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鶴慶1200萬建成大橋變“豆腐渣”?交通局:超載損壞,去年已修復

記者 | 趙孟

2020年3月21日,有網友在微博發佈消息稱,原大理州國家級貧困縣鶴慶在2009年斥資近1200萬元修建了一座寬5米,長度170米的單誇索麻拐旦大橋,但是這座橋2012年通車兩年後即2014年就成了‘危橋’,禁止車輛通行,疑為“豆腐渣”工程。

3月21日下午,鶴慶縣交通運輸局辦公室主任王仁杰回應界面新聞稱,麻拐旦大橋已於2019年8月底恢復通行,網傳圖片並不是現在拍攝,而是兩年前的圖片,不清楚為何現在又被人翻出來。

公開信息顯示,麻拐旦大橋位於鶴慶縣龍開口鎮境內,是中江片區連接金沙江兩岸的交通樞紐。橋寬5米,全長250米,於2009年5月開工建設,總投資約1200萬元。

網友發佈的一張圖片顯示,該大橋旁邊立著一塊藍色告示牌,標明瞭“大橋維修施工,全面封閉”。爆料信息稱,“該大橋一直到2019年7月仍然處於維修狀態,由於長時間交通管制已經嚴重影響到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百姓敢怒不敢言。”“質量沒有問題,難道這座橋是自殘自殺成了危橋嗎?”

對於麻拐旦大橋的建設背景,王仁杰告訴界面新聞,當地有一座水電站需要擴容,有部分移民需要搬遷,麻拐旦大橋最初屬於該縣移民事業局的項目,由縣交通運輸局代建,建好後再交由縣移民事業局管護。

該橋於2011年3月建成並通過交通質量檢測,2012年開始運營,2013年通過工程竣工質量驗收,並交給鶴慶縣移民事業局管護。2014年11月,鶴慶縣交通運輸局發現麻拐旦大橋出現損傷,並向鶴慶縣政府報告,隨後在大理日報上發佈公告,對麻拐旦大橋進行交通管制。

王仁杰表示,損傷的原因主要是橋樑超重頻繁。麻拐旦大橋屬於鐵索橋,設計承重為15噸,但當時正好趕上移民搬遷建設,許多老百姓運輸沙石材料的大貨車超重,“二三十噸,四十噸的都有”,由於長期超負荷運行,導致橋樑受損。

界面新聞注意到,2014年12月5日,大理日報曾發佈公告稱,“近日,鶴慶縣交通運輸局在對麻拐旦大橋的檢查過程中發現,麻拐旦大橋主要構件存在嚴重病害。經研究決定,由龍開口鎮人民政府、縣移民局、縣交通運輸局對麻拐旦大橋實施交通管制,禁止一切機動車輛通行,並及時組織修復,修復後恢復通行。”

王仁杰表示,實施管制措施後,禁止的是大貨車通行,但小車、摩托車和和行人都可以通過。

他介紹,2015年,雲南一家檢測公司對麻拐旦大橋檢測後出具報告,顯示大橋的拉鎖、鉚釘等部件損壞較嚴重,必須加固處理。2017年,鶴慶縣交通運輸局將麻拐旦大橋評定為“危橋”,並報給大理州交通運輸局,希望能納入“危橋改造計劃”,爭取資金支持。後來,上級單位下撥了部分維修資金,剩下的錢由縣裡籌措。

2018年11月,鶴慶縣對麻拐旦大橋的加固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麻拐旦大橋又從縣移民事業局移交到縣交通運輸局管護。2019年3月,縣交通運輸局啟動對麻拐旦大橋的加固工作,當年8月底,加固工作完成並通車。

王仁杰說,恢復通車後,縣交通運輸局在橋的兩頭樹立了載重15噸的提示牌,並做了限高和限寬設計。現在,在拐旦大橋大橋附近,又新建設了一座更結實大橋,兩岸群眾的物資主要通過這座新建的大橋運輸。

他透露,橋樑實施管制後,有老百姓曾在網絡上反映過。當時,鶴慶縣紀委派出人員進行調查,縣交通運輸局將當時的工程建設資料,全部移交給了縣紀委,紀委還組織人員對施工方負責人等進行了問話。調查結論顯示,這座橋樑在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規範進行,未發現違規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