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外觀跟晒乾的犛牛糞是不是一樣?

半噸二舅


普洱茶有分生茶和熟茶,普洱生茶色澤較為青褐、棕褐,是能夠很直觀的分辨出與曬乾犛牛糞的不同;

而普洱熟茶色澤呈深棕、褐紅,同時目前市場上普遍流行的普洱茶以餅茶為主。

基於此,或許從遠處看,會讓人覺得普洱熟茶的外觀跟曬乾的犛牛糞有些類似,但從細微處觀察,普洱茶的條索、香氣還是能夠分辨開來的。

當然,相信題主的描述應該只是一個搞笑段子,現實中應該不會有人這麼犯渾。

或許在內地,牛糞是人們避之猶恐不及的東西,但在西藏,犛牛糞卻是藏民們的寶貝。不僅可以當肥料,使土質肥沃;還是當地居民的重要燃料,燒茶做飯。

以上個人經驗之談,不一定全對!覺得說得好的朋友請點贊,有不同看法或見解的朋友歡迎留言討論!


茶界名嘴,薦中國茗茶。每天分享實用茶知識,分析茶行業現狀,對茶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我們!


茗嘴


你還別說,普洱茶跟耗牛糞還真有某種相似之處。

首先,從外形上看,普洱茶,尤其是普洱熟茶,跟曬乾的耗牛糞真有幾分相似。藏民們習慣把耗牛糞拍扁了曬乾,形狀也是圓形的,耗牛糞的原料是青草,經過了牛的消化道,顏色轉為黑色,普洱熟茶本來也是樹葉,經過人工渥堆發酵等程序,顏色也轉黑了,而且普洱茶習慣上做成緊壓茶,圓餅形。

其次,從淵源上看,普洱茶和耗牛糞都和藏區人民結下不解之緣。耗牛糞不用說了,源自高原上的耗牛,生活裡則是牧民的寶貝,可以當燃料,也可以當清潔工具;普洱茶原來也是藏區牧民的主要飲料之一,因為藏區極寒的氣候需要高熱量高脂肪提供能量,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極寒之地的高原沒有蔬菜,沒有水果,沒有茶葉,這些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又需要另一種物質來分解,於是含有豐富蛋白質、氨基酸、生物鹼、茶多酚、糖類、有機酸等成分的普洱茶進入藏民的視線,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習慣,於是普洱茶隨著馬幫源源不斷運進藏區,在中國西南慢慢形成了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滇藏線是西雙版納、普洱、臨滄、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銷往歐亞。

當然,普洱茶和耗牛糞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個是飲料,極具養生價值,陳年老茶更被稱為“可以喝的古董”,是很多人追捧的對象;一個只是人們變廢為寶的利用之物,兩者價值不可同日而語。





夢想照亮天空


你提的問題很幽默。普洱茶是雲南省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普洱茶大喬木,高達16米,胸徑90釐米,嫩枝有微毛,頂芽有白柔毛。葉薄革質,橢圓形。產雲南西南部各地老林中。老樹高17米,胸徑逾1米,已廣泛栽培,印度及緬甸栽培的茶樹,是從雲南引種的。

普洱茶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普洱茶的種類很多,作用及喝法都不一樣!








弘農氏6


牛糞當茶喝,這個口味太重,印度阿三得新冠病毒也只是用牛糞洗洗澡,人家洗澡也只用黃牛糞,這個哥們比起阿三牛B多,直接喝犛牛糞茶。


油膩大叔8069


哈哈哈哈你是上帝派來的段子手吧~

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生茶是雲南大葉種毛茶經採摘後未經人工渥堆發酵,只經過修整形狀的普洱茶,壓成茶餅後的樣子還是帶著綠意的

而普洱熟茶,採摘後經過人工渥堆發酵等工藝製成的,成品色澤褐紅,滋味醇和。陳化3年以上的普洱熟茶,還含有很多養生保健的功效哦。


禹治茶肆


這個要看是普洱生茶,還是熟茶,普洱茶分生熟,生茶沒有經過渥堆發酵,直接用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壓餅而成,新的生茶餅一般呈現深青色,隨著存放時間餅的顏色越來越深,慢慢會變成深褐色,或者咖啡色。普洱熟茶是用大葉種曬青毛茶經過渥堆發酵而成,所以熟茶餅的顏色呈現紅褐色,因為經過較程度較高的發酵,因此茶葉條索變得不是很完整,甚至稍顯破碎,這樣就導致普洱熟茶餅有類似於曬乾牛糞的外觀。但絲毫不影響普洱熟茶醇厚甘潤的口感!


悅茶圈


用顯微鏡同時對比一下看看就知道😊



靜一號普洱茶


把牛糞和普洱茶混淆的,應該是沒有喝過普洱茶的吧。況且新聞的來源是否真實無從考究。

觀察牛糞和普洱茶的區別,其實有很大的不同。犛牛糞主要的成分是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還有類似土壤的混合物。而普洱茶就是細碎樹葉夾雜細梗的外形。

其次,普洱餅茶沒有貼在牆上曬乾這個操作。一般蒸壓後都是烘乾或陰乾。況且普洱也沒有牛糞的黏著力。。


因此,我認為喝牛糞這個新聞多半是假新聞。


茶文化百科


不一樣


普洱茶豔玲


一個道理,尤其是陣年普洱和熟普。只不過一個是棄之器外任由野外各種微生物侵入自行發酵,另一個是置於牛胃用牛產生的各種酶素強行發酵而已。

傳統茶葉按製作工藝之不同,可分為微發酵(或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和重發酵(或全發酵)茶。綠茶屬前者,它一般由新芽經殺青,揉捻,脫水(炒,烘,曬)精製而成。它產量低(有的五六千葉才有一斤),新鮮,製作和保存麻煩(密封常溫保存),所以是茶葉中的上品,價格昂貴,古時為貴族和皇宮享用珍品,甚至有八百里加急為皇宮送新茶的事例。

烏龍類茶屬二者,半發酵,因葉片也較嫩,不能過份發酵,與綠茶相近,也不宜放置過久(跨年即為降等陳茶),且需密封常溫保存,次之。

普洱茶等黑茶屬後者,該類茶出現之初,是由茶農製作完上述茶葉之後,將剩下的較老較殘葉片,成堆撒水,積肥似的經重發酵製成黑茶而來,後漸成一系。因其葉片粗老(嫩葉片經不住重發酵),產量高,製作包裝簡単,成本低。加上其成餅成塊,耐存,無所謂變質,非常適合茶馬古道式的長時間各氣候運輸,所以常賣與普通百姓或邊疆地區(尤其肉食民族)日常飲用,因而又叫邊銷茶或平民茶。

所謂發酵,其實就是微生物分解有機物。黑茶尤其是上十年的陳茶,經過長時間的分解,其實茶葉裡的茶特徵成份比如:茶多酚,茶鹼,單寧,多糖,果酸,果膠,氨基酸,維生素均已氧化分解掉,(這也是普洱茶再濃,也不會引發頭暈的原因)只留下化學反應較為穩定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如果分解充分的話,可能還只剩下纖維素和木質素的碳化和半碳化物。這與幾百年深埋地下的棺材板成份無異(幾百年上千年棺材料破碎泡之,與普洱陳茶湯接近)。而且長時間積肥式的自然發酵中,有益與有害菌並存。而茶葉界只對有益菌的作用大吹大擂,有害菌則盡力掩蓋。其實,有害菌(比如黴菌)對人的壞作用往往大於有益菌的好處(有資料甚至指出它能產生至癌物)。何況,普洱茶包裝簡單,又未密封,茶葉尤其是碳化或半碳化的茶葉,極易吸收空氣中的異味。在雲南農村山區還好,它吸收的是農家人間煙火和大自然的泥土草木靈氣。運到大城市後,以其簡便之包裝,置於汙氣之木櫃,倉庫,市場,受各種甲醛,汙煙,尾氣之侵蝕(綠茶,烏龍茶一般都密封包裝,常溫存放)。所以,茶葉中,普洱茶是最髒的,因而泡湯之前有洗茶一序,不可省也。總之,陳年普洱與綠茶比,就相當於鹹魚與海鮮。鹹魚有鹹魚特色,但是必竟不新鮮,多吃有害。綠茶新鮮,是不發酵或微發酵茶,它的各種原茶成份尤其是維生素,氨基酸,葉綠素,茶鹼,茶多酚以及單寧均保存較多,是真正的茶葉。只是喝過濃過多,茶鹼茶多酚對胃刺激大,要注意份量。這就是為什麼綠茶不宜用功夫茶式的方法飲用,而應用大杯泡之而飲,宜淡。但它至少新鮮,有害菌,以及因之而產生的至癌物少,乾淨,陳年普洱則相反。所以普洱最好喝新出的生普,這樣既有部分鮮茶的成份殘留,有害菌又發展的不夠深,至癌物產生的概率低,有益於健康。

當然,陳年普洱由於分解到位,單寧,茶鹼,茶多酚幾乎不存在,對胃,神經刺激小,喝再多也不會頭暈,胃不適。但少了這些生津止渴之物(尤其是單寧一一茶葉,紅酒中苦澀味者,天然飲料口感之王),喝它與喝白開水有何異哉?

另外,自然界天然攝取物中,大部以新鮮,幼嫩為上。這是由於動植物在其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吸收有害物,雖然它們有強大的自然排毒排廢功能,也不可能100%排出,而仍有少量頑固殘留,長久積存,日積月累,集少成多,所以越老有害物含量越高,越毒。新鮮與陳久則因外界汙物侵蝕的強弱,長短不同就更是如此。因此,新鮮幼嫩的綠茶在原理上自然優於老粗陳舊的黑茶。尤其是明前茶,因清明前天氣還較冷,茶葉也剛冒尖,害蟲較少,使用農藥的可能性極低,因而最乾淨。

同樣原因,茶界吹上天了的幾十上百年老茶樹不見得比青壯茶樹出品的茶葉好,這是最大誤區!不要總拿老樹,老葉,老資歷說事!這是食品,不是文物,不是公務員,得論資排輩。

總的講來,茶還是新鮮,幼嫩的為上,老粗,陳舊的為下。當然,就其具體単一特點而論,它們各有其特點和優勢,這也是茶商拿之大吹大擂之所在。

喝茶是國人幾千年之習慣,但不可過量,過濃。茶葉的貯藏,也不宜過簡,過久。此乃鐵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