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評丨從兩條熱新聞看“幹部帶頭”

東方時評丨從兩條熱新聞看“幹部帶頭”

  戰“疫”至今,可謂新聞迭出,這幾天兩則“鬆綁”新聞,尤引熱議,擇其在文,藉以說開幾句——

  新聞一,西部某局發文,倡議幹部帶頭下館子消費,並建議每月不少於200元,一是體驗復市之難,二是以實際行動支持餐飲業喘過氣來——其實不止這一個局,東西南北都有了書記市長到網紅餐館“打卡”自掏腰包支持商家的新聞;

  新聞二,東部某市開常委會,書記而下,都已不戴口罩——其實何止這一個市,我們的副市長不是也在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上,率先摘下了口罩嗎?

  當然類似的“鬆綁”新聞,還不止上述兩條,比如眾多市區都取消了企業復工復產的備案甚至審批手續,可以自行決定開工啦,又比如有些高校,已不強求師生戴口罩了,尤其在通風好,非人群聚集區更是可以不戴了……

  這些新聞,之所以引發熱議,是因為它們的意義,早已超出了事情本身,而傳遞了強烈的信息。

  比如說,當下的情勢演變,其中重要一條,是疫情防控取得了持續向好的階段性戰果,形勢發生了“階段性變化”。我們一要“因時”,把防控重點轉移到“輸入性”上來;二要“因勢”,復工復產復市是大勢所趨,我們要應勢利導;三還要“因情”,其中一條,就是“人心思動”是人之常情,要重視和回應社會性的人心所向。“天予不取,反遭其殃,時至不迎,反受其累”,當前,我們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見事遲”、反應慢,看不到、體會不到形勢正在起著“階段性變化”,有些部門的策略和手段仍停留在抗疫前一階段,這種形而上學、不求變化的僵滯觀念,應當得以迅速改變;二是不擔當、怕風險,有的同志不是看不見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而是仍抱著“多幹多錯、不幹不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不要衝在頭裡”、力保中游不當“出頭椽子”,寧可慢一拍,“一看二聽三通過”,也不願冒那麼一點風險、擔一點肩胛,所以不負責、不拍板,你跟他說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和發展“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他卻在那裡打他的“X門太極拳”。這些傾向,是階段性變化面前的新苗子,應當予以重視。

  又比如說,我們說事情正在起著“階段性變化”,是不是說防控疫情的主要矛盾已經變了呢?沒有。這是因為事物性質的變化,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主次矛盾間即使要轉化,也要經歷從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的飛躍的質量互變過程。我們仍然處在特殊時期,仍然處在防控疫情的“人民戰爭”中,這個性質沒有變,並不因為“階段性變化”而起了質變。因此,我們決不要輕言成功和勝利,我們思想上的弦一點一時也不能“松”,口罩在一定情況下可以逐步摘除,但思想上的“口罩”還遠遠不能摘下——文首那兩條新聞,一是說幹部帶頭下館子,一週消費不低於200元,這不是已經在防止和反對扎堆狂飲的“報復性聚集”了嗎,而那個市委常委會,也是在“通風條件好”、且人員稀少的前提下才“摘下口罩”的——所以本文題目中的鬆綁,是打了大大的雙引號的呀!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