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天堂,為什麼人們會恐懼死亡?

魯迅先生曾在《立論》雜文中描寫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老張家今年喜得貴子,鄰居們紛紛前去祝生。

鄰居老王見新生貴子,上前祝賀:這孩子以後定能大富大貴,老張很高興,連說借你吉言。

老李見新生貴子,連祝賀:這孩子以後定能做官發財,老李也得到了老張的愛戴。

這時候,一個傻子跑進來見到新生貴子,說道: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死。

三個人中,只有傻子說了真話,但得到的卻是一陣猛打,轟出門外。

可見,人們對死亡有多忌諱,本質上就透漏出人們對死亡有多恐懼。

死亡人人都害怕,但沒有誰能逃脫死亡的結局。

但即使結局已定, 面對死亡,不同心態的人會活的不一樣,今天就讓你我一起重新思考死亡這件事。

地獄天堂,為什麼人們會恐懼死亡?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會死?

人會死早已成共識,但人為什麼會死,依然是各說各話。

但作為一個進化的生物,我們應該從源頭,從進化中尋求答案。

最終找到的答案是:大自然只對我們能否繁殖進行了選擇,而沒有對我們能否永生進行選擇。

解釋下:我們能夠存活到今天,都是自然選擇的一個結果,但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是基因。

換言之:自然選擇的並不是你我這樣的個體,而是你我身上正確的基因,但這些正確的基因裡面往往會含有一部分的致病基因

最終這些致病基因表達之時,就會導致人體衰老,患病甚至死亡。

你可以理解為,人為什麼會死,本質的原因是致病基因得到了表達。而表達的時間往往是缺乏繁殖能力之後(老年之後)。

那人類在幾百萬年進化時間裡,為什麼沒有淘汰掉那些致病基因呢?

答案是:基因具有多效性,就如同雙刃劍一樣。

比如男性的雄性激素,這些激素往往在青春期的時候大量分泌,這會使得男性在青春期的時候繁殖能力會加強,攻擊性也會加強。

正因為這種激素的分泌增加,使得他們相對於那些基本不分泌男性激素的個體,擁有更多的繁殖機會。

而那些基本不分泌男性激素的個體,基本上就沒有機會留下後代。

所以自然選擇會選擇留下那些能夠分泌更多雄性激素的個體, 而不是那些沒有任何繁殖優勢的個體。

但雄性激素的分泌會使得男性患有前列腺癌的危險增大,最終導致個體早死。

這也符合現狀,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人口組織的統計,在全球人口中,男性的平均壽命要比女性短5—10年。

所以,人體死亡是致病基因表達的結果,而進化沒有淘汰那些致病基因是因為基因具有多效性。

人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叫人死,人不得不死。但既然人都要死,為什麼人還會懼怕死亡呢?

除了人死之後,人們懼怕所有希望和計劃的終結外,人還懼怕肉身死亡但靈魂不滅。

地獄天堂,為什麼人們會恐懼死亡?


心理學家白令教授曾在幼兒園做過一個實驗:他首先給孩子們講了一個鱷魚吃小老鼠的故事,然後把圖片放給孩子們看,之後教授分別問了孩子們兩個問題。

一個關於肉身死亡問題:他問孩子們,現在小老鼠被鱷魚吃了,它已經死了,這時候它還需要上廁所嗎?它還能聽到聲音嗎?

孩子們能夠感知到老鼠肉身的死亡,所以他們知道小老鼠死了之後,它就不需要上廁所,也聽不見聲音了。

另一個是關於精神死亡問題:他問孩子們,現在小老鼠死了,那它現在還會感覺到餓嗎?它會想家嗎?它會恨鱷魚嗎?

這一次孩子們雖然能夠感知到肉身的死亡,但他們還是覺得老鼠的精神並沒有死,它還是會恨鱷魚,它還是會想家。

這是孩子的生死觀,但這樣的生死觀並沒有隨著年齡的改變而有所改變,今天很多人依然覺得:肉身已死,但靈魂不滅。

這樣的觀念會隨著宗教或神話的一次次加強。所以,即使是今天,很多成年人的生死觀依然是:肉身已死,但靈魂不滅。

也正因為這樣的觀念,導致了我們恐懼死亡。

那我們應該如何不那麼恐懼死亡呢?這還得從哲學裡面尋找答案。

在講哲學之前,我們先說點物理。

時至如今,我們都知道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原子,也就是說任何一種物質,只要你把它一點一點分割下去,你就會得到無數的原子。

也就是說:如果把我一點一點無限的分割下去,就我本身只不過是一堆原子的特定組合而已。

而我死了,只不過是原先聚集在一起的原子分散了,但這些原子會在整個宇宙當中永恆的運動著。

這不僅是物理,這也是唯物主義哲學,如果這樣還是消除不了你對死亡的恐懼,那就看看支持這一主張的伊壁鳩魯學派是如何論述“死亡與我無關”,最終讓你不再恐懼死亡。

第一種論述伊壁鳩魯學派稱之為:對稱性論證。

對於我來說,死後的狀態和出生之前的狀態是完全對稱的,都是我不存在而已。

也就是說:死亡之後並沒有什麼天堂地獄,也沒有什麼投胎轉世。死亡之後就如同你還未出生前一樣,你根本就不存在。

第二種論述稱之為:傷害論證。

傷害之所以被稱之為傷害,必定是能夠感知到的,否則就談不上是傷害了。

但活著的時候,死亡並沒有來,所以顯然死亡不能傷害我,等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已經不在了,所以死亡同樣也不能傷害到我。

因此,從哲學方向看,死亡並不可怕,因為那是不存在的傷害。

當我第一次認識到這種觀點的時候,很是震撼,因為它幫我理清了通往死亡路上面對死亡的不確定性。

從那以後,每當因為何事而感知到死亡恐懼的時候,我並不會想象死後會是什麼樣,而會想我出生前是什麼樣。

最終,你怎麼想都想不到,因為那根本就不存在,而死亡之後也同樣如此,那還有什麼好恐懼的呢?

這讓我想起一個看穿了時空之人愛因斯坦,他和朋友談論關於死亡時,他說: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有點莫名其妙,我們站在“有”的世界,試圖理解“無”的問題,按照“有”的邏輯,對“無”產生恐懼。

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樣: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正因為終將有一死,所以我們才要去做些事,但考慮到最終都要死掉,並沒有時間什麼事都要去做,所以才會讓我們思考應該去做些什麼事,或者說:向死而生。

同樣正因為終將有一死,我們才能夠體驗到:除“死”無大難的人生智慧。

或許你現在生活過得很拮据,事事不順,迷茫,痛苦,傷心,害怕,孤獨,恐懼,但只要沒有死,你就應該告訴自己:沒關係,我還活著,活著就有希望。

最後祝願我們都能夠過好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