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省

簡稱湘。在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安史之亂後置湖南觀察使,轄洞庭湖以南湘資二水流域七州之地,故有糊南之稱。宋置湖南路。清置湖南省。又因湘江縱貫全省,簡稱"湘"。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長沙市▲

  位於東經112.9°,北緯28.2°,在湖南省湘江下游。秦置長沙郡。漢置長沙國。隋置長沙縣。據《元和郡縣誌》:《東方朔記》,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川至東萊,地可萬里,故曰長沙。另據《通典》: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其地在周曰星沙,以天文名也。越世家,犨龐長沙。1933年設長沙市。

  望城縣▲

  位於東經112.8°,北緯28.3°,在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1951年析長沙縣部分地區置望城縣,因縣治設於嶽麓山北的望城坡,故名望城縣。

  寧鄉縣▲

  位於東經112.5°,北緯28.2°,在湖南省東部。漢屬長沙國地,據《古今圖書集成》:"唐始析益陽地置寧鄉"。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置寧鄉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國家太平,政局穩定。取鄉土安寧之意,改新康縣為寧鄉縣。據《漢書》:"孔永封寧鄉國為食邑",以故國為名。

  瀏陽市▲

  位於東經113.6°,北緯28。 1°,在湖南省東部,東鄰江西省。三國吳置瀏陽縣。據《水經注》:"瀏水……流經其縣南,縣憑溪以名縣也。"1993年設市。

  常德市▲

  位於東經111.7°,北緯29.0°,在湖南省北部,沅江下游。宋置常德府,因其南之德山,又名,善德山,轉音為常德。1913年置常德縣。1950年析置市。

  澧縣▲

  位於東經111.7°,北緯29.6°,在湖南省北部。1913年置澧縣,因縣西南有澧水,故名。

  津市市▲

  位於東經111.8°,北緯29.6°,在湖南省北部。1950年設津市市,因地處澧水北岸,"為水陸要津"而得名。

  臨澧縣▲

  位於東經111.6°,北緯29.4°,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晉置臨澧縣,以縣臨澧水為名。清置安福縣,因與江西重名,1914年復置臨澧縣。

  桃潭縣▲

  位於東經111.4°,北緯28.9°,在湖南省西北部。北宋置桃源縣,因東晉陶淵明的名篇《桃花源記》所述及的武陵縣中析出,所以《大明一統志》指出:"以其地有桃花源,故名。"一說縣西南有桃沅山,即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記地,故名。

  漢壽縣▲

  位於東經111.9°,北緯28。 9°,在湖南省北部。西漢置索縣,東漢置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童。三國吳改置吳壽,後廢。1912年復置漢壽縣。

  安鄉縣▲

  位於東經112.1°,北緯29.4°,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據《今縣釋名》:"隋廢郡置今置,按吳於縣地置南安縣,安鄉蓋因南安為名。"一說據《三國志》:"封曹義為安鄉侯",以故國為名。

  石門縣▲

  位於東經111.3°,北緯29.6°,在湖南省北部。據《今縣釋名》:"《輿地廣記》:吳時武陵充縣松粱山,有石洞開,廣數十丈,名曰天門,孫休以為佳祥,置天門郡於此,隋廢郡,置石門縣;今縣西有石門山。"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郴州市▲

  位於東經113.0°,北緯25.7°,在湖南省南部。秦置郴縣,因郴水為名。隋為郴州。1913年改為郴縣。1958年析置郴州市。

  資興市▲

  位於東經113.3°,北緯25.9°,在湖南省東南部。東漢置漢寧縣,晉改晉寧縣,唐改資興縣,因縣有資興水,故名。宋改興寧縣,1914年復舊名。1984年改市。

  宜章縣▲

  位於東經112.9°,北緯25.4°,在湖南省東南部,西南與廣東省為鄰。隋置義章縣,縣有大章、小章二水。宋初諱義字,改為宜章縣。

  汝墟縣▲

  位於東經113.6°,北緯25.5°,在湖南省東南部,與廣東省相鄰。西漢為郴縣,東晉改汝城縣。或因汝川而得名。

  安仁縣▲

  位於東經113.2°,北緯26,7°,在湖南省東南部。唐為安仁鎮,宋初為安仁場,宋乾德三年(965年)因場置安仁縣。取"仁化安撫"之意。

  嘉禾縣▲

  位於東經112.3°,北緯25.5°,在湖南省南部。據《今縣釋名》:"明崇楨十二年(1638年)析桂陽之倉禾堡置縣,因名。"一說以桂陽州之倉禾堡置,析臨武縣地益之,故名嘉禾。

  臨武縣▲

  位於東經112.5°,北緯25.2°,在湖南省東南部,與廣東省為鄰。戰國為楚臨武邑,漢置臨武縣。據《水經注》:"武溪水出縣西北桐柏山,東南流,右合溱水,亂流東南,經縣西,縣側臨溪東,因曰臨武。"

  桂東縣▲

  位於東經113.9°,北緯26.0°,在湖南省東南部。宋置桂東縣,西北有小桂山,桂水所出,縣在桂陽之東,故名。

  永興縣▲

  位於東經113.1°,北緯26.1°,在湖南省東南部。唐置安陵縣,後改高亭縣,宋熙宗六年(1073年)置永興縣,取永遠興旺之意。

  桂陽縣▲

  位於東經112.7°,北緯25.7°,在湖南省東南部。漢置桂陽縣。縣在桂水之陽,故名。據歐陽忞說;"桂江即灕水,其源多桂,不生雜木。"又據《輿地紀勝》:"以其在桂洞之南,故曰桂陽。"

衡陽市、縣▲

  於東經112.6°,北緯26.8°,在湖南省南部。隋置衡陽縣,因衡山在縣西北,故名。1943年析置衡陽市。

  耒陽市▲

  位於東經112.8°,北緯26.4°,在湖南省東南部。秦置耒陽縣,因在耒水之陽,故名。隋改耒陰,唐復未陽。1986年設市。

  常寧市▲

  位於東經112.3°,北緯26.4°,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據《今縣釋名》:"吳分耒陽置新平縣,劉宋因蠻寇止息,遂號新寧,天寶元年,改名常寧。"取永久安寧之意。1996年設市。

  衡東縣▲

  位於東經112.9°,北緯27.1°,在湖南省東部,洣水下游。1966年析衡山縣置衡東縣,以在衡山之東,故名。

  衡山縣▲

  位於東經112.8°,北緯27.2°,在湖南省東部,湘江中游。西晉置衡山縣。據《今縣釋名》:"西北衡山,是為南嶽,山如車蓋及衡軛之形,故名。"縣因衡山得名。

  衡南縣▲

  位於東經112.6°,北緯26.8°,在湖南省東南部,湘江中游,1952年析衡陽縣置衡南縣,因在衡山之南,故名。

  祁東縣▲

  位於東經112.1°,北緯26.8°,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本祁陽縣地,1952年析祁陽縣置祁東縣,因在祁陽縣之東,故名。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懷化市▲

  位於東經109.9°,北緯27.5°,在湖南省西部,沅水中游。據《湖南省志》:1942年設懷化縣,縣治原設懷化驛,因以為名。1979年析置懷化市,因縣為名。

  洪江市▲

  位於東經109.9°,北緯27.1°,在湖南省西部。1950年設市,由洪江鎮得名。1963年撤,1979年復設市。

  麻陽苗族自治縣▲

  位於東經109。 8°,北緯27.8°,在湖南省西部,麻陽河流域。據《今縣釋名》:"陳置麻陽戌,唐因置縣,縣治在麻溪口,一統志,麻伊溪原出芷江縣界,北入辰水,縣以此名。"1988年改今名。

  會同縣▲

  位於東經109.7°,北緯26.8°,在湖南省西部,與貴州為鄰。宋置會同縣,因沅水、巫水、若水、渠水四水會合之地,故名。

  沅陵縣▲

  位於東經110.3°,北緯28。4°,在湖南省西部。漢置沅陵縣,境內有沅江,為漢頃侯吳陽邑。故名。

  辰溪縣▲

  位於東經110.1°,北緯28.0°,在湖南省西部,辰水之畔。漢置辰陽縣,因在辰水之陽,故名。隋改辰溪縣,以辰溪流經,故名。

  黔陽縣▲

  位於東經110.1°,北緯27.3°,在湖南省西部。宋置黔陽縣,因在黔江之陽,故名。

  漵浦縣▲

  位於東經110.5°,北緯27.9°,在湖南省西部,沅水中游。唐置漵浦縣,因敘水所經,一名漵水,故名。浦,水邊之意。

  新晃侗族自治縣▲

  位於東經109.1°,北緯27.3°,在湖南省西部。清置晃州直隸廳,因西晃山為名,1913年改為晃縣。後改新晃縣,1966年改今名。

  芷江侗族族自治縣▲

  位於東經109.6°,北緯27.4°,在湖南省西部,與貴州省為鄰。清置芷江縣,芷江所經,"兩岸多生杜蘅白芷,故名。"一說因芷水為名。

  通道侗族自治縣▲

  位於東經109.7°,北緯26.1°,在湖南省西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宋置通道縣,因此縣為西至貴州,南到廣西之大道,故名。1954年改今名。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位於東經109.6°,北緯26.5°,在湖南省西南端。據《今縣釋名》:"本溪洞諸蠻之地",宋置靖州,取安撫之意。1913年改為靖縣,1987年改今名。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婁底市▲

  位於東經111.9°,北緯27.7°,在湖南省中部。原湘鄉縣,南宋時稱神童灣。"婁"、"氏"為天上兩個星座,為二十八宿之一。婁宿屬白虎(西方)七宿第二宿;氐宿亦稱天根,屬青龍(東方)七宿第三宿。婁底地區適居其下,人們稱"左青龍,右白虎",吉星高照,兆卜祥瑞,因以為名。"婁底"由"婁氏"演變而來。1961年設市,1962年撤,1980年復置市。

  冷水江市▲

  位於東經111.4°,北緯27.7°,在湖南省中部,資水中游。原為新化縣工礦區,1969年以區設縣得名。冷江區的駐地有一條白錫礦山至資水的連溪,兩岸多井,井水冰涼,匯入溪內,流入資水,冷水江由此得名。

  漣源市▲

  位於東經111.6°,北緯27.7°,在湖南省中部,漣水源頭。1952年設漣源縣,因地處漣水源頭,故名。1987年改為市。

  新化縣▲

  位於東經111.3°,北緯27.7°,在湖南省中部,資水中游。據《寶慶府志》:"築二邑,命曰安化、新化,以安化隸潭州,以新化隸邵州。"取"新歸王化"之義,故名新化。據《今縣釋名》:"自晉以後,皆為蠻地,宋平猺大洞,以其地置縣。歐陽忞曰:收復梅山,以其地置新化縣。"賦新開化之意。

  雙峰縣▲

  位於東經112.2°,北緯27.4°,在湖南省中部偏東。原湘鄉縣地,1952年設雙峰縣,因縣城東南有雙峰山屏立其側,即以為名。

邵陽市、縣▲

  位於東經111.4°,北緯27.2°,在湖南省中部,資、邵二水匯合處。後漢析昭陵置昭陽縣,因晉武帝之父司馬昭,諱昭字,改昭陽為邵陽縣。昔時城居邵水北,故名邵陽,唐時始移治水南。

  邵東縣▲

  位於東經111.7°,北緯27.2°,在湖南省中部,邵水之畔。原屬邵陽縣,1952年析置邵東縣,因在邵陽縣之東,故名。

  洞口縣k▲

  位於東經110.5°,北緯27.0°,在湖南省西部,資水上游。1952年設洞口縣,因縣治在洞口鎮,故名。

  武崗市▲

  位於東經110.6°,北緯26.7°,在湖南省西南部,資水上游。晉置武岡縣。因縣北有武岡山,故名。據《水經注》:"左右二岡對峙,重阻齊秀,間可二里,後漢伐五溪蠻,蠻保此岡,故曰武崗。"1994年設市。

  新邵縣▲

  於東經111.4°,北緯27.3°,在湖南省中部,資水中游。1952年析新化、邵陽二縣地置新邵縣,以二縣首字得名。

  綏寧縣▲

  位於東經110.8°,北緯26,4°,在湖南省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據《今縣釋名》:"宋收復蠻地置縣。"取安撫太平之意。

  新寧縣▲

  位於東經110.8°,北緯26.4°,在湖南省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據《今縣釋名》:"宋置,縣境鄰接蠻猺,有新寨水,自縣西來。"似因新寨水得名,又寓安寧之意。據《新寧縣誌·原敘》雲:"寧邑者,古徽州薛竹地也。而南宋改曰新寧,意以綏定之後,不可不有新之寧也。"

  隆回縣▲

  位於東經111.0°,北緯27.1°,在湖南省中部偏西,資水上游。明洪武時置隆回巡檢司,清因之,1947年固置隆回縣。縣因隆回鄉命名。

  城步苗族自治縣▲

  位於東經11.3°,北緯26.3°,在湖南省西南部。本宋城步營,明初設城步巡檢司,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設城步縣。1955年改今名。縣因城步砦而得名。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湘潭市、縣▲

  位於東經118.9°,北緯27.8°,在湖南省湘江與漣水匯合處。漢置湘南縣,南北朝粱置湘潭縣。湘江在縣西,昭山在縣東北,昭王南征,至此不復,下為昭潭,深不可測。《水經注》謂之湘州潭。縣因潭名。一說縣有玉山,潭水所出,縣界於湘水、潭水之間,故名湘潭。1950年設湘潭市。

  韶山市▲

  位於東經112.5°,北緯27.9°,在湖南省湘潭市西。是毛澤東的故鄉。1968年設立韶山區,1990年改設韶山市。據《嘉慶重修一統志》載:"山甚遠,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因名。"

  湘鄉市▲

  位於東經112.5°,北緯27.7°,在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支流漣水之畔。據《元和郡縣誌》:湘鄉縣本漢湘南縣之湘鄉,東漢立為縣,因鄉得名。1986年設市。

益陽市▲

  位於東經112.3°,北緯28.6°,在湖南省北部。秦置益陽縣。應劭曰:在益水之陽。據《水經注》:"以益水為資水之殊目,今名益陽江。"1950年析置益陽市。1994年益陽縣併入益陽市。

  沅江市▲

  位於東經112.3°,北緯28.8°,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隋置沅江縣,因沅水在縣西南,故名。1988年設市。

  桃江縣▲

  位於東經112.1°,北緯28.5°,在湖南省北部,資水下游。1952年置桃江縣,因縣治在桃花江口,故名。

  南縣▲

  位於東經112.4°,北緯29.3°,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光緒年間設南洲廳,1912年改南州為南縣,當時又稱南州縣。秦時郡在南部邊境,故曰南郡,後世因之不改,故名南縣。一說南縣以南洲為名。

  安化縣▲

  位於東經111.2°,北緯28.4°,在湖南省中部偏北,資水中游。據《今縣釋名》:"本為梅山蠻地,宋收復其地,置安化、新化二縣。"安化,取安撫教化之意。

  吉首市▲

  位於東經109.7°,北緯28.3°,在湖南省西部。1952年設吉首縣,1982年設吉首市。明代在此設千戶所,俗稱"所裡",當時以一百一十戶為一"裡",鎮溪設裡,因所設於此,故名所裡。而苗族稱地名時,往往對一些位置比較險要的地方帶上"吉"聲為詞頭,於是叫所裡為"吉首(所)"。吉首系苗語,意為"地大繁榮而地位重要"。

  古丈縣▲

  位於東經109.9°,北緯28.6°,在湖南省西部。據《今縣釋名》:"本苗疆地,名古丈坪,在永順縣南一百二十里,四面高峰層疊,中開一坪,溪流環繞,清置古丈坪撫民同知。"1913年置古丈縣。據《古丈坪廳志》:"古,則居今追昔之辭。仗,則兩軍對敵之號。坪,即王道平平,履道坦坦之謂也。"一說苗民推牛伐鼓(此地尚有這一習俗),各飲牛血,稱為"吃牯髒",後來"牯髒"演變為古丈。傳說苗俗每逢開年時,當地人在坪場裡擊鼓馳驅,以鼓祛瘴癘,因而坪場時稱之"鼓瘴坪"。一說古丈就是"估丈",即丈量土地時,以眼估望為準。

  龍山縣▲

  位於東經109.4°,北緯29.4°,在湖南省西北部。清置龍山縣,因縣有龍山,故名。又據《龍山縣誌》謂"龍山之名當取諸龍巖山無疑",龍巖山即今貴州遵義市西北之石狼山。

  永順縣▲

  位於東經109.8°,北緯29.0°,在湖南省西北部。宋置永順州,清置永順縣。取名永順,寓吉祥之意。

  鳳凰縣▲

  位於東經109.6°,北緯27.9°,在湖南省西部。清置鳳凰廳,1913年置鳳凰縣,因縣酉有鳳凰山,上有鳳凰營,故名。

  瀘溪縣▲

  位於東經110,1°,北緯28.2°,在湖南省西部。隋置滬溪縣。據《宋史·蠻夷傳》:滬溪縣城所瀕之武水,又名瀘水,古時稱瀘溪,故縣以此得名。

  保靖縣▲

  位於東經109.6°,北緯28.7°,在湖南省西部。據《今縣釋名》:"五代時蠻置保靖州,明為保靖宣慰司",清置保靖縣。因此地古為少數民族居聚區,取永保安寧之意。

  花垣縣▲

  位於東經109.4°,北緯28.5°,在湖南省西部,以四川、貴州省為鄰。清設花園堡。1953年置花垣縣。縣在酉水支流花垣河流域,故名。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永州市▲

  位於東經111.6°,北緯26.2°,在湖南省南部。隋置零陵縣,唐為永州治,據清《永州府志》:永州,"有永山、永水之所出洲"故名。後復置零陵縣。1982年設永州市,以古永州為名。1984年零陵縣併入。1995年冷水灘市併入。

  祁陽縣▲

  位於東經111.8°,北緯26.6°,在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三國吳置祁陽縣,因祁山在縣北,故名。城北有祁水。

  藍山縣▲

  位於東經112.1°,北緯25。 3°,在湖南省南部。據《今縣釋名》:"唐置,藍山在縣北,一名藍嶺,四時蒼翠,故名。"

  寧遠縣▲

  位於東經111.9°,北緯25.6°,在湖南省南部。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寧遠縣。縣因寧遠河得名。又據《郡縣釋名》:寧遠縣取"遠人綏寧之義也"。

  新田縣▲

  位於東經112.2°,北緯25.9°,在湖南省南部。據《今縣釋名》:"唐大曆縣之故墟,其地舊有新田堡,明因置縣。"

  東安縣▲

  位於東經111。 3°,北緯26.4°,在湖南省南部。本零陵縣之東安驛,五代時置東安場,宋因置東安縣。縣北有東山,取東山安寧之意。

  江永縣▲

  位於東經111.3°,北緯25。 9°,在湖南省南部,西鄰廣西壯族自治區。1955年析江華、永明二縣地置江永縣,以二縣首字得名。

  道縣▲

  位於東經111.5°,北緯25.5°,在湖南省南部。據《今縣釋名》:"有營道山在西北,唐初置營州,後改道州。"1913年改為道縣。一說縣以古道國為名。

  雙牌縣▲

  位於東經111.6°,北緯25.9°,在湖南省南部,瀟水下游。1969年由零陵、道縣、寧遠三縣林區設雙牌縣,因縣治原名雙牌。故名。

  江華瑤族自治縣▲

  位於東經111.7°,北緯24.9°,在湖南省南部,與廣西為鄰。漢為馮乘縣,唐置江華縣。據《今縣釋名》:"唐初置縣在五保之地,神龍初遷於寒亭北,陽華巖之江南,故名江華。"一說縣東有瑤山,縣內有練江,溪流縱橫,故名江華。

  

湖南地名由來


湖南地名由來

岳陽市、縣▲

  位於東經113.1°,北緯29.3°,在湖南省東北部,洞庭湖濱,據《今縣釋名》:"城內有巴邱山,一名天嶽山,又幕阜山亦渭之天嶽,地據其陽,故曰岳陽。隋置嶽州,宋改岳陽軍。"1912年置岳陽縣。1961年析置岳陽市,後廢,1975年復置市。

  汨羅市▲

  位於東經113.0°,北緯28.8°,在湖南省東北部。原為湘陰縣淚羅鎮。淚羅江在湘陰縣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經湘陰縣,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經古羅城曰羅水,至屈潭合,曰汨羅,西流入湘。據《史記索隱》:"汨水在羅,故曰汨羅。長沙有羅縣,羅於所徙。"縣在汨羅江下游,故名。汨羅江為屈原自沉地。1987年設市。

  湘陰縣▲

  於東經112.8°,北緯28。 6°,在湖南省東北部,湘水下游。南朝宋置湘陰縣,因湘江在縣治西南,故名。

  平江縣▲

  位於東經113.5°,北緯28.7°,在湖南省東北部。東漢置漢昌縣,唐改昌江縣,五代後唐莊宗年間,為避其祖父李國昌名諱,將昌江縣改為平江縣。

  臨湘市▲

  位於東經113.4°,北緯29.4°,在湖南省東北部,與湖北省相鄰。宋置臨湘縣,因湘江在縣西,故名。據《古今圖書集成》:以其分濱三湘浦,故名。

  華容縣▲

  位於東經112.5°,北緯29。 5°,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漢為孱陵縣地,三國吳置南安縣,隋改名華容縣。縣北有華陽江、西涌水,皆東南入洞庭湖,縣以江名。據《左傳》:"(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3年),楚子成章華之臺","(魯)定公四年(前506年),許遷於容城。"華容即截取章華、容塌二名而成。

  張家界市▲

  位於東經110.4°,北緯29.1°,在湖南省西北部。明初置大庸衛,因居庸水之陽,故名。清置永定縣,1914年設大庸縣,1982年設市。1994年改為張家界市,因境內有張家界自然保護區而得名。

  慈利縣▲

  位於東經111.1°,北緯29.4°,在湖南省北部。漢置零陽縣,晉析置臨澧縣,隋改零陵縣為慈利縣。據《慈利縣誌》:"山孕五礦,民以銅、鉛、鐵、錐之利相擅,地利饒給",方物頗著,素有"銀澧金慈"之譽,加以"土俗仁慈","尚義好文",隋朝乃改名慈利。

  桑植縣▲

  位於東經110.1°,北緯29.3°,在湖南省西北部。元置桑植安撫司,清因置桑植縣。因境內桑樹堙地名而得名。

株洲市、縣▲

  位於東經113.1°,北緯27.8°,在湖南省湘水中游。宋置櫧洲。相傳當時此地盛產櫧樹,故名。後人嫌"櫧"字難寫難認,遂以諧音"株"字取而代之。1951年設市。1965因市設縣。

  醴陵市▲

  位於東經113.5°,北緯27.6°,在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為鄰。據《古今圖書集成》:東漢析湖南地置醴陵。據《湖南地理志》:以縣北醴泉得名。據《史記》:"漢高後四年,封越以醴陵國為食邑。"以故國名縣。1985年設市。

  炎陵縣▲

  位於東經113.7°,北緯26.5°,在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相鄰。宋析茶陵縣置酃縣,取漢代酃縣為名(漢之酃縣在今衡陽,因酃湖為名)。據《水經注》:因縣東有酃湖,水可釀酒而得名。1991年改為炎陵縣,似因境內有炎帝陵而得名。

  茶陵縣▲

  位於東經113.5°,北緯26.7°,在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為鄰。西漢置茶陵縣,縣以山名。因縣在茶山之陰。一說縣東北有景陽山,即茶山,以多生茶茗,故名。一說洣水自酃入,亦曰茶陵江,西北流過縣東,入攸,相傳炎帝葬於茶山之野,即此。縣以江名。

  攸縣▲

  位於東經113.3°,北緯27.0°,在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為鄰。漢置攸縣,攸水在東。據《水經注》:"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