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经学,为何今文经,古文经如此相争相斗?

一、今文经学

西汉初期,五经本子“复见”,但尚无系统完整的定本。汉初今文经学主要在地方上传授,按其性质而言,属于儒家私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其所立博士均属于今文经学,标志着今文经学由民间私学转变为朝廷官学。

同是经学,为何今文经,古文经如此相争相斗?

此后,在两汉时期,今文经学基本上也就是博士经学或太学经学。这是今文经学的极盛时期,今文经学作为两汉时期的官学,主要就是依附于博士制度而发展的。博士定员的日益扩大,人数日益增多,他们秉承师法,演绎家法,推动了今文经学的繁荣。与此同时,太学也随之大大发展,太学的学生从武帝初置弟子员五十人起,以后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西汉最多时达三千人。

同是经学,为何今文经,古文经如此相争相斗?

王莽时代,人数亦很可观。自东汉光武帝以后,太学教育继续发展,到质帝时太学生竟多至三万人左右。东汉后期,今文经学开始走向衰微,一直到清代中后期才开始恢复。


二、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作为战国时期经籍的古文经书遭到了大浩劫,但还是有一小部分被藏匿而保存了下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古文尚书》、《礼经》、《周官》三种。自西汉晚期开始,古文经学的振兴是与刘歆的积极倡导分不开的。

同是经学,为何今文经,古文经如此相争相斗?

刘歆画像

汉成帝时期,命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刘也受诏协助校理图书。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刘歆为国师、号“嘉新公”,古文经学得立于学官。但随着新朝的崩溃,王莽和刘歆所设《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及《周官经》等古文经学博土被废弃。东汉一代,古文经学以“私学”的形态发展,涌现出一批卓然有成的学者,如郑兴、郑众父子、杖子春、陈元、马融、卢植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郑、贾之学”及马融的经学成就。马融的杰出弟子郑玄,继承师业,独创名家,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

同是经学,为何今文经,古文经如此相争相斗?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制作的,今文经学家重视经籍中的所谓“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古文经学家多认为六经是古代史籍,周公是“先圣”。古文经学家注重经籍的整理、考订、训释,与现实政治关系相对要疏远一点。由于两派之间的分歧严重,从西汉末期起两派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争论。刘向、刘歆父子在以董仲舒为代袁的今文经学独尊的汉代,积极从事旧籍的整理,古文也得到了清理,尤其是刘歆研究《左传》,并引《左传》解释《春秋》,使人们对文字简单隐晦的《春秋》有了很好的理解。

同是经学,为何今文经,古文经如此相争相斗?

郑玄主要以研究古文经学为主,但他博通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后代经学家称他为郑君,他的经学—“郑学”也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不仅得到了古文经学家的赞同,连一些今文经学家也转而拥护郑学。至此经今古文之争才算告一阶段!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经今古文之争,可以翻看钱穆先生的著作,其中有精彩的论述!

同是经学,为何今文经,古文经如此相争相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