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佞"书家的精神世界如何读取?未必是"书如其人"

当每次换代之际,书画家都很难逃脱历史洪流的裹挟,常常被卷入其中,不得不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其历史定位由此确立,其诗文书画也相应地被贴上各类标签。


明清文人


"忠奸之辩"此类二元论的评价方式与此对应,这是儒教立国之后延续已久的传统。明清之际的书画家,其艺术地位也常常与其人生抉择捆绑在起,固定为标准化的形象。除了王锋、黄道周之外,张瑞图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的类型各不相同。

张瑞图

01、以擅书名世的张瑞图,更加强调锐利的露锋起笔

如同王锋、黄道周一样,张瑞图也以擅书名世。他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与董其昌有"南张北董"之称。但因为他依附魏忠贤,气节有亏而多为士林诟病。在这方面,他与王铎类似;不同的是,王铎是入仕清廷成为"贰臣"。

在书法风格方面,张瑞图与黄道周颇多类似之处,但其人生选择大异其道。书法与气节、人格、气质、修养糅合纠缠在一起,这三人成为书法史叙事中不同的类型。因此,细致分析他们的书法,及其书法与其他标签合而成的类型,或可窥见书法史的深层理路。

就笔法而言,宋代以来的书法已然形成了以"内"为代表的王羲之类型和以"外拓"为代表的颜真卿类型。

张瑞图行书《李梦阳翛然台诗卷》

简而言之,"内"类型多以露锋起笔侧锋行笔,中宫紧促,线条多有内凹型弧线,风格多秀雅瘦劲;"外拓"类型多藏锋起笔,中锋行笔,中宫硫朗,线条多有外凸弧线,向外扩张取势,风格多雄强朴茂。张瑞图无疑属于第一种类型,露锋起笔,线条中段多有内凹弧线,中宫较紧,峻利瘦硬。

与大多数"内"类型的王羲之一路书风不同的是,张瑞图更加强调锐利的露锋起笔,除了锐利的角度,还有露锋的长度,因而其尖峭之势更为明显。

对于线条中段的忽视可能是宋代之后书法家的普遍特点,张瑞图也是如此。除了少部分大字立轴书法作品的线条中段较为厚实之外,其他小字书法作品如册页、手卷对于线条中段的"留驻"并不过分关注,大多数时候是顺势刘过。可以看出,其行笔过程当中,多为笔尖运行较少笔肚铺毫。

张瑞图 书法 立轴 水墨绢本

02、张瑞图对于自身书法的"补救"

王羲之书法中,《兰亭序》属于通过笔尖的切入、留驻而呈现瘦劲优雅风格的代表;《初月帖》是通过笔肚的铺陈、绞转而呈现浑厚而又丰富风格的代表。而在宋以后的书法史中,《兰亭序》的影响力远胜于《初月帖》。

此外,唐楷提按笔法的强势影响弥漫在宋代以来的书迹之中。所以,笔触在纸面的划过,以及对于起笔、收笔两端的重按、重提成为常态,线条、笔法日趋简单粗陋。张瑞图书法中线条和笔法的表现力几乎已达到历史的最低点。

如果仅是以上特点,张瑞图大概无法在书法史中获得重要地位。他的补救方式是:增加线条的弧度,增多线条的组合,制造出一种繁复的景象,尤其是其草书。其草书的弧度与以前诸多草书家的弧度都不一样,张旭、怀素等人草书中的弧度是外凸饱满的,因而有种往外扩张的奔放感;

张瑞图 草书五言诗 扇面 金笺

而张瑞图的多为内回式,是向内陷入的弧线,因而有种压抑感,且其弧线多为笔触左右摆动而来,使其书法具有类似章草的古雅情调。章草自隶书发展而来,早期章草如索靖、陆机书作的线条大多质朴厚实,摆动笔触是将笔毫铺陈在纸面上,利用手腕的惯性动作顺势摆动而成。

元明以后,章草中的"摆动"笔法受提按笔法影响,连贯顺畅不如以往,且多有装饰成分。张瑞图的摆动方式与前贤有别,如其《草书鲍照陆机诗长卷》,摆动弧度更大尤其是起收笔之处,使得整段线条成飘带状。因此,与其说是摆动,不如说是甩动,因而其草书具有强烈的跳荡之势。

线条的简陋和整体的跳荡使张瑞图的草书具有某种纠结的意味。不唯如此,张瑞图还通过压缩中宫,以及横向线条之间的距离来呈现出一种压抑感。

张瑞图 草书五言诗

压缩中宫的书法此前并不少见,如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其中宫的压缩和线条的扭结是顺势而为、随势生发的,而张瑞图的中宫压缩和线条组合方式呈现出规律性的排列感。线条的上下翻折、左右跳荡使情感的表达更为激烈。

虽然同属压抑类型,杨凝式属于由内生发的自然流露,而张瑞图则更带有受外界强烈压迫的意味。同时期的黄道周基本上也属于字形宽扁、横向压实的类型。相比较而言,黄道周的线条更为质朴温厚,张瑞图的则跳荡尖峭;线条组合上,黄道周的较为稳健且有规律,张瑞图的则翻折回旋,令人眼花缭乱。

就呈现方式或表现方式而言,黄道周的更像压抑局势中的温厚之士,张瑞图的更趋向于在局促时局中根基不稳,而又想左右奔突的机会主义者。"书为心画",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略可从书迹中窥见。

秋拍视野下的张瑞图书画作品


03、"书如其人",指的未必是书法家所有的精神层面

自柳公权"心正笔正"之论以及颜真卿"忠义"形象确立之后,"以人论书之论更多地指向书法与节义之间的关系,书法与书法家精神世界其他层面的关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而书法史中书法与节义之间的对应,常令人困惑,比如,当我们在蔡京书法中发现颜真卿书法的结体,从王铎草书中看到纵横恣肆的章法,从黄道周的书法中窥见压抑局促的空间时,我们能否从中完成"忠奸之辩"?

或者我们仅能从中看出书家的修养、气质和性格?又或者正如刘熙载所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书如其人",指的未必是书法家所有的精神层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