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撒哈拉不屬於獨立國家?西撒哈拉在聯合國有席位嗎?

除了房價全都暴跌


說到西撒哈拉,就要提到它的“開國總統”賽義德。

在56個年輕的非洲國家裡,“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可謂最特殊、最尷尬的一個:建國已33年,但4/5領土在人家手裡,整個政府待在外國;雖然非盟認可它,83個國家承認過它,可堅持到底的卻只有區區47個。沒轍,誰讓它命不好呢?攤上個纏雜不清的前殖民宗主國西班牙,胡亂折騰了幾百年不說,臨走還沒做好交接,弄得摩洛哥、毛里塔尼亞、阿爾及利亞都聲稱自個兒是這塊不毛之地的主子,後兩國撤了,摩洛哥可是打算一直待下去,俗話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容倆政府,這摩洛哥跟“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一槓上,別說不相干的國家惹不起躲得起,就算鄰國也是手心手背都是肉,沒法取捨不是?

艾爾-瓦利.穆斯塔法.賽義德 (El-Ouali Mustapha Sayed)原本在摩洛哥法律界有大好前途,但他謀求西撒哈拉獨立。西撒哈拉1886年被西班牙佔領成為殖民地,1958年改製為西屬西非的撒哈拉省,面積26.6萬平方公里,地廣人稀,經濟落後,絕大多數是不毛之地的沙漠,。1973年5月10日,在阿爾及利亞的支持下,賽義德整合各反殖民組織,成立了“西撒哈拉人民陣線”(Polisario Front),自任秘書長,打響了西撒哈拉獨立戰爭。

西撒人陣暨“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的旗幟


當時西班牙處於佛朗哥統治晚期,國力衰弱,急於從非洲脫身,而西撒哈拉周圍的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也躍躍欲試要染指這裡,其中最積極的是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不同的是後者謀求扶植西撒人陣,建立一個親阿爾及利亞的獨立西撒哈拉國家,後者希望直接吞併。

1975年11月,摩洛哥發動所謂“綠色進軍”,動員35萬摩洛哥人“和平”進入西撒哈拉,同時西撒人陣的游擊戰也達到高潮,14日西班牙和毛、摩、阿三國簽署《馬德里協議》,承諾不啻於1976年2月26日撤離西撒哈拉。第二年西班牙按時撤軍,摩洛哥和毛塔隨即私相授受,瓜分了西撒哈拉(摩洛哥佔北部17萬平方公里,毛塔佔南部9萬)。

這幅西班牙人繪製的對比圖非常有意思:圖一是西班牙撤軍時的西撒形勢,紅色為摩洛哥,綠色為毛塔;圖二是毛塔放棄西撒領土要求當天的形勢,紅色為摩洛哥,綠色為西撒人陣;圖三為摩洛哥軍隊南下時的態勢,西撒人陣只剩下小塊地盤;圖四為摩洛哥主張的態勢,即西撒是摩洛哥領土


但《馬德里協議》完全把西撒人陣排斥在外,第二年的瓜分協議連阿爾及利亞也被排斥,這引發雙方不滿,2月27日賽義德宣佈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而當時唯一承認這個國家的就是同病相憐的阿爾及利亞。說來可憐,這個“共和國”居然是在阿爾及利亞一個叫廷杜夫的難民營誕生的,因為除了賽義德,其它“文武百官”竟沒一個敢待在戰火紛飛的自家國土上,把“首都”設在自己老家比爾萊赫盧(一個才100多戶的沙漠小村)並定居下來的賽義德也因此被支持者尊稱為“我們的男人”。

1976年6月9日,賽義德在戰鬥中頭部中彈而死,終年28歲,只當了不到4個月總統。1979年,毛里塔尼亞因為國力不濟退出西撒哈拉,放棄領土要求,但摩洛哥隨即繼續南下,佔領了大部分原屬毛塔的西撒領土。

1984年非洲聯盟接納“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為正式成員國,引發摩洛哥退出非盟。1987年,佔領西撒大部分領土的摩洛哥修建長達2700多公里的隔離牆,把西撒控制區隔離起來。

這是如今的態勢圖,紅色為摩洛哥控制區,綠色為西撒人陣控制區,紫色為緩衝區,三角為聯合國軍駐地,雙紫色線為摩洛哥建立的隔離牆,綠色圓圈為阿爾及利亞境內親西撒人陣的難民營,“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大多數政府部門和外交使節都在那些難民營裡


在聯合國和非盟調停下,1991年和1997年摩洛哥和西撒人陣兩次達成協議,規定第二年舉行獨立公投,但最終都因為摩洛哥的反悔而泡湯。

目前摩洛哥控制西撒約2/3領土和大多數人口,“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控制約1/3領土,但多數是邊界附近的不毛之地,不過“臨時首都”比爾萊赫盧一直在後者控制區內。雙方一直斷續進行非正式會談,但始終達不成妥協。

正因如此,“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是非盟成員國,得到47個國家外交承認(最多時83個,後來一部分因怕得罪摩洛哥而反悔),但一直不是聯合國成員國,不過說它“不屬於獨立國家”也不確切——畢竟它和“索馬里蘭共和國”這類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的“獨立國家”是不同的,加入了一些國際組織,得到那麼多國家的正式承認。

回到賽義德身上:在當年賽義德戰死的地方,同伴們樹立了一塊石碑,不過這個地點位於摩洛哥控制區。耐人尋味的是,他的死敵——摩洛哥巡邏隊經常經過這塊石碑,但一直沒損毀它,因為在同文同種的摩洛哥貝督因士兵們看來,雖是敵人,但勇敢的男人總是值得尊敬的。

賽義德的紀念碑受到摩洛哥士兵的保護和尊崇


陶短房


1976年1月27日,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宣告成立。迄今得到47個國家的承認,它不是聯合國成員,也沒有觀察員席位。1984年,非洲聯盟接納該國為非盟成員國,摩洛哥憤而退出該組織。

西撒哈拉(自稱“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位於非洲西北部,北接摩洛哥,東北一隅觸阿爾及利亞,整個東部、南部與毛里塔尼亞相交,海岸線900多公里,面積26.6萬平方公里。

截止2014年,西撒人口40萬,均為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後者是公元初年後從北方前來,為最早居民,阿拉伯人於7世紀後進入。當地人講一種名叫哈薩尼亞語的阿拉伯語方言,用阿拉伯文書寫,西班牙語在城市和上層通用,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撒哈拉”一詞出自阿拉伯語,現意為“大荒漠”。西撒哈拉殖民時代稱“西(西班牙)屬撒哈拉”,當今特指方向的“西部”。

公元11—12世紀,阿爾莫拉維德王朝征服馬格里布,於12世紀末建成從的黎波里到毛塔的帝國,13世紀帝國分裂,它是西撒殖民化前唯一統治該地的中央政權,使得柏柏爾人更深的伊斯蘭化和阿拉伯語言文化深入各地。

西班牙1884年底起殖民西撒,在與法國劃定其邊界後,只佔據包括阿尤恩的3個沿海城鎮,直到1958年才佔領全境,西撒成為它的海外省,並派駐總督,成立由部族首領組成的地方議會,創建公司捕撈、找礦、開採磷酸鹽。

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是對西撒聲索主權的兩個國家

摩洛哥1956年獨立後提出對西撒主權要求,毛塔隨即聲明對西撒也有合法權利。1973年,爭取西撒獨立的當地民族解放組織波利薩里奧陣線(西撒人陣)成立,得到阿爾及利亞的大力支持。西撒人陣與兩個摩毛之間的矛盾逐漸上升。

1975年11月,摩、毛塔兩國軍隊從北、南進入西撒,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更是動員35萬百姓向西撒綠色進軍(定居)。

1976年1月,西班牙勢力完全撤出,摩洛哥與毛塔分治西撒,前者佔據北部17萬平方公里,後者佔領南部,西撒人陣寸土未得,它於當年1月27日宣佈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並向摩、毛塔駐軍宣戰。1979年,實力不濟的毛塔與西撒人陣簽署和平協議,放棄領土要求,摩洛哥乘機染指原毛塔佔區,西撒人陣背後有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支持,與摩洛哥展開沙漠大戰,1978—1983短短五年,雙方共付出2萬數千人陣亡的代價。摩洛哥在西撒先後建起6道、總長超過2400公里的沙牆,隔離和防禦西撒人陣的襲擊。


聯合國一直積極介入西撒問題的解決

1975年,國際法院在聯合國請求下對西撒哈拉地位提供諮詢意見,結論1、西撒法律地位問題,應依照聯合國憲章和聯大第1514號(賦予殖民地民族自決權)、2625號(民族自決權的國際法原則)決議規定解決;2、西撒在西班牙殖民前不是無主土地(遊牧民和其部落是土地的所有者);3、各方材料不足以說明西撒和摩洛哥、毛塔之間存在領土主權之法律關係。

1991年聯合國特派團維和部隊進駐西撒哈拉,沿150公里的沙牆兩側佈防,監督核查雙方停火。

按照聯合國議程,決定西撒地位的全民公投應在1992年初進行,西撒人陣和摩洛哥始終在選民身份上難尋一致。因為摩洛哥控制著西撒3/4以上的土地,苦心經營建立起穩固的經濟和社會基礎,而西撒人陣僅控制內陸與三個鄰國交界的狹長地帶,且環境最為惡劣。

1991年西撒人陣提供數據顯示,當時駐西撒摩洛哥人約60.5萬,包括駐軍20萬、警察等3萬,兩次大移民計37.5萬,而西撒人不足20萬,按照一人一票的公決形式,支持與摩洛哥合併的鐵定佔大多數。二十多年過去,西撒境內雙方的人數比例基本不改,摩洛哥人口數量和經濟實力均是西撒的百倍左右,雖有近50個國家和非洲聯盟承認西撒獨立,無奈西方國家態度曖昧,西撒維持現狀或將延續很長時日。


ruixuezhaofeng



西撒哈拉地區


西撒哈拉一直到二十世紀晚期都是被西班牙所佔領。從摩洛哥提出領土要求以後,西撒哈拉從1963年開始一直被列入聯合國非自治領土名單之中。這也是聯合國這一名單上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是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地區。



歷史上的非自治領土和當前非自治領土地圖(上,紅色:當前非自治領土名單上的地區;藍色:歷史上非自治領土名單上的地區)與聯合國非自治領土名單地圖與名單(中、下)


1965年,聯合國通過了關於西撒哈拉的決議,要求西班牙對該地區進行非殖民化。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新決議,要求西班牙就該地區自治問題進行全民公投。1975年,西班牙將該領土的控制權移交給自1957年久聲稱擁有該地區的摩洛哥聯合政府和毛里塔尼亞兩個國家。這導致了這兩個國家與撒哈拉民族主義運動波利薩里奧陣線(Polisario Front)之間的戰爭。波利薩里奧陣線應宣佈在阿爾及利亞廷杜夫建立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流亡政府。1979年,毛里塔尼亞撤回了其對西撒哈拉地區領土的聲索,最終摩洛哥實現了對該地區包括主要城市和自然資源的大部分領土的事實上的控制。但是聯合國認為波利薩里奧陣線是撒哈拉人民的合法代表,並堅持認為撒哈拉人民具有自決權。


摩洛哥在西撒哈拉建立的西撒哈拉摩洛哥牆及摩洛哥與波利薩里奧陣線的實際控制區域(以西撒哈拉摩洛哥牆為界)


自1991年聯合國提出的停火協議實施以來,包括該地區大部分海岸線在內的三分之二領土控制在為法國和美國所支持的摩洛哥政府手中,而其餘領土則有阿爾及利亞支持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所控制。國際上,包括俄羅斯等國在內的國家並沒有明確的立場,只是敦促雙方採取協商的方式和平解決。而無論是摩洛哥還是波利薩里奧陣線陣線都試圖通過爭取更多的國際承認來支持他們的主張。目前主要是在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發展中世界國家爭取支持。波利薩里奧陣線現在已經獲得了40多個國家對於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的承認,並且已經成為非洲聯盟的成員國。而摩洛哥則贏得了部分非洲國家和多數穆斯林國家與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支持。


世界各國關於西撒哈拉地位的立場

(黑色:西撒哈拉地區;紅色:支持摩洛哥的主張的國家(包括支持摩洛哥主權下的自治領土),與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終止正式外交關係或撤回承認的國家;綠色:與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保持正式外交關係或承認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的國家;淺藍色:承認撒哈拉人民自治,但不承認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也不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灰色:沒有表達過立場或表達過相互矛盾的意見的國家)


而之所以西撒哈拉已經有了自己形式上的政府,即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但是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國際法上的“承認”這一概念。根據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實踐,承認實質上是既有國家以一定方式對新國家或新政府存在的認識,從而表明願意與之建立正常交往關係。承認不能創造一個國家,也不能產生一個新的國際法主體。承認也會引起法律關係,但這種法律關係也是有限的,只限於一定的範圍。新國家取得既存國家的承認是其有效和廣泛地進行國際交往和與其他同家建立正常關係的前提,只有在雙方建立外交關係後,才能產生全面的權利義務關係。但不管怎麼說,一個新國家如果想正式成為國際社會中的一員,不能自顧自的宣佈自己成為一個國家了,必須獲得足夠多的國家與之建立一種正式的外交關係。

支持摩洛哥對西撒哈拉擁有主權和西撒哈拉在摩洛哥主權下自治計劃的國家


因此,摩洛哥和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都努力爭取更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承認,只有獲得更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承認,不論是摩洛哥還是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對該地區的聲索權才會更有合法性。而反之,如果承認他們的聲索的國家和國際組織不夠多,那麼他們的聲索的合法性將大打折扣。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聲稱是整個西撒哈拉地區合法政府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並沒有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40多個國家承認),而摩洛哥對該地區的聲索同樣也沒有獲得足夠多的國家的承認。所以,無論是摩洛哥對於西撒哈拉部分地區的控制,還是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聲稱是該地區的合法政權,都在國際上沒有足夠的合法性,自然西撒哈拉地區也不被認為是獨立國家。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上)與摩洛哥(下)國旗


同樣,也是基於合法性的問題,所以西撒哈拉至今為止,仍然是在聯合國非自治領土的名單上。所謂非自治領土名單是指聯合國大會認定的“非自治”並處在非殖民化進程的地區。西撒哈拉作為聯合國非自治領土名單上的一員,一方面表明該地區仍然處在非殖民化過程中,未來應該建立獨立或者實現自治,但另一方面,這一名單上的地區並不被聯合國認為是獨立的主權國家,自然也就不可能是聯合國的成員國了。


主要政府間國際組織對西撒哈拉地區地位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