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東丁字街


徐海濤

小時候,剛剛學會了認“丁”字,曉得了“丁字路口”的意思是三叉路口。我就想到了我小時候經常去玩耍的西丁字街,東丁字街,我就始終有一個疑問。這個東,西丁字街街口是一個十字路口的嘛,為什麼取個丁字街的名字呢?

後來我曉得了,在取東,西丁字街的名字的時候,這裡確實是一個丁字路口,往北走是青石橋南街,往東走是東丁字街,往西走是西丁字街。

到了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的時候,為了連接青石橋南街和鹽道街而開闢了一條通道,才把丁字路口改成了十字路口。這條新開的街呢就取名叫做故新開街。

小時候,我住在青蓮巷,經常同小夥伴一起從青蓮巷出發,經過狀元街,一路向東走下去。穿過菸袋巷和指揮街的口子。

走到西丁字街,西丁字街的中間地帶還有一個往北方向的小子,名字叫安居巷,不要看這個巷子小,東城區的民政局就在這裡,還有東城區武裝部也在這條小巷裡面。

以前的東丁字街


走完西丁字街再往東就是東丁字街,東丁字街上有許多街邊的住戶人家,就在家門口端個小板凳,坐下,雙腿上放一個大的竹篩子,或者是竹簸箕,篩子裡面放著許多帶殼的生花生。他們都在剝花生,這個是一種家庭手工勞動,他們領回來帶殼的花生,剝了花生殼以後把花生米交回去,掙一些手工錢。

東丁字街上還有一所小學,名字叫東丁字街小學,這個小學的特點是一個小學被東丁字街分成了兩個部分,小學低年級的教室是在東丁字街的南邊,高年級的教室是在街的北邊,1969年小學戴帽子辦初中也是北邊。小學的操場還是在北邊,低年級學生上體育課需要橫穿馬路,到街北邊的操場上。

後來小學又升級成了東丁字街中學。

聽年紀大的老成都講,解放前的東丁字街有個華瀛大舞臺,是那個時候的小夥伴最喜歡的地方。那兒有吃有喝有玩有戲看,還有西洋鏡。

華瀛大舞臺是老式的戲園建築,灰牆灰瓦,雙扇木門。劇場中央是舞臺,觀眾席全是長板凳,一排能坐十來人,差不多20排。劇場沒有包廂,單這一點,就比市內的戲院低了一個檔次,戲園外是一個大廣場,吃喝玩樂的東西可多呢。

華瀛大舞臺的劇場並不是天天演戲,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有演出。春節最熱鬧,戲要從初一演到十五。另外端午、中秋都有演出。票分三種,座票、加座票和站票。站的人最多。演出時,場子裡坐幾個警察。演出預告一般在中午12點前掛牌,寫上當晚的演出節目。

關於華瀛大舞臺的歷史,我查了一下,是這樣的:

1913年3月,成都商人王紫峻等組織了 “東亞舞臺合資有限公司”,邀請 一個名叫“日本奇術團”的演出團從重慶來到成都花會上演出魔術和雜技(當 時叫“東洋奇技”),很受歡迎,花會結束後又在梓潼橋街的大觀茶園繼續演 出。為了讓這種演出在成都得以繼續,東亞公司與位於東丁字街的兩湖公所商定(兩湖公所是成都有了湖廣會館之後新建的另一處湖廣會館,主事者不再 主要是清初的移民,而是在四川為官的兩湖籍官員),將兩湖公所中的戲園改 建為演出“東洋奇技”的場所,並從“中華”與“東瀛”中各取一字,命名為 “華瀛大舞臺”。從此之後,華瀛大舞臺一直有各種演出,成了成都六大演出 場所之一(另五處是華興街上的悅來茶園、春熙路上的春熙大舞臺、祠堂街上 的錦屏大戲院、布后街上的成都大戲院、棉花街上的永樂戲院)。

我小時候已經沒有了華瀛大舞臺。

但是還是有成都市雜技團。

成都市雜技團就是利用了華瀛大舞臺的地盤。吸引了不少人到東丁字街去看雜技表演。

本來在東丁字街的南邊有一個小巷子的,這個小巷子名字叫飛龍巷,原來的飛龍巷從東丁字街通到南府街。1968年在東丁字街修建了一個成都市唱片廠,佔據了飛龍巷一段,東丁字街上就沒有了飛龍巷,飛龍巷就成了一個從南府往北的一個死巷子。

成都市唱片廠在那個年代還是很紅火的哦,老成都人肯定還記得到。

成都市以丁字街為名的一共有三個,除了東,西兩條丁字街以外還有一條橫丁字街。東丁字街的東頭往南就是橫丁字街,橫丁字街和東丁字街是垂直的,東丁字街辦事處就在橫丁字街13號。

小時候走在從青蓮巷到橫丁字街的一路上,人煙稀少,商鋪不多,就是在狀元街上有零零星星的幾家賣偷油婆色的老式傢俱店,其他的街上很少有商鋪,沒有什麼商鋪當然來的人也就不多。

但是在80年代我再次走這條路的時候,感覺是換了人間。

以前的東丁字街


這張照片我記不清楚是不是在青石橋南街了

本來人很少的僻靜之處,突然變得熙熙攘攘人來人往,非常鬧熱。狀元街變成了成都市有名的傢俱一條街。很多人都在狀元街上來買傢俱,我在80年代結婚時就在這裡買了一套當時流行的“組合櫃”。

80年代青石橋農貿市場的興起,東,西丁字街也成了農貿市場的一部分,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再加上成都市唱片還有一個門市部在東丁字街上。來的人就更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