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山|爆红的苏州“三大法宝”,戳中痛处!也是青岛的“妙药”

观象山|爆红的苏州“三大法宝”,戳中痛处!也是青岛的“妙药”

近期,江苏一些地市在大力学习《再燃激情——苏州“三大法宝”读本》,希望通过对苏州“三大法宝”学习激发干事热情拉动当地发展。

为什么要学苏州?因为在全国城市第一个梯队中,苏州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不是一线城市,不是省会城市,不是计划单列市,不是副省级城市,不是沿海城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五不”城市,却长期雄踞全国GDP前十位,对一线城市“虎视眈眈”。

2019年,苏州实现生产总值19300亿元,高出青岛7559亿元,排名全国第六,青岛与苏州之间差着一个烟台。

在中国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上,苏州的知名度不低,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彰显其富庶与繁华。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弄潮儿”中,并没有苏州的身影。当然,这主要受制于区位条件——我国改革开放是由沿海向沿江、沿边梯次推进,因此沿江不沿海的苏州,没能站在对外开放最前沿。

然而,苏州并不甘心,其凭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坚定地以“制造业立市”,站在第二轮开放沿江开放的潮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终创造了“苏州奇迹”。

对于苏州成功的路径,20世纪8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曾提出“苏南模式”,苏州则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苏州也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模式之一。2019年全国百强县(市)三甲中,状元昆山市、探花张家港市均来自于苏州,足见其县域经济的强悍。

到底什么是“苏州模式”?与其抽象地提炼、概括,不如来解剖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

正如《再燃激情——苏州“三大法宝”读本》的编委会主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在序言中写道:“苏州之所以能成为今日之苏州,最大的成就不仅仅在于经济数据,更在于广大干部群众在敢闯敢试、你追我赶的火热实践中形成了最可贵的精神力量。……‘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相互激荡、相得益彰,点燃各个板块干事创业的‘熊熊之火’,催生‘苏州跃起六只虎’,进而凝练成为苏州砥砺奋进、一往无前的‘三大法宝’。”

回眸历史,可以观照未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苏州经验”,不是“苏州专利”,也可以为我所用。尤其是对于正在掀起新一轮干事创业热潮的青岛,“苏州经验”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1 “张家港精神”的启示:

“小富即安”没有未来

“张家港精神”可以概括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张家港市底子薄、经济基础弱,一度被称为“苏南的苏北”,但张家港人“拼”出一条发展之路。1992年,张家港市委提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全市上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抢建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修通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建起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

观象山|爆红的苏州“三大法宝”,戳中痛处!也是青岛的“妙药”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了“张家港精神”,“张家港精神”反过来又催生了令人惊叹的“张家港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张家港奇迹,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华丽转身。2018年,张家港地区生产总值约2720亿,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三。

张家港能够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穷,正所谓,穷则思变。天赋异禀、靠海吃海的青岛从来没有生存之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这也是这座城市优越感十足、小富即安、缺乏紧迫感、危机感的根子所在。

经常会听到青岛人骄傲地说,到国内外旅行了一圈,回来后才发现,还是青岛最好。这也难怪,因为青岛美得太不像话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山、海、湾、城浑然一体,欧陆风情、“东方瑞士”!

正所谓“一俊遮百丑”,在美丽的外表之下,很多不足都被掩盖了。青岛人对“张家港精神”或许“无感”,因为两个城市差别太大。但今天的青岛,太需要振奋城市精神了。

青岛作为在对外开放大潮中率先发展起来的第一批城市,享尽荣光,各种光环、口碑令人艳羡。但这些年来,随着其他区域的后发优势的逐步释放,青岛的优势不断被削弱,城市经济实力确实在不断增长,但相对于那些“跑步前进”的城市,青岛的步子还是慢了,集中体现在GDP在全国排名的不断下降。

1980年,青岛的GDP与广州大体相当,高于成都、南京等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位居全国城市十强行列。2011年,成都的生产总值超过青岛。2012年,武汉超过青岛,也就是从这一年起,青岛退出了全国城市十强的争夺。2014年,南京超过青岛。四经普修订后,2018年,青岛生产总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致使青岛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下降。无论是排第14位,还是第15位,都将是青岛“最差战绩”。

青岛已经退无可退!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青岛不是没有反省。走出去,到南方先进省份去看,去悟,治疗“红瓦绿树综合征”,掀起过几轮思想大解放。这对青岛的干部、群众的思想上、观念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坦率地讲,并未从根上祛除。

去年以来,在新的城市主政者力主下,青岛的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打法也更先进。特别是对中央的精神与决策部署研究得很深入,吃得很透,对城市的定位更加清晰。

这也是青岛敢于提出“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前提。青岛的这些提法不是没有遭到过外界的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拼搏努力,这些提法令人信服。

2019年,青岛圆满实现了自己的年度发展目标。且不看那些亮眼的数据,仅凭山东省在2019年度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将综合考核一等第一名、双招双引一等第一名和三个单项第一名都给了青岛,就足以说明问题。

青岛曾提出“勇当全省绝对第一”,可以说,青岛已经实现了目标。但这就足够了吗?凭借青岛的资质与禀赋,青岛理应是山东的龙头、绝对第一。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只是说明青岛在山东省“归位”了,更艰巨的任务是要在全国“归位”,重回应有的位置。

但仅凭目前的发展速度,青岛难以缩小与标兵的差距,也难以拉开与追兵的距离。因此,青岛太需要“张家港精神”了,太需要来一场艰苦的创业了,需要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我加压、敢于争先!

2 “昆山之路”的启示:

“吃开放饭”的青岛一定打好“开放牌”

如果说一个“抢”字拼出了“张家港精神”,那么一个“闯”字,则“拓”出来一条“昆山之路”。

“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昆山从零起步,以“自费”创办的开发区为战略平台,以对外开放为发展主线,通过跨区域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大力引进外资,不仅甩掉了苏州市辖县“小六子”的末位帽子,还连续坐稳了全国百强县第一的交椅。

改革开放春风乍起,“苏南模式”异军突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没有跟上“节奏”的昆山,却还守着传统农业的“半碗饭”。

这个“小六子”怎么戴上这个帽子的?就是因为没有跟上改革开放,没有搞工业,当年的县委达成了一个共识:无工不富!

观象山|爆红的苏州“三大法宝”,戳中痛处!也是青岛的“妙药”

痛定思痛,昆山奋起直追。他们抱定“敢吃螃蟹”的勇气,创造性以“自费开发”的模式在当时县城东边3.75平方公里的农田开辟出一个工业小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乡镇工业的“老路”之外,趟出了一条“外向带动”的“新路”,迅速完成了“由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

此后,昆山抓住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历史性机遇,引进外资、聚焦台资、切换动能,闯关夺隘,爬坡过坎,实现了投资格局“内转外”、产业布局“散转聚”、发展质态“低转高”、产业层次“大转强”的跨越,连续14年位居中国百强县之首,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当仁不让的“第一样本”。

开放发展是“昆山之路”的关键词。放眼整个苏州,他们对开放是如此执着。如前文所述,错失第一轮对外开放风口的苏州,看到沿海城市的突飞猛进,急在心里。当对外开放的春风吹来,整个苏州大地沸腾了。这个不沿海的城市硬是超过很多沿海城市,站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排。

只需举1个数据就看见苏州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多高——2019年,苏州实现外贸进出口21987.4亿元,排在上海、深圳、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4位;总量是青岛的近4倍,比整个山东还多出1500亿元。

要知道,苏州背靠上海,“强手环伺”。货物要离开或者登陆长三角,货主的选择太多了,可以是上海、南京、南通,也可以是宁波、杭州、温州,苏州是如何在强手如林的竞争格局中站稳脚跟的?值得深思!

青岛有着天然良港,青岛港上从来都是一派忙碌景象,生机勃勃。可以说,没有港口就没有今天的青岛。依仗港口,青岛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此后,青岛在国家开放发展大局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苏州所不能比拟的。但从发展现状看,青岛与苏州的差距相当之大。

要缩小差距,青岛不能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青岛需要的是一个大的跃升,像苏州一样,敢于争先,勇于超越——2000年超过南京,2001年超过重庆,2002年超过天津……

国家战略叠加的青岛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青岛以开放的活力激发创新改革的动力,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走上了以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事实证明,这条路子是契合青岛实际的,只要坚持走下去,就一定可以再创属于青岛的辉煌。

3 “融”出来的“园区经验”的启示:

青岛的园区急需“晋级”

提到苏州,不能不提苏州工业园。

1994年创立的苏州工业园区,虽比我国首批开发区“晚出生”10年,却能够后来居上,仅用10年时间就再造了“一个新苏州”,靠的就是“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

1994年2月由中、新两国领导人直接推动、共同决策,苏州工业园区正式诞生,苏州城东原本沉寂的金鸡湖畔成为开发热土。在那个视规划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年代,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规划先行”,迈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第一步,按照“产城融合”理念,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以绣花功夫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更为可贵的是园区借鉴新加坡的亲商服务理念,让园区开发建设者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员”的角色转变。在垦荒、开园、辟城的历史进程中,园区坚持产城融合,走出了以产聚人,以人兴商、以人为本的园区开发之路,以生机勃勃的城市生态,让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共同演绎现代化园区的多面精彩。

观象山|爆红的苏州“三大法宝”,戳中痛处!也是青岛的“妙药”

来看看苏州工业园区有多牛——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0亿元(与泰安市接近),进出口总额1035.7亿美元(2019年青岛市为843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1万元(2019年青岛为4.5万元)。

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四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位列第一,并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功能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青岛目前拥有各类省级以上功能区24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9个。比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区、西海岸新区,以及去年新批复的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等。各类功能区对推动青岛扩大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功能区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动力缺失、活力衰减、能力不足等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与山东省一样,青岛功能区存在的短板可归结为“六个不”:功能定位不准、综合实力不强、开放水平不高、质量效益不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水平不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根子是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必须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把改革作为抓落实的“冲击钻”,对功能区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

去年以来,青岛功能区改革拉开大幕,首批功能区领导班子“全出竞进”调配到位,机构进行了优化设置,工作人员“全体起立、择优选聘”,应该说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下一步,应当以这几个功能区为“样板”,推动更多功能区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要真正搞活思想,搞活体制,搞活干部队伍,全面激发活力,塑造竞争新优势,真正把功能区打造成为青岛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聚集区、优化发展环境的示范区。

应该说,青岛目前拥有的各类功能区无论是数量还是层次,在全国都极为少见,比苏州更是不知高出几个Level。青岛能不能实现大的跃升,关键在于能不能挖掘这些功能区的潜力,只要能打造出一个青岛版的苏州工业园,青岛的未来就将不可限量。

通过对上述三个案例的解剖,我们发现,苏州“三大法宝”并不神秘,苏州成功的路径不是不能复制,前提是想要建设怎么样的青岛,青岛人想要过上怎么的生活。

如果还是小富即安,那一切可能都不再成为可能,一切机会都不能称作机会。

作者 | 沈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