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淺解 第六回(原文第4條)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一日】 傷寒:指外感風寒之邪。一日:傳統認為是約辭,並非一定是指傷寒病第一天,指代傷寒受邪之初。

【脈若靜】 靜:指靜止,不變之意。脈若靜:是指脈象與證相符合,並未發生變化。即太陽傷寒應該是浮緊脈,而現在仍是脈浮緊,沒有變化。

【頗欲吐】 指很想吐。頗在《說文解字》中指:偏頭。少陽病多有嘔吐,提示病入少陽。

【躁煩】 即煩躁。提示陽明病,陽明病因裡有熱,故多出現煩躁。

【脈數急】 這是相對脈靜而言,代表脈象已經發生了變化。

《傷寒論》淺解 第六回(原文第4條)


按:傷寒初感外邪,多數情況是太陽經受邪。不過雖然太陽經是最輕淺之證,但不代表病邪不會傳變。這裡的傳變是指病邪由太陽經傳去其他五經致病。若傷寒初期就出現噁心欲吐,煩躁不安,又出現脈象數急,則提示病邪已經發生入裡,出現了傳變。

各位讀者看不懂?沒關係,大白話在下面!

我又來總結啦!

此條其實沒那麼高深,所講的道理其實大家都能懂,那就是患病有輕重,治療有難易。病輕好得快,好治;病重好得慢,難治。

比如感冒的病人患病第一天就是略微頭痛、鼻子塞,脈象平靜,如此這樣提示感冒輕!感冒輕,自然恢復得快,哪怕不吃藥,休息幾日也能康復。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規律。

但是如果病人感冒第一天除了頭痛鼻塞外出現了嘔吐,並且坐臥不安,心煩意亂,心跳很快,這時普通人也知道在家裡自己吃點感冒藥肯定不行,馬上要去醫院請醫生治的,自己應該治不好的。這就是外感病初期就病勢很重,來勢洶洶。

作為醫生的角度來說,病人這種臨床表現是對於疾病預後有一個明確的預判。輕症略服感冒藥或者不用治療也能自愈,而重症就需要全神貫注,傾力而為,因為就算藥用對了,治療方法得當,病人也可能不會馬上治癒。

就拿本次的新冠肺炎做例子,同樣中醫治療方艙醫院的輕症病人,病人很快都能出院,但是重者病人雖然也用中醫治療,痊癒的速度明顯延長。所以就算是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應出的輕重也是不同的。

我一直說,做中醫的需要花點時間讀點《傷寒論》。雖然傷寒難懂,但被歷朝歷代醫家奉為經典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是千年前臨床實際經驗的總結,換句時髦的學術用語,這是2000年前的“真實世界研究”。

我將《傷寒論》的原文及方藥直接整理好,每句條文為一個短文,便於中醫同行參考。原文順序我按照《傷寒論講義》第五版教材來安排,這樣便於查閱。祝各位同道醫道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