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2 回延安

一、教學目標

1. 感知詩歌內容,結合補充資料,通過朗讀設計體會詩人對“母親延安”的感情。

2. 結合朗讀,把握本詩形式特點和語言風格。

3. 理解詩中的地域文化特點和民俗內涵。

二、教學重點

1. 概括本詩章節內容,把握每章節作者情感,把握本詩形式特點和語言風格。

2. 結合補充資料,通過朗讀設計結合詩歌重點詞字句,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1. 結合作者生平及時代背景,理解詩中的地域文化特點和民俗內涵。

2. 把握本詩形式特點和語言風格,體會作者對於延安的深厚感情。

四、教學課時:2 課時

五、教學方法:資料補充法、小組討論法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播放兩首陝北信天游歌曲《山丹丹花開紅豔豔》《走西口》

教師語言:請同學說一說這兩首歌有什麼共同特點?

學生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看法。

課件出示信天游相關介紹:

形式自由靈活,每兩句為一小節,押韻;有的一節表達一個意思,有的幾節組成一個部分,表達比較複雜的意思;調子自由,單純易唱;每段常轉韻,多用比興疊字和襯字。

信天游,是陝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陝北地區漢族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信天游的傳唱之境,是一片廣漠無垠的黃色高原,這高原,千溝萬壑,連綿起伏,蒼茫、恢宏而又深藏著悽然、悲壯;清峻、剛毅而又飽含著沉鬱、頓挫。

教師語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回延安》一課,就是仿照“信天游”的形式寫成的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設計意圖】由歌曲導入,這兩首歌非常具有陝北的特點,有別於現在的流行音樂,學生自然可以發現信天游的一些特點,這種形式上的初步感受,有利於學生把握整首詩歌的語言特點。

課件預覽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梳理詩歌脈絡

教師語言: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作者是按照怎樣的線索抒發情感的?請你為本詩的每一章擬一個小標題,概括主要內容。

學生活動:梳理詩歌行文脈絡,概括段意。

回延安,激動滿情懷

憶延安,母親養育恩

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贊延安,聖地大貢獻

【設計意圖】本環節,學生通過為章節擬小標題的活動,充分分析詩歌的每一章節,進而概括每章作者所寫主要內容。這為學生接下來充分把握作者情感做了鋪墊,同時理清作者抒情的線索,從整體上把握了整首詩。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瞭解作者經歷

教師語言:把握了全詩的抒情線索,同學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延安懷有深厚的感情,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和延安的淵源。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

現代著名革命詩人、劇作家。1924 年生,山東嶧縣(今山東棗莊臺兒莊人)人。15 歲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6 歲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7 歲入黨。1945 年,他和丁毅執筆集體創作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

1956 年,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搖籃,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如今再一次見到它,感觸萬千,心潮澎湃,於是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膾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詩。

【設計意圖】詩人在延安生活過,併成長為著名詩人,延安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對延安懷有極其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同於個人對故鄉的情感,而是很多革命家、革命戰士和革命詩人的共同感情,因此這是一種“大我”的革命情感。

本詩非常具有時代特色和作者個人的情感色彩,因而要想學生能夠深入充分的體會作者的情感,就非常有必要對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進行介紹。這瞭解了背景和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在情感上與作者達成共鳴。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完成任務

任務一:自由讀。

教師語言:請大家放聲朗讀本詩,邊讀邊全畫出你最喜歡的詩句,批註詩句的情感和表達形式上的獨特之處——詞語的精彩處或修辭的特別處。

學生活動:朗讀、圈畫、初步分析。

【設計意圖】通過初步朗讀和圈畫,學生對本詩進行自主分析,初步把握詩歌情感,並關注本詩在形式上的特點。

任務二:小組朗讀設計。

第一:互相交流,說說你喜歡的詩句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獨特之處;

第二:交流之後挑出本組最喜歡的兩小節或三小節詩句,並由小組長組織設計關於這幾節詩句的朗誦表演,用聲音表現出你們小組對其情感上的理解;

第三:小組發言人在小組朗誦後向全體同學介紹本小組對於民歌的獨特發現。

分析設計示例:

1. “千萬條腿來千萬隻眼……母親延安換新衣。”

朗讀設計:在“千萬”處拉長聲音,“不夠”這個詞語重讀。在唸到“頭頂著藍天大明鏡”時,集體把右手揮向天空。

具體分析:“千萬條”“千萬只”“不夠”運用了誇張的手法,“頭頂著藍天大明鏡”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延安的藍天比作大明鏡,表達了“我”的驚喜與熱愛。排比句,整齊而有氣勢。

2.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

具體分析:“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運用了誇張和比興的手法。表現對延安說不盡的思念及對革命的讚美。

朗讀設計:“三千六百天”放慢速度拉長聲音。三千六百天讓人覺得時間更長,也避免和前

一句中的十年重複。更能突出作者讚美的無窮無盡。

具體分析:“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這一處是獨特的陝北民俗事物。

3.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一頭撲在親人懷。”

具體分析:“迎”和“撲”。過河去“迎”,說明延安親人迫不及待地去歡迎他們的到來。“撲”字說明激動到極點,因為太久沒見了,寫出作者的激動之情。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中的“唱”“笑”“招”。把杜甫川、柳林鋪擬成了興奮的人。“紅旗”也在向我招手,作者回來了。多年沒有回來的親人回到

家鄉,用家鄉的高興反映自己的高興,表現了作者激動和興奮的心情。

朗讀設計:“唱”“笑”“迎”“招”“登時”“撲”等詞重讀。

4. “樹梢樹枝樹根根……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具體分析:“樹梢樹枝樹根根”引出“親山親水有親人”,“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引出“小米飯養活我長大”,“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引出“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運用比興手法,先言它物,再引出所說之事。比興之間充滿著情感的聯繫,也讓信天游更具備了情感的溫度,意象的寬度。同時也運用比喻手法,寄託著延安對作者的養育之情,象徵著他們之間的血肉聯繫。

設計意圖】小組朗讀設計,讓學生在設計朗讀的同時揣摩字裡行間作者的情感流露,何處輕讀、何處重讀、何處拖長,這些設計都需要學生充分把握作者情感。在交流設計意圖的同時,教師可以適時進行引導、追問,幫助學生理解更加全面深入。

任務三:總結各章節作者所抒情感:

第一章:表達重返延安時的激動之情,以及見到延安親人時的喜悅之情。

第二章:追憶當年在延安的生活,表達對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章:描寫親人歡聚時的熱烈場面,表達親人之間的喜悅之情。

第四章:描述延安城新面貌,表達對延安建設成就的讚美之情。

第五章:回顧延安的光榮歷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達詩人的惜別之情。

【設計意圖】具體把握各章節作者情感,作為朗讀設計的收束,明確各章情感。

課件預覽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第二課時

新課導入

教師語言:上節課,我們小組設計了某些段落的朗讀,下面我們全班一起齊讀全文,整體上感受作者與延安的深厚感情。

學生活動:朗讀、體會。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歸納詩歌特點

教師語言:請同學們說一說本首詩在語言和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

明確: 這首詩創造性地運用了“信天游”的形式:

一、抒情性強。信天游本來就是抒情性極強的民歌,詩人在詩中的情感是噴發而出的,無須設置含蓄的、曲折的、暗示的感情表達技巧。

二、描寫陝北農村生活場景,富有地域特色。“白羊肚手巾紅腰帶”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氣息。

三、語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點,讓詩作彷彿有口頭傳唱的意味。“幾回回”“羊羔羔”等,都是“信天游”式的言語,頗有些“土”氣,詩作以此接地氣,為百姓喜聞樂見。

【設計意圖】在上節課朗讀設計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歸納本詩的形式和語言特點,進一步體會“信天游”的特點,從而明確作者採用“信天游”的形式,對於表達情感有哪些好處。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紅色意象

資料補充:

  抗戰時期,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獨特風景線。詩人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揹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的快活的日子。”

  延安,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把許多追求進步、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吸引來了。據任弼時 1943 年 12 月在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上的發言,抗戰後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 4 萬餘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佔了 71 %,初中約為 30 %。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大都家境殷實,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甚至是“大家閨秀”和“豪門公子”,在當時可以預期美好的“個人前程”。還有一部分人更為特殊,是不遠萬里歸國抗日的愛國華僑青年。

明確:打上革命記號的新民俗。

“紅旗飄飄把手招”“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等描寫,都帶有紅色意象,是那個年代的詩歌中經常見到的。

【設計意圖】通過補充資料,學生可以看到延安是革命聖地,更是廣大青年的第二故鄉,因而對於作者來說,這種情感不同於個人對故鄉的情感,而是很多革命家、革命戰士和革命詩人的共同感情,因此這是一種“大我”的革命情感。因而他的詩歌中的陝北延安,也出現很多紅色意象,這是那個特定時期的新民俗。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課後活動

補充閱讀,反覆誦讀,體會詩中傳遞的情感。

《延安頌》莫耶

夕陽輝 耀著山頭的塔影

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

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

啊 延安

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

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

啊 延安

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

熱血在你胸中奔騰

千萬顆青年的心

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

結成了堅固的陣線

看 群眾已抬起了頭

看 群眾已揚起了手

無數的人和無數的心

發出了對敵人的怒吼

士兵瞄準了槍口

準備和敵人搏鬥

啊 延安

你這莊嚴雄偉的城牆

築成堅固的陣線

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

在歷史上燦爛輝煌

《延安,我把你追尋》祁念曾

象翩翩歸來的燕子,

在追尋昔日的春光;

象茁壯成長的小樹,

再追尋雨露和太陽。

追尋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

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钁頭,

追尋你,楊家嶺講話的會場。

一排排高樓大廈象雨後春筍,

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琅;

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

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妙,

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

但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

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彷彿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尋,

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

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

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

文章:《從陝北信天游看陝北人的情感世界》

【設計意圖】通過補充閱讀,學生可以更好的體會那一代人對於延安的特殊情感,也可以進一步體會“信天游”這一藝術形式。

課件預覽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