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桥的故事

青石桥的故事

徐海涛

青石桥现在已经莫得了,

青石桥在1970年以前还有。

青石桥是修建在金河上面的一个桥,

金河是一条小河,

青石桥当然也就不会很大了。

青石桥的故事


上面这张照片不是青石桥,将就用一下

青石桥可是一座名桥,

历史悠久,始建唐代跨金水河的八桥之一,

旧名龟化桥。

为啥子叫龟化桥呢?

它的得名缘于成都最初建城时 有神龟相助的神话传说。

相传神龟在绕行一大圈、

画出了建城线路之后就是在 这里死去升天的,

所以叫做“龟化”。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重建龟化桥,桥身以红砂石 为材料,

桥面选用岷江木筏运来的最能经受车轮碾压的岷山青石。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改名叫成了“青石桥”

重建后是有覆屋的一洞式小廊桥,

1926年维修时才把廊屋拆去。

我小时候还看到过青石桥的,

经常在桥上走过。

我的印象中,

这个小桥是个美丽的小桥,

金河也是一条美丽的城中小河。

桥的东北方向靠河边还有一个小学校,

小学校门口是一条街名字叫新半边街。

新半边街的得名得名是因为这条街上的房子都修建在街的北边,

街的南边就是金河,

靠金河这边是没有修建房子的,

所以才叫半边街。

东起老半边街南口接余庆桥街,

西 止青石桥中街,南侧跨公平巷及向荣桥街,北侧跨老古巷,长 337米,宽4米,

光绪时期,为东、西半边街。

民国后合并后改成新半边街。

以别于老半 边街。

李劼人先生在小说《大波》中提到过这条半边街:

“黄澜生站下来估量了一下:

他目前走的是金河南岸的街道,

过了一洞桥向西,

便是金河北岸的街道。

第一条是半边街,

差不多都是绸缎铺和机房,

街道不冷僻,并且有几家绸缎铺他还常有往来。”

李劼人描写的半边街是清朝末年的事情。我记忆中的新半边街没有啥子绸缎铺和机房了,都是居民的住房。

这个小学校的名字又叫过半边街小学,又叫过青石桥小学。反正就是这个学校。其实这个小学还很有些历史的,可惜现在非常时期. 我没有办法进我朋友所在的那个学校里面查阅资料 .关于青石桥小学的历史资料就只能空缺了 .

青石桥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小工厂,名字叫成都铭牌厂。

1966年这个厂生产了很多很多的像章,那个时候成都人基本上个个都在左边胸前挂一个像章。啥子像章,你懂的哈。我就不多说话了,说多了害怕文章都被封了 .

这个像章很多都出自于这个在青石桥边边上的铭牌厂。

青石桥的故事


这个肉铺子,大家肯定还记得到,就在青石桥头头上 .专门卖猪肉,成都人当时喊肉铺子叫“肉架子”。可能是肉铺里面有挂猪肉的架子,架子上挂着铁钩子,铁钩子上就挂起猪肉。卖肉的人被成都人喊成是“刀儿匠”,“刀儿匠”文化要求不太高,但是当时是一个非常非常吃香的职业。大家都吃不饱饭,一个月只有半斤肉,或者一斤肉吃,个个都是黄皮寡瘦的,“刀儿匠”却是一个二个“肥头大耳”。大家都晓得你的手拿一下猪肉,不说去割一块肉,就光是拿一下肉,手上都是粘满了油的。这些“刀儿匠”天天都和紧缺的猪肉打交道,咋个不肥嘛!

青石桥的西南方向是一条小街,名字叫向阳街。

向阳街东起青石桥中,南街交会口,西止 粪草湖街.烟袋巷交会口接转轮街,长185米,宽5米,我记得有一个成都市利群服装厂在此。

光绪时期这条街叫刀子巷。因系重名,民国时改为向阳街,取向东方 之意。

清代的青石桥是金河在市中心的主要码头之一,那个时候青石桥就是成都市的一个繁华之处。运送市民生活 必需品的小船在这里形成了成都市中心最重要的早市,而早市的主要交易商品 基本上是柴粮油肉禽蛋蔬果等各种生活必需品。到了民国时期,虽然金河中的 航运规模愈来愈小,但是这里仍然是成都市中心最重要的早市。

青石桥是在1970年的9月9号以后消失殆尽的。

这天,成都市的首脑机关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在现在看来是有问题的,但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敢说一句话,没有任何人敢说一个“不”字。

1970年9月9日

△成都市革命委员会在《关于修建御河、金河人防工程的请示报告》中称:按照全国人防领导小组、四川人防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全市人防工程总体规划是:成都市人防工程计划于两年内把金河、御河改造成人防工程。

就是这样一个决定,金河没有了,当然金河上面的青石桥也就没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