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的“種子”在農牧民心裡發芽——全區鄉風文明建設紀實之三

春回河套萬象新。這兩天,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幹召廟鎮民主村千畝果園內,隨處可見修剪枝條的果農。再過一個月,這裡的杏花、桃花、梨花等將次第綻放,又將是一片滿園芬芳的花的海洋。

“這兩年村裡發展起了旅遊業,果子特別好賣,遊客直接到果園採摘購買,去年我們老兩口賣果品純收入5萬多元。”果農段生亮老兩口經營著13畝果園,種著早酥梨、小雜果等10多個品種,談起村裡的新變化,欣喜之情溢滿心田。

“我們村民文明意識提高了,大家心甘情願自覺維護村裡的美麗環境。不僅每天清理房前屋後的環境衛生,街道上、田地裡遇到的垃圾都會自覺清理。”段生亮說。

春天鳥語花香,夏天碩果盈枝,秋天收穫幸福。如今,民主村4組依託千畝果園打起特色旅遊牌,通過舉辦梨花節、採摘節等文化旅遊活動,將果品賣到全國各地,同時還發展了採摘、農家樂、民宿等旅遊產業,戶均年收入達8萬元左右,先後摘得“全國最美鄉村”“全國森林鄉村”等桂冠。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民主村近年來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乾淨人家精巴媳婦”評選活動,讓文明新風蔚然成風。

順著平坦整潔的水泥路來到民主村苗木花卉大棚,大棚內花木繁茂、春意融融。村黨總支書記張三明正和苗木花卉合作社負責人商量栽種櫻花的事情,他們已經流轉100畝土地,備好數萬株櫻花種苗,馬上組織工人開始栽種,打造百畝櫻花基地。

“我們不但要讓村莊生態宜居、村容整潔、環境優美,還要讓村風淳樸、民風憨厚。”張三明介紹,為進一步促進村風文明建設,黨總支把黨風、家風、村風、民風緊密結合起來,以先進促後進,以典型帶動普通,全面提升全村精神文明創建水平。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創新形式,豐富載體,重點實施農牧民素質、人居環境、文明創建、移風易俗、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在廣袤的田野上播下文明的種子,廣泛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不斷提升鄉村文明軟實力,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走進千家萬戶,不斷煥發新活力。

全市農村牧區建設“道德講堂”380個,先後開講8000餘期、受眾20萬人次;舉辦文化藝術節、聯誼活動、農牧民文藝匯演、廣場舞大賽、農民運動會等,豐富群眾文化生活;90%的村鎮成立了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自律性組織,行政村組制定村規民約740個,推動農村移風易俗,破除歪風陋習;廣泛開展“乾淨人家·精巴媳婦”、敬老孝星、中華好少年、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20餘類,參評人數突破5萬多人次,選出一個個鮮活生動可學的身邊先進典型;全市創建文明村鎮186個,其中國家級文明村鎮8個,自治區級文明村鎮54個,市級文明村鎮124個。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巴彥淖爾市通過教育引導、創評帶動、家風教化等方式提升精神品位,打造精神高地,營造向上向善向美的強大社會氛圍,文明之花已在鄉間競相綻放。

7個旗縣區普遍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湧現出烏梁素海清源行動青年志願服務項目、五原縣農牧業科技志願服務隊,臨河區聚仁志願者協會、杭錦後旗“瓜蔓蔓”黨員志願服務隊等志願服務典型,小善大愛的感人事蹟溫暖著河套大地。

臨河區“五人小組”工作法、五原縣“微治理”、杭錦後旗“一村八化”等基層自治模式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相結合,建立農牧民誠信檔案等機制,用基層管理制度保障文明實踐活動常態開展,用文明實踐活動促進農牧民素質提升。

“不管啥事只要說一聲,志願服務隊就來了,幫我們擦玻璃、洗衣服、打掃衛生。”五原縣新公中鎮旭日新村老人們享受著晚年生活的愜意,今年87歲的老兵傅灼日感慨良多。

目前,五原縣在117個行政村 782個村民小組實行“微管理”:把每個村民小組確定為“微組織”,成立村民理事會,理事長由村民小組長兼任,同時還組建了巾幗服務隊、治安聯防隊、青年志願者等,將群眾信得過的農村黨員、村民代表、種養大戶等農村先進力量團結起來,形成共治合力。

讓鄉村擁抱文明,讓文明融入鄉村。如今,鄉風文明的“種子”已經在巴彥淖爾廣大農牧民的心窩裡生根發芽,蓬勃的生機正源源不斷注入農牧民的美好生活。(記者 韓繼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