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當自勉——溯其本源探究“教學相長”

匠心微語 課堂內外 堅持原創 歡迎探討


師者當自勉

——溯其本源探究“教學相長”


師者當自勉——溯其本源探究“教學相長”


古往今來,勸人學習的名言警句很多,最為著名的的應該是《勸學》了,這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

文章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層層推進,文章語言具體形象、精練有味。


師者當自勉——溯其本源探究“教學相長”


然而首次提出“教與學”關係的著作當屬《禮記》。

《禮記》是儒家論著的彙編,其中的《雖有佳餚》以佳餚類比,形象生動、簡潔明瞭地闡述了“學”的重要性,並逐層論證,直至闡述教與學的關係,特別是明確提出了“教學相長”的主張,可謂言簡而意賅。

然而此處的“教學相長”中的“教”與“學”並不是指師生兩個主體之間的互動,而專指教師自己的學習以及教育學生的教學實踐都是一種學習,是指向教師自己一個主體的“教與學”。強調教育者首先要學,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也要學,以此促進自己。


師者當自勉——溯其本源探究“教學相長”


由此可見,作為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禮記學記》中的《雖有佳餚》對教師提出的嚴格要求:“學”是教師不斷自我提高的過程,“學”是一個不斷從理論到實踐的動態過程。

當然,今天所謂的教學相長指的就不僅是教師的學,更是師生兩個主體間的互動,是彼此共同促進的過程。然而溯其本源,就其對教師自己的要求來說,更加值得思考是,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所謂“言傳身教”,師者,不僅在於教學知識,更應該在學習的態度方面做表率。


師者當自勉——溯其本源探究“教學相長”


學生的職責在於“學”,教師的職責在於“教”,而“教”本身必須以“學”來做支撐。教師的“學”,既包括“教”前之“學”(例如精心備課),也是“教”時之“學”(例如課堂互動中學生的反應對教的啟示),亦是“教”後之“學”(例如課後反思),從而將“學”置於整個教與學的動態過程中,才能不斷自我提高。


師者當自勉——溯其本源探究“教學相長”


至於教師應該怎麼學,其實溯其本源,“教學相長”也已經明確了思路: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相結合……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常常感慨教育教學內涵的無窮,常常崇拜飽學之士的淵博,常常羨慕名師課堂上的風采……然而所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雖有佳餚”……溯其本源探究“教學相長”,不如自省——慎思篤行。

師者當自勉——溯其本源探究“教學相長”

圖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