纷缛。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古代女子游春泛舟、摘百草

赏花斗草。

新春来临,栽花、买花、赏花、斗花、簪花、赠花等是当时的人们风行的俗尚。大自然赐予的花朵的美丽,在色彩未丰的古往日常生活中,一直让人们爱之不舍。

在融融春色中,探寻奇花异卉,是人们此间兴致大张的事。大唐的风雅天子唐玄宗便是此季赏花护娇的第一等角色。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当皇家御苑千叶桃花迎春初绽时,他即与杨贵妃“逐宴于树下”,品赏春红,还亲手折花一枝,为爱妃插戴,言称:“此个花尤能助娇态也。”名花倾国两相欢,人面桃花相映红。作为个人倾向来说,爱美人胜过爱江山,或许并不算错,只不过此种爱好帝王不宜罢了。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京师更有些雅放的官员,春来之时,风闻长安近郊的慈恩寺有花中极品,兴冲冲慕名相邀前去寻芳。

为了一睹深藏寺院的绝世之物,向院主百般恳求,“经宿不去”。最终心诚福至,被引去观看,只见得一株殷红殊艳的牡丹翩然而立,亭亭向日,“婆娑几及千朵,初旭才照,露华半晞,浓姿半开,炫耀心目”, 如此珍奇,一干人顿时眼界大开,“惊赏留恋,及暮而去”。追寻美丽的情趣和意志,只要百折不挠,便会终有所获。

每至春季,斗花草亦称斗百草,也是专属于钗环之辈的乐子。此时女性们会各尽所能,“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富室的女子们往往会不惜重金,购置名花种植在庭苑,“以备春时之斗也”。斗花草虽然是取乐游娱,但也会为此赌注钱物。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为赌金钱争百草,急行遗却玉珑璁。”这首宫词诗句即是描写一位宫女,急着去参加斗百草赌钱的游戏,一路疾行,匆匆之间将玉佩也遗失了。刘禹锡还曾这样戏称:“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意思是说如果与吴王夫差去比斗百草,那么所下的赌注则应是美人西施。这种千古豪赌,斗百草之流只能停留在向往之中了。

外出踏青游赏的不少人家,会摘剪百花,扎成狮子的形状,当作馈赠他人的应季礼物。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赵喦《八达春游图》

馈送时,系上蜀锦流苏编成的牵绳,歌吟“春光且莫去,留与醉人看”之类的谣曲,以此作为赏春的乐趣。

由于春游之际,奇葩异卉大受欢迎,便有些古灵精怪的坏小子,出钱雇人到富室大户的园圃中偷采花朵,然后拿到游人骈集的 “绮罗丛中”去卖,“士女争买,抛掷金钱”, 于是大把的钱财,轻松收入囊中,这等浑水买卖,做得无比开心惬意。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图片| 唐代壁画

人们春季游乐对名花异卉的旺盛需求,还强劲拉动了种花的营生。终南山和庐山都出产上品李花,都城之中的“贵侯富民,以千金买种”,为求得心仪的花品种籽,不惜挥金拋银。

由于春季节令期间对花卉的巨量消费,有的花农花商因此而大发其财,“终庐有致富者”。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 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 局部

“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刘言史的《买花谣》,风俗画般地吟咏了长安人散金买取花籽的情形,彼时的时令习俗,至浓至郁。

白居易的《买花》诗中云:“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亦深切咏叹了春季里人们对买花趋之若鹜的风习。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张佚名《春游晚归图》局部图

放飞风筝

风筝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墨子》),又有“墨子为木鸢……至能使木鸢飞”(《韩非子》)。这种以竹木制成、能迎风升空的“木鹊”“木鸢”,当为风筝的前身。

但有资料表明,放纸鸢在唐代以前并不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军事辅助手段。它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并流传开来始自唐代,当时主要由儿童参与。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唐元稹《有鸟》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纸鸢之始名风筝,至迟当在唐末。

唐末高骈有《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这“风筝”,有的人认为是在纸鸢上附有丝弦的弓形装置,放飞时发出宛如筝的声音,故名。

宋代放风筝的活动比唐代还盛行,不仅儿童参加,成人也参与其中,还出现专门制作风筝的手工作坊。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文徵明《仿赵伯骕后赤壁图》局部

且放飞时间从元宵就开始,这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百子戏春图》中可以看出。宋代宰相寇准还有一首名为《纸鸢》的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明、清时期,放风筝的活动更为普及,并多集中在清明节前后。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随着放风筝活动的普及,还逐渐形成了北京、天津和山东潍坊三大风筝产地。受到历朝历代人们的喜爱,长盛不衰,直至今日。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二月

荡蹴秋千

荡秋千自西汉以来,因“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唐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

秋千,因为被赋予了千秋之寿的美好含义,从此在宫廷、民间流行开来,并成为历代最受女子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唐、宋时,荡秋千活动更盛极一时。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唐天宝年间,“宫中到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开元天宝遗事》)。唐诗宋词留下了许多吟咏女子荡蹴秋千的美丽诗篇:“秋千争次第,牵曳彩绳斜”(唐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唐元稹《杂忆》);“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南宋李清照《点绛唇》);“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东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南宋俞国宝《风入松》)……

元代女子沉迷于秋千活动,“上自宫苑,中至宰相,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女红之事殆庶几矣”(元熊自得《析津志》)。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明、清时,秋千活动仍然流行不衰,“秋千一架名园里,人隔垂杨听笑声”(明瞿佑《清明即事》);“最是春闺识风景,翠翘红袖蹴秋千”(清乾隆诗)。

时至今日,秋千仍是中国延边朝鲜族、云南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欢度新春佳节时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春波泻绿,软土铺红。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作为中国古代

民俗节令活动最丰富多彩的季节,

春天意味着有活力的个体生命

与大自然的亲密互动。

更代表着国势日昌,气象欣欣向荣。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尽管“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春日游玩的内容,

各朝各代不尽相同,

但我们对春天的憧憬却古今一致。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人间春野的秀色

如此妍妙多端,生于此间的你,

又怎么能够辜负!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古人的春天 | 春光好,且惜春,莫等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