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既然是以多欺少,以強打弱,為啥列為經典戰役?

李成蹊


長平之戰的經典之處在於秦國丞相範睢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散佈謠言,成功使趙王將趙軍主帥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了老成持重的廉頗。成為戰爭的拐點,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長平之戰是這句話最好的註腳。




埋首故紙堆


我們從今天的角度看,會以為秦國實力十分強大,但是其實長平之戰前秦趙齊三國是三強鼎力,綜合實力差不多,可以說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前實力是十分強的。

但是論綜合實力還是秦國強。

趙孝成王繼位到長平之戰的這段期間,秦趙之間的比拼,趙國處於絕對下風。

比較典型的事蹟,就是魏相魏齊逃到趙國,秦昭襄王把平原君給扣了,讓趙孝成王把魏齊的腦袋交出來這事才能拉倒。

當時的處理結果是,給長安君送去齊國當人質,叫來齊國出兵,當然也確實把魏齊的腦袋送過去了,秦國才退兵的。

……顯然當時趙國並沒有和秦國叫板的底氣。

那長平之戰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秦國攻韓的時候,當時縱方的勢頭更盛啊。

秦國攻韓的時候,在虞卿的活動下楚、魏、趙就已經眉來眼去了,而長平之戰一開打,燕、齊就明確站隊站趙國這一邊了。

當時趙國肯定底氣足,動員的力度狠啊。

所以最終形成了趙國能單扛秦國的假象。

其實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

趙國那個地方沒法種冬小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法種水稻(不是占城稻),也沒有滷水可以煮鹽。

就佔著冶鐵相對發達,商業相對發達(注意是相對),也就是能招架一下。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失去了李兌那種級別的縱橫家時,趙國就不可能有趙惠文王時期那麼順心了。





鈿車寶馬


長平之戰,戰國時期最為悲慘的一場戰役。秦,趙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百萬,在古代的戰爭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戰役。此戰決定了秦,趙雙方國運的走向。長平之戰秦軍的數量的確比較趙軍多(秦軍60萬,趙軍45萬),兵員素質也的的確確比趙軍強,而且秦軍的主將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論哪方面,趙軍都比不過秦軍。那麼為什麼長平之戰還被列為經典戰役呢?

長平之戰,趙括被白起牽著鼻子走。說實話趙括被白起牽著鼻子走,在古代戰爭史上這並不算什麼,只能怨趙括自己蠢而已。整個長平之戰的精髓在於白起對趙軍的包圍圈!

趙括的愚蠢自大,被白起牽著鼻子走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聽信讒言,將老將廉頗換下,用馬服君之子趙括替代廉頗,經營這場決定兩國國運的戰役。

趙括一來便是更換將領,無心過問戰事,等到更換將領完成之後,又修改軍中的規章制度。秦軍的白起收到趙括在軍營內大肆改革的消息後,認定這將是個無知的小夥。

白起立刻派兵與趙軍作戰,假裝潰敗。第一戰打敗秦軍之後,狂妄自大的趙括不知輕重,竟然率領全軍趁勝追擊秦軍,正中白起的下懷。從趙括率領全軍出征,戰局就已經明朗。

白起藝術性的包圍

對於經驗老道的廉頗而言,秦軍的小聰明都在他的預料之中。但對於年紀輕輕的趙括而言,秦軍的小聰明將會套走45萬趙軍的命。

趙軍被白起引蛇出洞後,秦軍一直假裝潰敗,而趙括選擇帶領全軍追擊,留下了少數的兵馬守在百里石長城防線裡面。

白起引蛇出洞成功後,派兩萬五千秦軍從百里石長城旁邊的仙公山突襲在百里石長城內防守的趙軍。由於防守力量薄弱,秦軍很快就擊敗了防線內的趙軍,佔領了趙軍原有的防線。白起又派五千騎兵從趙軍的主力部隊和輜重部隊中間插去,斷掉趙軍的糧食。由於行軍時,隊伍拉扯過長,面對秦軍五千騎兵的突襲,趙軍並沒有做出有力的反擊。

趙軍被五千秦騎兵直接穿插而過,到達百里石長城內,與兩萬五千的秦兵匯合,共同防守趙國原有的防線。

由於後方的防線被佔領,趙軍無法與趙國通信,被夾在中間。由於主力部隊和輜重部隊的分離,導致趙軍沒有任何糧食補助。

趙軍被包圍之後,曾幾次試圖衝出包圍圈。但由於廉頗先前築成的百里石長城在秦軍手上守得固若金湯,趙軍無法衝出包圍圈,夾在中間,一直無法得到補給。直到四十六天後,趙括身死,趙軍全部投降。

(↑趙軍就是被包圍在這兩條石長城的中間)

總結

《孫子兵法》曰:十則圍之,而白起利用地形的關係,用60萬秦軍包圍45萬的趙軍,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形成的包圍圈。被列為經典戰役很正常。

趙括率領著45萬的趙軍被60萬的秦軍包圍,要不是真實發生誰敢相信?趙括之所以不是雖敗猶榮,是因為他率領的45萬的趙軍竟然被只多自己15萬的秦軍包圍,跟開玩笑一樣。


納諫如流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這是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役。兩國以傾國之力投入到這場戰爭,開始時兩國的主帥是秦國的王齕和趙國的廉頗。雙方合計加起來共有超過百萬的士兵參加了這次戰鬥,對當時秦趙兩國的後勤,糧草都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驗。

廉頗利用秦勞師遠征,糧草供應支持不了長期戰爭。來取以逸待勞,據守險要,堅壁不出的辦法。

時間越久,秦國的後勤壓力也就越大,秦國就用反間計,使趙國用趙括接替了廉頗主將的位置。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下令主動出擊。先是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四面被圍,使二十萬兵力被消耗一空。趙括率軍突圍被亂箭射死,剩下的25萬士兵被誘降。白起放回240人,其餘全被坑殺。

這場戰役之所以經典,一是戰爭規模,雙方傷亡高達75萬;二是戰爭中所運用的戰略戰術;三是這樣大規模的殺降,在戰爭史上罕見;四是戰爭帶來的啟示;五是留下了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軍事理論熟讀再多也不如實際戰場經驗重要。


文史清談


長平之戰,參戰雙方的秦國、趙國,都是當世一等一的超級大國。大戰之前,這一仗究竟誰勝誰敗?還真不好說。畢竟秦、趙兩國壓上了舉國血本,沒信心,誰會將寶全押上呢。

 

先說趙國,在大戰以前,在當世人的眼裡,趙國是戰國末期唯一有軍力和強秦抗衡的國家。要不然,韓國的馮亭也不會選擇將上黨郡的誘餌拋給趙國,趙國也不會那麼快惹禍上身。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趙國軍力大增,尤其是騎兵所向披靡,連一向擅長騎射的匈奴都被趙將李牧打的蜷縮漠北。改革以前,趙軍是以車兵和步兵為主,戰力弱,除了秦國能欺負他以外,孱弱的魏國也能輕易擊敗趙軍,但是胡服騎射以後,情況大為改變,趙武靈王將先祖趙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諸胡”的策略發揮的淋漓盡致,趙軍打破長袍寬袖的戰鬥阻礙,換成短衣短袖,拋棄笨重的戰車,以騎兵對抗騎兵。而且長平之戰前,趙軍相對於秦軍,不管名將還是國家人口總數,其實並不吃虧。

 

秦國這邊,雖然,經過商鞅變法,激活了底層百姓渴望在戰場上建立軍功,博得爵位,國家的戰爭總動員能力,似乎也超越了關東六國。但從秦昭襄王不斷增兵戰場的結果看,秦國人並沒有絕對的把握能贏。當時在秦國境內,即便算上剛剛吞併的巴蜀,總人口也就400萬左右,與趙國的總人口相當。秦軍的士兵戰力,因一直和楚、魏、韓交戰,水準較高,但請別忘了,趙軍也一直在和彪悍的匈奴騎兵在打,秦軍的優勢並不明顯。

 

趙國最後之所以失敗,除了趙括個人紙上談兵的因素以外,內部派系鬥爭、人心不齊才是失敗根本。因為在趙國內部,從開國起,就一直存在有代地和邯鄲兩大派系,趙國當世名將廉頗、李牧都屬於代地人,在邯鄲的當權派眼中,除了受排擠,還得忍受對方雞蛋裡挑骨頭。在長平之戰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趙孝成王能中郭開的反間計,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派系鬥爭是其主要原因,因為來自代地的將領在邯鄲不受待見,廉頗成了犧牲品,進而影響到戰爭結局,更何況在長平之戰中,趙國面對的是“殺人收割機”白起。

 

但在緊接著長平之戰的延續,關乎趙國生死的邯鄲保衛戰,趙國的人心開始變得空前團結,此時的秦軍,才真正意義上是碰到了硬骨頭。在邯鄲保衛戰中,秦將王陵先後兩次得到秦昭襄王的大規模增兵,統帥軍隊45萬,在士氣極為旺盛的優勢條件下,卻依然無法攻克趙國孤寡病殘堅守的邯鄲城,最後,秦國戰敗,秦軍30年不敢東出函谷關,此一戰極大遲緩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





米缸摟著麥芽糖


長平之戰,秦軍四十萬,趙軍四十五萬。此戰秦軍傷亡一半左右,趙軍全軍盡墨,從數字上已經看出是秦軍處於優勢。

不過僅僅從這些方面來看,此戰不足以算得上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事實上在古代正面攻守戰中,攻城一方必須兩倍兵力於對方,才有論勝負的機會。攻城方兵力為守城方三倍,才會贏面較大。

秦軍與趙軍兵力相近,能有這樣的戰果,實屬不易。在戰場之外的謀略更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此戰敗在趙國朝堂,參戰將士罪責不大,試問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當時趙括血氣方剛,冒死領兵,勇往直前,已算不易。

只是需要盾的時候,往前線扔了一支矛。





紅鬍子老王


首先更正下,長平之戰,並非以多勝少,以強打弱。

長平之戰,趙軍共投入四十五萬,秦軍先期投入四十多萬,後又傾國之力投入二十多萬,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前期一個守,一個攻,可以說是打個平手,雙方都沒有佔到便宜!趙軍吃緊,秦軍更焦慮。國力方面,雖然秦國稍強,趙國稍弱,但趙國能挺住,再向別的國家求援,秦國也堅持不了多久,從後來邯鄲之戰就可得到驗證,也不致於一敗塗地!

君臣同心,是取得勝利的關鍵要素!

前期,趙軍主將是廉頗,他的作戰方略是以守為攻,這是取得不敗之地的根本。因為,長平的地形複雜,易守難攻,秦國又勞師遠征,所以開始時打了幾仗,秦軍並沒有取得便宜。秦軍開始的主將是王齕,僵持了好長時間,並沒有取得進展,秦國也有點吃不消,因為打消耗戰對秦國十分不利。於是,秦昭襄王聽從範睢建議,對趙國採用了反間計,說廉頗受了秦國好處,故意採取消極態度,萎縮不前。因此,趙孝文王聽了平原君趙勝等人意見,將廉頗換下派了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並冷落了廉頗,可見趙國朝堂此時君臣並不同心!

而此時秦國見離間目的己達,則秘密換上戰神白起,此時戰場格局完全改變。白起先假裝懼怕趙括佯敗撤軍,趙括有點得意乘勝追擊,以為秦軍主將還是王齕,中了白起誘敵深入之計。並派五萬精兵切斷趙軍後路,斷了趙軍糧道,趙軍失去糧草供應,引起恐慌,戰鬥意志一落千丈,最後全軍覆沒!

長平之戰,徹底顛覆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從此,沒有哪國能有國力與秦國抗衡,加強了秦國的統一步伐!


車工00


長平之戰回顧: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國在擊敗韓國以後,立馬轉入長平和趙國張開對峙。趙國派名將廉頗鎮守長平,雙發互有勝負。在兩個月後陷入消耗戰,廉頗以善於防守著稱,無論秦軍如何挑戰,就是堅守不出,久攻不下的秦國用反間計離間了趙王和廉頗的關係,使得趙國用趙括替換廉頗做了趙軍的主將。
在趙括上任後,白起秘密的進入秦軍當中開始指揮戰鬥,自此戰局開始發生改變。秦軍先是詳敗誘敵深入,趙國“趁勝追擊”之時被白起用二萬五的騎兵切斷後路,自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被圍等待救援,到了九月,已經被圍了近兩個月的趙軍投降,長平之戰以趙國失敗告終。長平之戰直接導致戰國損失兵力45萬,國力消耗嚴重。自此趙國再也沒有能力與秦國抗衡。

軍事上的經典戰役

長平之戰為何被稱為經典主要有以下幾點:

1、此次戰爭的確是一次秦國以多勝少的戰役,秦國投入兵力在50萬至60萬之間,兩國投入總兵力達到了上百萬,在戰國時期的非常罕見的。在實力方面秦國的實力稍強,不能說是碾壓的態勢。戰爭前期在廉頗和王齕的對峙中雙方是互有勝負的,可能趙國還稍有優勢。因為秦國在長平之戰前剛打下韓國並沒有做好休整就和趙國在長平展開決戰,從廉頗堅守不出時,秦軍想激他出兵決戰以及反間趙國換將決戰就能看出秦軍是消耗不起的。

2、秦趙雙方都在戰爭的中期更換了主帥,這也是很少見的。秦軍利用反間計讓趙國換帥,而自己又主動換帥,這很明顯是秦國已經為和趙國的決戰計劃很久了,通過類似“田忌賽馬”的方式取得優勢。在長平之戰之前先攻打了韓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使得趙國失去韓國這位外援,避免出現“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的局面。

3、作為經典戰役,其中有很多可以有很多可被後世借鑑和採納的點,比如秦國的反間計,白起的暗度陳倉,以及廉頗通過堅守消耗秦軍的方式。作為經典戰役就有一定有可被後人分析以及學習的點。

長平之戰的長遠意義

趙國和秦國是戰國後期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雙方的決戰在所難免。秦國長平之戰勝利後,最後一個有能力抗衡秦國的趙國也失敗了,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徹底確立,直接加快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首先,這場戰爭是秦趙兩國在改革變法後國力與否的直接體現。其次,趙國失敗後真正確立的列國聯合抗秦的聯盟,原本趙國國力遠朝其它列國,並不想與他們聯合抗秦,在長平之戰以後看到了與秦國的差距,趙國便“放下姿態”和列國聯合抗秦。

以上就是我對長平之戰的一點點看法,歡迎評論互動。


歷史百貨鋪


長平之戰在歷史上確實是以多欺少,當時秦軍近五十萬,趙軍只有四十五萬。但是在人數如此之多的的冷兵器時代,這個差距幾乎可以忽略。還有題中的以強打弱,這個才是重點,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個體小家庭制度解決了軍隊兵員問題;廢除貴族世襲制度,按軍功封賞,極大的調動了士兵的積極性,提高了整體的戰鬥力。當秦國在人數上有優勢的情況下,戰力還比趙國強,那麼這個時候就真的是以強打弱了。

按照問題的意思來說,擺在明面上的一場戰爭,秦強趙弱,為什麼還被稱為經典戰役,到底哪裡經典了?

歷史上的經典戰役有很多,有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有在戰略佈局上全局觀強的戰役。而長平之戰就是一場全局觀很強的戰役。下面我就來看看這場戰役的全局觀是怎樣的。

首先,長平之戰,雙方國家的實力。秦國在當時的諸侯國中屬於頭號霸主地位,沒有哪一個諸侯國敢與其爭鋒。而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幾十年的軍制改革,國力也在不斷變強,是當時七個諸侯國中唯一一個有可能與秦國一爭高下的諸侯。但就是這樣一個諸侯坐山觀虎鬥,任憑秦國鯨吞蠶食弱小的韓國而無動於衷,在韓國割地求和的時候,趙國又來插一腿,想要接受韓國的上黨郡,這不是虎口裡奪食嗎?結果貪小便宜吃大虧,被秦國狠揍。

秦國就不一樣了,當時的秦昭襄王很明白,一定不能讓六國抱成一團,只有這樣才能各個擊破。因為秦昭襄王坐上王位趙國是出力了的,而當時的趙國國力確實是較強的,還不能輕易的觸碰,以免惹禍上身,所以秦國只對其他諸侯國開戰,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去和趙國打一架。而趙國正好在秦國收拾完周邊的諸侯國後來虎口拔牙,正是秦國秦國下懷,這就是秦國的大局觀。

其次,秦昭襄王與王齕、白起的默契遠比趙孝成王與廉頗、趙括要強的多。在長平之戰的剛開始,趙將廉頗屢戰屢敗,一直退到丹河東岸據守,後來一直堅守不出,其實廉頗已經明白了長平之戰和秦軍硬拼是不可能戰勝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堅守,和秦國拼消耗。長平之戰的問題廉頗看出來了,秦昭襄王也看出來了。但是趙孝成王沒有看出來,還認為是廉頗不敢出戰,一心想著要速戰速決,認為拼消耗拼不過秦國,他哪裡知道秦國此時也是捉襟見肘了,這就是趙孝成王缺少的大局觀。

最後,長平之戰僵持的局面,最終就是靠誰能撐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但是如果有一方主動攻擊,那就是死。為了大局秦昭襄王認為不能這樣僵持下去,但是也不能就這樣撤退認輸,而是要想法設法要贏。從整個戰局看,趙孝成王的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他不懂得大局,棄用廉頗而用趙括是他走的最錯的一步棋。

長平之戰運用的不僅是君對將的信任,更是將對君的理解。此戰的離間計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在告訴後世,大戰之時換將的大忌,特別是因為某種謠言而換將。以上種種才有了秦勝趙敗。而且是慘敗,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降卒。從此趙國再無能力與秦國獨立作戰;此戰後,秦國掃除了東出的唯一障礙,為秦始皇時掃平六國奠定了基礎。也是戰國末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因此才稱長平之戰為經典戰役。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29981408025571233"} --}

黎顧百年


長平之戰,我國古代的經典戰役之一。在這場戰爭中,秦趙雙方都投入了數十萬的軍隊,且都損失慘重,而趙國更是被秦國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然而這場戰爭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因為此時的秦國可以說是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趙國萬萬不是他的對手。

那麼,既然這場戰爭本身就是不平等的,為何此戰會被列為經典戰役呢?

長平之戰為何能成為經典戰役?

長平之戰的參戰雙方,趙國和秦國其實力確實不在一個水平面上。廉頗和白起同為戰國四大名將,而廉頗卻連王齕都打不過,只能勉強防守,這就能看出雙方的實力差距了。但是這並不能否定長平之戰的理由。

長平之戰,表面上看只是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卻是山東六國和秦國之間的矛盾。此前的兩個大國,楚國被張儀戲耍,由此衰弱,而齊國也因為樂毅伐齊從此一蹶不振。可以這麼說,山東六國能否阻擋住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全看趙國了。而長平之戰,本質上就是秦國和趙國之間國力的對抗。

事實也的確如此,長平之戰以後,中原各國之間再也沒有什麼稱得上經典的戰役,因為秦國統一天下已成定局。哪怕是邯鄲之戰,秦國慘敗,也只是延緩了秦國統一的腳步,而不是阻止。

秦強趙弱是事實,但是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還有很多

秦國強大,趙國弱小,這是事實,但是兩國之間的差距其實並沒有大到影響戰爭勝負的地步,否則秦國也不會用反間計換下廉頗,而趙國也不會和秦國僵持這麼久。

長平之戰的起因就是上黨之戰。上黨這個地方在韓國境內,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因此,秦國對於上黨是志在必得的。

然而上黨郡守並不想被秦國吞併,因此他決定投入趙國的懷抱。而趙國和韓國,原本都是三家分晉國,因此上黨距離趙國可比秦國近多了。

在古代的戰爭中,糧食消耗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大部分的糧食不是被消耗在前線士兵身上,而是被消耗在了運糧兵身上。因此,戰線的長短甚至能夠直接影響一場戰爭的勝負。

這也是為何廉頗一開始就選擇防守不出的原因,因為秦國雖然強大,但是秦國的戰線比趙國長多了。以彼之長攻彼之短,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事實也的確如此,廉頗防守的姿態使得秦國糧食的運轉漸漸出現了問題,因此秦國才施行反間計離間廉頗和趙王,其目的就是為了儘快結束戰鬥。

結束語

長平之戰中,秦國固然處於強勢的一方,而結果也是以秦國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一場戰爭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戰役,並不是看這場戰役是不是勢均力敵,而是看這場戰役產生了多大的影響。比如說彭城之戰,劉邦幾十萬大軍被項羽殺得片甲不留。那麼這場戰役難道就不是經典戰役了嗎?並不是,這場戰役差點直接影響了整個楚漢爭鋒的走向,足可以稱之為經典戰役。更何況長平之戰,如果沒有反間計的影響,秦趙雙方誰輸誰贏還不一定,遠稱不上以強打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