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兮寶今天被他爸揍了,原因是他不想穿上鞋子去丟垃圾,垃圾桶離他太遠了。

他不想去於是就在沙發哼唧,他爸平時見他不行動還哼遠,態度很快就變得強硬,語氣也很兇。

幾乎每一次兮寶跟他爸都會因為這樣的小事而不愉快。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對於我的家庭而言,這好像是一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改變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和孩子有效的交流”,建立親密的關係。

在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最大最深遠的。

孩子第一次作為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作為父母,總有很多地方是很難的。

而作為父母應該瞭解的三件事:

第一件:什麼是情商。情商不是我們平時以為的“會說話”,更不是“討人喜歡”。高情商意味著具有剋制衝動的能力、延遲滿足的能力、激勵自我的能力、讀懂他人社交提示的能力,應對生活中高潮與低谷的能力

而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對情緒的認識大多數是從父母身上學會。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孩子有時候的焦慮、崩潰,正是因為你平時表達情緒的方式在影響他。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他們希望孩子能立刻馬上執行他們的命令,這叫“聽話”,孩子不許哭、不許問、不許辯解。

這樣的父母以“愛”的名義向孩子發號施令甚至禁止孩子有情緒的表達。

而他們這樣做的結果是,把孩子的許多情緒問題掩藏或轉移了,久而久之,這些沒有解決的問題成了垃圾,成了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貴州清鎮市大一學生因為情緒失控舉刀砍向一個兩歲無辜小女孩致其死亡的新聞。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這是兩個家庭的悲劇,卻是一個家庭教育失敗造成的。

來看看這一組數據: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未成年人殺人犯罪事件增長至原來的4倍,自殺事件增長至原來的3倍,強姦犯罪增長了一倍。

在這些令人嗔目的數字背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對孩子情緒健康的隱憂。

科學研究發現,情緒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研究者發現,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這些能力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生活的幸福。這種能力如今被稱為“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對父母而言,情商意味著覺察到孩子情緒上的波動,具有共情(empathy)、撫慰、引導孩子平復情緒的能力。

第二件:你是一個怎樣的父母

作為父母,我們總有很多理由說教、壓抑孩子,甚至打罵孩子。

以此而認為是“管教”,是為了孩子將來不被“社會毒打”。

然而這樣的管教真的能達到引導孩子不犯錯,不接受社會的檢驗麼?

不能。

有人說我就是從小被打到大的。我想問,即使是你因為確實犯錯了捱打,你捱打的時候真的懂得了你父母說的道理麼?難道不是因為你長大了,通過人生境遇與經驗,你懂事了,懂得了那時候的道理,才認為父母是為你好而打你,而非因為打了你而讓你懂得的?

我從小沒有捱過打,除了我的大哥哥和鄰居四娃經常捱打。然而我們七個一塊兒長大的人,現在都不會因為孩子淘氣而揍他們。

一是捨不得,二是沒必要。

不知道看這篇文章的你怎麼看待自己的童年,我希望你可以瞭解自己作為父母的樣子,同時也想象一下你的孩子將來會怎麼回憶自己的童年。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與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博士在將家庭教育研究中,將父母們大致可以分為

4種類型,即忽視型、壓抑型、放任型和情緒管理訓練型。

先介紹前三個類型的父母,讀者可以此參照。

忽視型父母:只問成績,不問情緒

忽視型父母常常為孩子的消極情緒關上發洩的大門。

這些年來流行的“虎媽”“狼爸”之類所謂的教育經驗,實則忽視了孩子的權利,忽視了孩子的情緒,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教育誤區。再看看6000多萬留守兒童,據多項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偶爾與遠在城市打工的父母通話時,父母往往只問學習成績和飲食情況,很少聽孩子訴說生活的難題和心中的煩惱。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壓抑型父母:這也不許,那也不許

壓抑型父母與忽視型父母有類似之處,但他們是壓抑情緒。他們的孩子常常因為表達悲傷、憤怒或恐懼等情緒而被斥責、管教或懲罰。會以培養堅強男人的名義,對錶達恐懼或悲傷之情的兒子進行懲罰;以養育心地善良的女子的名義,要求女兒把憤怒往肚子裡咽,強顏歡笑。但效果適得其反,因為這些孩子錯失了體會自己情緒的經驗,不懂得如何有效應對情緒,所以長大後對生活的重重挑戰毫無準備。心中的消極情緒如果不能及時釋放和疏導,其危險不亞於一枚炸彈。

放任型父母:無原則地接受和認同

什麼是放任型父母呢?他們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論孩子表達何種情緒,他們都會急切地表示無條件認同。但問題是,放任型父母通常缺乏指導孩子應對消極情緒的技巧。面對孩子的感受,這類父母採取的是不干涉的理念,似乎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父母的使命就圓滿完成了。

我決定們可以把這三個類型的家庭教育作為三面鏡子,請父母們經常自覺地照一照,真正做到引以為戒。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是父母的教育素質。

無論是家庭教育成功還是失敗的案例,都反映出一個共同的規律,即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不是父母的文化素質,也不是經濟能力,而是教育素質,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

而約翰·戈特曼博士所提出並推崇的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就是教育綜合素質較高的父母。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從某種程度上講,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的區別並不大。

這兩類父母看起來都無條件包容孩子的感受,都不會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感受,更不會因為孩子表達情緒而輕視或嘲弄他們。

然而,這兩類父母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還擔當起孩子情緒世界導師的角色。他們不只接納孩子的情緒,更會對不當行為劃定界限,教孩子如何調整情緒,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指導他們解決問題。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這種劃定界限的行為非常普遍。他們能包容孩子所有的情緒,但不會縱容他們所有的行為。

如果孩子的行為方式傷害自己、傷害別人,或者對他的人際關係有害,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會對這種有害行為立刻叫停,指導孩子重新選擇更適合的行為來表達情緒。

他們不會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幫他們避免一些情緒化的時刻,因為他們知道,孩子需要這些體驗,通過這些體驗,才能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怎樣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瞭解了自己是那一類型的父母,知道了孩子的情緒問題不能再用轉移注意力或者強制打壓的方法去處理。

那麼怎麼樣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呢?

約翰戈爾曼博士為此提供了五個關鍵步驟

  1. 覺察到孩子的情緒;
  2. 把情緒化的瞬間當作增進親密感、對孩子進行指導的好機會;
  3. 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傾聽孩子的心聲,認可孩子的情緒;
  4. 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用言語為情緒貼上標籤;
  5. 劃定界限,指導孩子解決問題。

在闡述以上五個步驟的實施方式前,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件事“共情”。

共情,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置身於孩子的立場,並隨之作出回應的能力。

共情,也可以說是“同理心”。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雖然共情的概念很簡單,卻不代表它實施起來就很容易。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沒有同理心的人。他們讓人不舒服甚至感覺無情,總是事不關己或橫加指責。

想象一下,你身邊的人總是希望你笑臉迎人,一旦你有負面情緒的表露,就會認為你不好,從來不問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你是什麼感受?

從簡單意義上講,共情就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你會覺得,不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將站在自己一邊,支持自己。知道父母理解自己心裡的感受,你將更願意向他們尋求支持。

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把這種親密的、情緒上的理解傳遞給他們,就等於我們認可了他們的經歷,並帶領他們學著安慰自己。

這種技巧,讓我們和孩子“在同一條船上”,不管前方是激流還是岩礁,我們都能一起見證,並指引孩子按照正確的軌道前行。即使我們的關係中出現險灘——就像青春期經常發生的那樣,我們也能幫助他們越過障礙,找到自己的方向。

為什麼共情具有如此大的力量呢?這是因為共情能讓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的盟友,而非旁觀者。

當看到孩子流淚的時候,我們會想象自己就是這個孩子,並理解他的痛苦。當看到孩子憤怒地跺腳時,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的懊惱和怨氣。

說完共情,我們來看看到底要怎麼做。

2.覺察到孩子的情緒

研究表明,父母們要想理解孩子們的感受,必須對情緒有所感知,首先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

感知情緒,不需要你很善於表達自己,不需要你有失控的感受。

感知情緒,意味著當你感受到一種情緒時,你能發現並認識這種情緒,並對他人的情緒有敏銳的覺察力。

生活中,通常是孩子有小情緒之後,父母無法理解孩子而自己先情緒失控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為了避免情緒失控,這些父母會盡力做個“超級老爸”或“超級老媽”(這種類型的父母有時會對配偶表現出憤怒情緒,同時又擔心孩子目睹這一過程)。

為了掩蓋自己的憤怒情緒,這些家長通常選擇迴避與孩子在情緒上進行交流,或者忽視情緒化的瞬間。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正因為這些家長處處掩蓋自己的情緒,他們的孩子處理消極情緒的能力往往很差,倒不如學著讓自己的情緒通過非暴力的途徑發洩出來。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感情上和父母較為疏遠,也少了一個教他如何應對消極情緒的榜樣。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當你發覺孩子傷心、生氣或害怕時,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置身於他們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觀察世界。這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並非那麼容易,尤其是當你自認為生活閱歷更豐富時。比如,你知道寵物死了,悲傷會被時間沖淡。然而,對一個第一次經歷這種情緒的孩子來說,他從這件事中受到的打擊要比你更強烈。當然,你的生活閱歷無法憑空消失,但要時刻記得:孩子是以一個更單純、更脆弱、更缺少經驗的個體在面對生活。

當你覺得自己的心在向孩子靠攏,覺得自己能體會孩子的感受時,你就是在共情,而這正是進行情緒管理訓練的基礎。如果你能體會孩子的情緒——儘管有時這樣做的感覺並不好受,你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把情緒化的瞬間當作建立信任、提供指導的好機會。

2.把握機會

對很多家長來說,如果能把孩子的消極情緒發作當作機會,這對他們將是極大的解脫,並給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孩子生氣時,我們無需把這當作是對父母權威的一種挑戰;當孩子恐懼時,也不用擔心自己作為家長是不是不稱職;當孩子傷心時,更不用把這個當成是一件必須儘快處理的棘手問題。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如果你能在孩子悲傷時給他安慰,你就會覺得自己是稱職的父母。認同孩子的情緒時,我們也在教孩子如何安慰自己,這種安慰自己的能力將讓他受益一生。

很多家長都盡力避免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以為它會自然消失,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與之相反,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標註自己的情緒、感到自己被人理解時,消極情緒才會逐漸消融。

因此,當出現細微的消極情緒時,我們應該積極應對,避免讓它升級為一場家庭危機。

在細微的情緒出現時,就處理它,而不是等到它進一步升級,這樣能幫助我們在無需付出巨大代價的前提下,練習傾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傾聽與認可

當你把孩子情緒化的時刻,當作與孩子增加親密感並教他如何解決問題的機會時,你就準備好進行情緒管理訓練的下一個步驟了。這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感同身受地去傾聽。

能夠感同身受的聽眾,懂得用眼睛去觀察孩子行為,捕捉他們情緒發出的信號;懂得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去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體會他們所處的情形;懂得用安慰性的話語、不帶任何批評地去回應自己聽到的一切;懂得幫助孩子標註自己的情緒;最重要的是,他們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孩子體會到的一切。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如何才能和孩子保持在同一個情緒頻道上進行交流呢?這就要求你關注孩子的身體語言、面部表情和姿勢。

相信你一定見過孩子癟嘴,攥著小手的樣子,那你清楚孩子那時有怎樣的感受嗎?

你要知道孩子也能讀懂你的身體語言

如果你能與孩子眼睛平齊,放鬆,專注,你對孩子的專注將讓孩子覺得,你很把他的想法當回事,並且願意為此花時間。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家長可以通過“映射法”來回應孩子,即重複聽到的話語,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這種方法能讓孩子知道,你在很認真地傾聽,並且認可他的情緒。

你會發現當孩子表達情緒時,邏輯推理並不能幫上忙,最好的辦法就是傾聽。

4.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在孩子感受情緒時,幫他們為情緒貼上標籤。

如“緊張”“擔心”“傷心”“生氣”“害怕”,這些詞語幫助孩子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適的感覺變成了有界限、可以被定義的事物,並逐漸認識到,它們的存在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會經歷憤怒、傷心和害怕等情緒,並完全能夠獨自應對。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研究表明,為情緒貼標籤這一行為對神經系統有安撫作用,能幫孩子更快地從不愉快的情形中平復。

父母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言語來表達正在經歷的感受。這並不是讓你們教孩子如何感受,而僅僅是幫他們建立自己關於情緒表達的詞彙庫。

孩子越能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情商的促進作用就越好。

5.劃定界限,解決問題

對幼小的孩子而言,解決問題往往是從為正確行為和不良行為劃定界限開始的。

比如,一個孩子感到沮喪,用不好的行為來表達這種消極情緒,如動手打自己的夥伴、弄壞玩具,甚至罵人。

對這種行為產生的背後的情緒,父母要認同,並幫孩子為它貼上標籤,而在這樣做的基礎上,父母要讓孩子理解有些行為是不正當的,也是不被接受的

接下來,父母要指引孩子想出其他更合適的方法來處理這些消極情緒。

父母應該明白,讓孩子改變對某種情形的感受並非易事。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孩子的悲傷、恐懼和憤怒等情緒不會因為家長說了句“別哭了”或“你不應該有那樣的感覺”就會消失不見。

如果我們告訴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感受,他就會對自己真正感受到的情緒產生懷疑,而這種情形最容易造成自我懷疑,甚至讓孩子喪失自尊心。相反,如果我們告訴孩子,他有權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表達這些情緒的方式卻是多樣的,這樣一來,他的自尊心就會完好無損。

同時,他還將明白,大人理解自己,和自己站在一邊,並將幫自己從裹挾著他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結語

在感同身受的傾聽,為情緒貼上標籤,劃定界限後,再確定解決問題的目標之後,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並不是按部就班的實施方案就行了。

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培養出高情商孩子的基礎,而營造一個讓孩子自由有規則感的家庭環境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孩子是一個完整家庭的責任,父親和母親共同參與孩子的教育,家庭氛圍溫馨舒服,將會使孩子獲得更多更有意義的成長經驗。

現在,瞭解了培養孩子情商的方法,不妨和家人討論如何執行吧。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