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2 回延安

一、教学目标

1. 感知诗歌内容,结合补充资料,通过朗读设计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 结合朗读,把握本诗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 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二、教学重点

1. 概括本诗章节内容,把握每章节作者情感,把握本诗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2. 结合补充资料,通过朗读设计结合诗歌重点词字句,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1. 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2. 把握本诗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于延安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资料补充法、小组讨论法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播放两首陕北信天游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走西口》

教师语言:请同学说一说这两首歌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

课件出示信天游相关介绍:

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地区汉族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延安》一课,就是仿照“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设计意图】由歌曲导入,这两首歌非常具有陕北的特点,有别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学生自然可以发现信天游的一些特点,这种形式上的初步感受,有利于学生把握整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课件预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梳理诗歌脉络

教师语言: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抒发情感的?请你为本诗的每一章拟一个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梳理诗歌行文脉络,概括段意。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忆延安,母亲养育恩

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通过为章节拟小标题的活动,充分分析诗歌的每一章节,进而概括每章作者所写主要内容。这为学生接下来充分把握作者情感做了铺垫,同时理清作者抒情的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了整首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了解作者经历

教师语言:把握了全诗的抒情线索,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延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延安的渊源。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 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15 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 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 岁入党。1945 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1956 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设计意图】诗人在延安生活过,并成长为著名诗人,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对延安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同于个人对故乡的情感,而是很多革命家、革命战士和革命诗人的共同感情,因此这是一种“大我”的革命情感。

本诗非常具有时代特色和作者个人的情感色彩,因而要想学生能够深入充分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就非常有必要对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介绍。这了解了背景和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共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完成任务

任务一:自由读。

教师语言:请大家放声朗读本诗,边读边全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批注诗句的情感和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词语的精彩处或修辞的特别处。

学生活动:朗读、圈画、初步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朗读和圈画,学生对本诗进行自主分析,初步把握诗歌情感,并关注本诗在形式上的特点。

任务二:小组朗读设计。

第一:互相交流,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

第二:交流之后挑出本组最喜欢的两小节或三小节诗句,并由小组长组织设计关于这几节诗句的朗诵表演,用声音表现出你们小组对其情感上的理解;

第三:小组发言人在小组朗诵后向全体同学介绍本小组对于民歌的独特发现。

分析设计示例:

1.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母亲延安换新衣。”

朗读设计:在“千万”处拉长声音,“不够”这个词语重读。在念到“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时,集体把右手挥向天空。

具体分析:“千万条”“千万只”“不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头顶着蓝天大明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延安的蓝天比作大明镜,表达了“我”的惊喜与热爱。排比句,整齐而有气势。

2.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具体分析:“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运用了夸张和比兴的手法。表现对延安说不尽的思念及对革命的赞美。

朗读设计:“三千六百天”放慢速度拉长声音。三千六百天让人觉得时间更长,也避免和前

一句中的十年重复。更能突出作者赞美的无穷无尽。

具体分析:“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这一处是独特的陕北民俗事物。

3.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一头扑在亲人怀。”

具体分析:“迎”和“扑”。过河去“迎”,说明延安亲人迫不及待地去欢迎他们的到来。“扑”字说明激动到极点,因为太久没见了,写出作者的激动之情。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的“唱”“笑”“招”。把杜甫川、柳林铺拟成了兴奋的人。“红旗”也在向我招手,作者回来了。多年没有回来的亲人回到

家乡,用家乡的高兴反映自己的高兴,表现了作者激动和兴奋的心情。

朗读设计:“唱”“笑”“迎”“招”“登时”“扑”等词重读。

4. “树梢树枝树根根……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具体分析:“树梢树枝树根根”引出“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引出“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引出“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运用比兴手法,先言它物,再引出所说之事。比兴之间充满着情感的联系,也让信天游更具备了情感的温度,意象的宽度。同时也运用比喻手法,寄托着延安对作者的养育之情,象征着他们之间的血肉联系。

设计意图】小组朗读设计,让学生在设计朗读的同时揣摩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流露,何处轻读、何处重读、何处拖长,这些设计都需要学生充分把握作者情感。在交流设计意图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引导、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更加全面深入。

任务三:总结各章节作者所抒情感:

第一章: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章: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章: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第四章:描述延安城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章: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具体把握各章节作者情感,作为朗读设计的收束,明确各章情感。

课件预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上节课,我们小组设计了某些段落的朗读,下面我们全班一起齐读全文,整体上感受作者与延安的深厚感情。

学生活动:朗读、体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归纳诗歌特点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说一说本首诗在语言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明确: 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

一、抒情性强。信天游本来就是抒情性极强的民歌,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是喷发而出的,无须设置含蓄的、曲折的、暗示的感情表达技巧。

二、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三、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几回回”“羊羔羔”等,都是“信天游”式的言语,颇有些“土”气,诗作以此接地气,为百姓喜闻乐见。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朗读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诗的形式和语言特点,进一步体会“信天游”的特点,从而明确作者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对于表达情感有哪些好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红色意象

资料补充:

  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独特风景线。诗人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许多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吸引来了。据任弼时 1943 年 12 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 4 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占了 71 %,初中约为 30 %。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大都家境殷实,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甚至是“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在当时可以预期美好的“个人前程”。还有一部分人更为特殊,是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青年。

明确: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

“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等描写,都带有红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学生可以看到延安是革命圣地,更是广大青年的第二故乡,因而对于作者来说,这种情感不同于个人对故乡的情感,而是很多革命家、革命战士和革命诗人的共同感情,因此这是一种“大我”的革命情感。因而他的诗歌中的陕北延安,也出现很多红色意象,这是那个特定时期的新民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课后活动

补充阅读,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传递的情感。

《延安颂》莫耶

夕阳辉 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 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 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 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 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 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延安,我把你追寻》祁念曾

象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象茁壮成长的小树,

再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文章:《从陕北信天游看陕北人的情感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阅读,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那一代人对于延安的特殊情感,也可以进一步体会“信天游”这一艺术形式。

课件预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及课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