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社工當先》播出引熱議 聚焦平凡中的感動

“東城社工”,他們風雪之中堅守崗位、志願服務,他們危難之中無私奉獻、守衛家園……真實記錄東城區疫情防控工作的抗疫專題紀錄片《我們在一起》,繼第一集《白衣逆行》在北京電視臺新聞頻道熱播之後,第二集《社工當先》也於3月20日晚21:53,在BTV新聞頻道《這裡是北京》準時播出。

紀錄片《我們在一起》共分《白衣逆行》《社工當先》《勠力同心》《共迎春天》四集,每集20分鐘,由中共東城區委宣傳部與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心《這裡是北京》欄目組共同策劃製作。

第二集《社工當先》以可親、可愛、可敬的“東城社工”為主角,通過挖掘展現每一個人的點滴瞬間,組成了“東城社工”一個立體全面的感人形象。雪裡雨裡,他們不懼嚴寒、毫無退縮;守護社區,他們恪盡職守、勇挑重任;面對居民,他們暖心服務、細緻入微。他們用雙腳丈量轄區內的大街小巷,用心、用情、用溫暖守護一隅平安。這其中,有從大年三十開始入戶排查的社區工作者;有一直堅守守望崗為居民測溫、解決困難的社區書記;有發明“戰‘疫’圖”破解排查困境的社區專員;有每天為商戶百姓普及防疫知識的“小巷管家”;有幫助居民解決廢棄口罩垃圾投放的社區志願者;有線上陪聊、線下跑腿的青年志願者......他們用熱情、智慧和付出,攜手居民,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真實!親切!感動!”3月20日,《社工當先》在BTV新聞頻道《這裡是北京》欄目播出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迅速引發熱議,廣大黨員幹部、社工志願者、社區居民等紛紛留言、轉發,為執著堅守的“東城社工”點贊,表達對舍小家顧大家的東城社工的感激和讚歎。

“我深深地為‘東城社工’而驕傲!”

“我深深地為東城社工而驕傲,更為自己是他們中的一員而自豪!”觀看完紀錄片後,東四街道七條社區社工武鑫激動地表示:“作為一名東城社工,阻斷疫情在社區傳播是我們應該做的。通過觀看紀錄片,我看到了和我一樣的其他社工疫情期間的工作和每個人背後的故事。入戶排查、登記信息、宣傳防疫知識……只要我們的工作能換來居民的安心、居民的健康,不管多累都值得!紀錄片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的鞭策,不忘初心、不負韶華、勇往直前、砥礪前行!”

從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到現在,社工們每日都在為疫情防控做著摸排、追蹤、宣傳、登記、消毒衛生死角等工作。高強度的工作使我們身體疲憊,但是看到居民們主動配合登記摸排工作,真的是讓我們心裡暖暖的。居民的支持,也是我們堅持的動力。希望疫情早一點得到控制。

——摘自北新橋街道《民情日記》 記錄者白蘭

看到紀錄片中出現的《民情日記》,北新橋街道前永康社區社工白蘭感到分外親切,“民情日記就是我們與居民之間的橋樑和紐帶,記錄了我們工作的點點滴滴,也是我們工作的底賬,防疫期間我們除了正常排查、消殺等工作外,也要處理好居民的合理訴求,時刻提醒自己解決好居民所急所需,在這場特殊的戰‘疫’中,我們不能鬆懈,要一直堅持,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安定門街道花園社區社工劉衝表示:“通過觀看抗疫紀錄片《社工當先》我受到特別大的鼓舞,我覺得這是我們所有社區工作者的一個縮影,在疫情防控中,東城社工築起聯防聯控的“安全網”,為阻斷疫情在社區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這一集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肯定,也是鼓舞和鞭策!”東四街道二條社區金大鈞表示:“看完北紀錄片《我們在一起》第二集《社工當先》後,我深深感到作為衚衕裡的一名小巷管家,自己在疫情中的責任重大,小巷管家是居民聯繫政府的關鍵一環,作為衚衕的管家,不僅要為街坊們解決好日常的難事兒,在特殊時期更要發揮作用,管好衚衕裡的大事小情,讓居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好地為街坊們服務。”

“東城社工,向你致敬!”

紀錄片播出後,也在廣大黨員幹部、社區志願者、居民中得到了熱烈反響。他們通過轉發微博,分享微信“朋友圈”等方式,為“東城社工”點贊、喝彩!

團區委抽調幹部韓璐表示:“看過影片後,非常感動。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廣大東城社工堅守在社區、衚衕、街巷,入戶排查、統計信息、測量體溫、運送物資……他們是勇敢的防疫“守門人”,他們是可敬的逆行者,他們用責任、擔當、智慧、勇氣,築起一道道隱形的銅牆鐵壁,守護居民健康,保衛共同的家園。向東城社工緻敬!”

第二圖書館幹部左堃說:“我們從寒風雨雪堅守到春暖花開,東城圖書館人從沒有退縮,我們在下沉社區,執行執守任務的同時,向居民推廣網絡閱讀,豐富居民居家生活,通過這次疫情,鍛鍊了我們每一個人,雖然看似簡單的“看大門”,但為了減少居民的埋怨,我們要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小區的居民,還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防止非小區內人員混入,對無證人員我們採取:一測、二問、三掃碼、四登記、五報告的流程。大家相互取經,做到萬無一失!”

前門街道大江社區居民表示:“昨天北京電視臺新聞頻道紀錄片《我們在一起》,播出了《社工當先》這一集,其中不但有工作在我身邊的社工,還有我們街道的流動宣傳防疫車,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特親切!疫情開始沒多久,我們街道就開始用消防巡邏車播放疫情防控宣傳要點,每天定時巡邏播放,這個點子特別好!咱們社工們不但入戶排查、值班值守,我們居民生活有困難也幫著解決,愛心便民菜進社區、免費幫居民理髮……我就想由衷的說一句:東城社工,好樣的!”

體育館路街道法華南里社區居民表示:“我的孩子也是社工,每天早出晚歸,經常不能回家,看著他我就想起我們社區的社工也是一樣的辛苦,他們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大,我就想我能幫忙做點什麼,我是黨員,身體還可以,從一開始我就報名參加了家門口的值守,希望能幫他們分擔一些。”

東花市街道北里西區社區李女士表示:“我看了《這裡是北京》播出的抗疫專題紀錄片《社工當先》,其中有一段就是我們小區的事,我很有感觸。我們小區出現確診病例後,大家都很恐慌,楊桂民書記第一時間組織居委會社區工作者24小時值守,為密切接觸者提供居家服務,同時以最快的速度發佈溫馨提示對事件做詳細說明,並在溫馨提示中公開自己的手機號碼,隨時為居民答疑。社區工作的及時到位避免了疫情的擴散,工作過程的公開透明,也讓我們安心放心。咱們的東城社工,奮戰在防疫的第一道關卡,與時間賽跑,為疫情防控奉獻著一切。東城社工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行為讓我非常感動,東城社工,向你們致敬!”

“用鏡頭記錄一個時代的凝聚力!”

春節剛過,《這裡是北京》欄目組的導演和記者們就一起走進東城區的各個街道和社區,記錄東城各界為抗擊疫情做出的努力。

導演宋敏怡回憶起2月初的北京,安靜異常,在下雪的日子裡,小區外、衚衕裡,幾乎沒有車轍腳印,即便平時車輛川流不息的東單北大街上,也顯出別樣的寧靜。而風雪中也有忙碌身影,是為抗擊疫情而奔走的東城社工,從笑容稚美的九零後到親切從容的七旬老人,都主動靠前,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在疫情蔓延最緊張的時刻,東城社工們坦言“我也害怕”、“家裡也擔心”,但是他們沒有退卻,依舊選擇站在守望崗、挨家挨戶做排查,或是為有需要的居民送菜。他們用一支支測溫槍、一張張表格、一句句溫言詢問,用敲腫的手,跑細的腿,磨破的嘴……千般“水磨功夫”,無數辛苦付出,才構築起社區疫情防控的“鐵壁銅牆”。

在前永康社區採訪時,攝製組的記者陶潔麗發現,社工們他們每天不僅要下戶摸排,動態掌握居民返京情況,還要回復12345的投訴件,有些投訴還是讓她大跌眼鏡。每次進入社區都會被要求測量體溫,就出去拿個快遞回來還要被測體溫,太繁複了,投訴!跑著進卡口值守人員沒能第一時間攔住測體溫,投訴!就到衚衕口拿個東西,還要戴口罩?投訴!最誇張的是,社工們出門去貼防疫海報,回來後接到投訴:海報貼的不齊。

雖然有居民誤解,但是能夠理解社工工作的居民更多更多。他們的付出和努力,被很多百姓看在眼裡,陶潔麗在拍攝中,遇到的大爺大媽們,看到她手裡拿著攝像機,都會說:多拍點!好好報道報道咱們的社工,他們真的是太辛苦了!

在東花市街道棗苑社區拍攝的時候,陶潔麗問第二圖書館的左堃,在門口站崗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她卻說現在已經很知足了,當初剛來社區值守的時候,門口沒有救災棚可以遮風擋雪,北京的第一場大雪,他們在路邊的一個夏日遮陽傘下躲雪的。有人出入再跑出來檢測體溫,誰知道在當她檢測完體溫想再跑到傘下躲雪的時候,遮陽傘因為不堪大雪的“重負”,一下子收了起來,跟她一起值崗的同事就這樣無情地被大傘夾在了裡面,所幸力度不大,裡面的人穿的也厚實,沒有受傷,“救出”隊友後,大家都“很不厚道”地大笑不止。

陶潔麗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志願者的樂觀向上,也體會到他們堅持崗位值守的不易。

記者唐遠,同時身兼紀錄片的導演和攝像,他穿過防護服,走進過隔離病房,拍攝過疾控消毒,而走到東城社工身邊,他說自己感受到了另一種力量。

“我用鏡頭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凝聚力。”唐遠說,一場疫情讓他見識到了什麼是植根於中華民族骨子裡的凝聚力,當我們團結一致時所煥發出的能量是多麼的強大,“從七十多歲的小巷管家,到主動請纓值守崗位的在校學生,從值守一線不曾回家的民警,到直面病毒不怕犧牲的醫生……我拍到的不僅僅是白衣戰士、東城社工,更是面對災難時,我們整個民族脊樑裡的自信與韌性!”(鄭娜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