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經濟時代

1.好政策讓我掙到了‘第一桶金’”

肖美過去是我們這裡的貧困戶,但今天已是村裡的致富能手。原因很簡單:好政策加上勤勞的雙手。

  肖美不是個懶人,但知識有限,為人老實。她家有2畝多地,以種植稻穀為主,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2014年,她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改變貧窮狀況,肖美年僅十七八歲四處打工,但由於沒有什麼工作經驗,又沒學歷只能在家縣城做入工廠做普工,經常回家做農活,種地收入少,肖美又瞄準了養殖業,靠自己的打工去錢錢買了10只豬,靠養豬掙錢。

  買種子、買飼料、賣豬,一年下來收入了30000多元。他認準了這個營生,想擴大規模多養些豬,但錢從哪來呢?

  駐村工作隊瞭解到他的困難後,告訴他貧困戶可以申請2—5萬元的貼息貸款。他聽說後興奮極了,馬上遞交申請貸款的資料。在工作隊的幫助下,肖美的申請順利遞交到銀行,2016年初,貸款批了下來。

  3萬元用來買豬,1萬元用來買飼料,他的養殖規模成倍擴大。又主動參加縣裡的扶貧技能學習會議科學養殖技術,讓他篤定養殖肯定能掙錢。

  2016年,他靠養豬掙到了錢,銀行貸款陸陸續續還清,“好政策讓我掙到了‘第一桶金’,還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夏天之時上山收集紅蘑菇,雨陽至季蘑菇生成率最高,看到有的收購紅蘑菇後轉手賣出去也能掙錢,她有樣學樣,拿出所有的積蓄,得空時幹起了收購紅蘑菇的生意。

  2016年,阿布力米提靠賣紅蘑菇了2萬元。此後,他年年在村裡收購蘑菇,去年僅此一項就掙了5萬元。

  “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發了家,我富了,可有些鄉親還貧窮,我不能忘了他們。”她說。

  陽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明年我計劃擴大養殖規模掙更多錢,再多收一些蘑菇帶動更多家鄉人。”肖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