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二十一):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


日本研究(二十一):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

忽必烈

在忽必烈之前、蒙古人是不大注意日本的。1265年,日本才開始進入忽必烈的視野。有個叫趙彝的高麗人,對忽必烈說,日本是可以臣服的,只安派個好使點的使節就好了。此時,忽必烈並沒有對日本的不臣服表示什麼不滿,真正引起忽必烈注意的是高麗國國王的哭訴。當時在日本和高麗的公海上,那些來自日本的海盜非常猖獗,打砸搶燒,什麼壞事都幹。搞得朝鮮半島一帶沿海的居民,一直生活得戰戰兢兢。高麗國國王一琢磨,咱不是有新的保護國了嗎,乾脆,告狀去。於是就給忽必烈上書,順帶添油加醋,說了一通日本的不是。

忽必烈一聽,果然勃然大怒: 你小小的日本,不主動來臣服也就罷了,居然敢在元帝國的地盤上撒野,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啊。不過這時候他忙著攻打南宋,又想起趙彝的建議,決定派個使者去日本,招安算了。於是,1266年,元朝的使者兵部侍郎黑的到達了日本,給日本一封國書。國書上這麼寫著:

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 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芳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版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聯躬, 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這使持書,佈告朕志,冀自今以往, 通問結好, 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 王其圖之。

不宣至元三年八月

這封詔書呢,完全是以一個強國國君蔑視小國的態度寫的,連哄帶威脅,一副你日本勢必要答應的樣子。忽必烈還命令高麗元宗護送使者去日本,於是高麗的樞密院副使, 就打算陪著元朝的兵部侍郎東渡, 到日本去遞圖書去了。

這國書一遞、使者一往來就是好幾年,北條時宗也沒打算像樣地回覆一下, 其中的糾結程度,那是一言難盡了。

話說第一次打算遞國書的時候,元朝的兵部侍郎千里迢迢,先是到達了朝鮮半島,在高麗人的陪同下,又到了濟州島。高麗人也是很精明的,雖然去告了日本的狀,但是一想到要是日本和元帝國真的打起來,那自己一定是夾心餅乾,兩頭受氣。所以,高麗的樞密院副使,就和元朝的兵部侍郎繞著圈圈到了海邊,結果到海邊的時候,恰好風高浪急,估計元朝的兵部侍郎也不是很想去日本,於是這次遞國書就這麼草草結束了。


日本研究(二十一):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

忽必烈那個氣啊,他南征北戰好多年了,啥樣的苦沒有吃過啊,區區一點風浪,怎麼就能夠阻擋遞國書這麼重要的事情呢?忽必然斥責了高麗元宗一番,堅決認為其在這件事情上一點心也沒有用,並命令他一定要辦成這件事情。

高麗國國王於是鬱悶了。1267年6月,忽必烈第二次命令黑的等作為國使持書去日本,並警告高麗國國王“委以日本事,以必得其要領為期”。高麗國國王看著這次是躲不過去了,但是決心不讓黑的和日本直接接觸。他再次藉口“海道險阻,不可辱天使”,而讓自己的起居舍人潘阜等代替元朝使節持元朝的國書赴日,這次總算將上次沒送到日本的國書送到日本。隨同送到日本的,還有高麗國國王的一封解釋和勸說的信件。高麗國國王在信中說,元朝的皇帝之所以叫你們臣服,不是為了錢財和進貢之物,而是為了他那個帝國的名聲。高麗國國王的言外之意,就是你們快點從了吧,寫個服從的信,派個使者,很簡單就完事了,不要找不必要的麻煩。

日本的邊防小官在看到這封信之後,非常重視,一邊好吃好喝地招待潘阜等人,一邊立即將這封信連夜送到鎌倉幕府去了。這封信在幕府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幕府反覆研究了一番,最後覺得這事很棘,畢竟是國家之間的事情,於是將這個燙手山芋甩給天皇去處置了。天皇也很重視這件事,召集將軍公卿們開會來討論。討論來討論去,覺得決定還是比較難作的。於是,當時的天皇朝廷參議藤原長成,草草擬了一個回信,又交給幕府去處置了。這一來一回的,好長時間過去了,潘阜等人是乾著急沒有辦法啊。


日本研究(二十一):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

北條時宗

北條時宗當時也還不到20歲,年輕氣盛好面子。元朝的國書寫得非常傲慢,但是人家有傲慢的資本啊,人家的馬匹當時還在歐洲肆虐呢。但北條時宗不管這些,他認為,不回覆就是最好的回覆。於是,可憐的潘等人,在苦等了5個月之後,一路淚奔,兩手空空地回國了。當然,兵部侍郎黑的又無功而返了。

忽必烈當然再次大怒,要是依著他的脾氣,早就派出大軍踏平日本了。不過這次,日本是徹底引起忽必烈的興趣來了。這位領土橫跨歐亞大陸的皇帝忍耐著,決定再派黑的等人去一趟日本,看看到底是什麼情況。並且下了個死命令:不準空著手回來。於是,可憐的黑的,又開始了日本的旅途,這次還是高麗國的潘阜陪著。

1268年2月,春寒料峭,在朝鮮陪同使節潘阜等陪同下,黑的、殷弘踏上了去日本的征途。這次,他們總算到了日本的對馬島。可悲慘的是日本人不讓他們上島。要是再空著手回去,他們可不好向大汗交代啊。於是,黑的等人只好在海邊磨蹭了幾天,伺抓了兩個島民個叫塔二郎,一個叫彌二郎——回來,算是交差。忽必烈一看,抓了倆日本人回來,還以為是日本派來的使者呢,心裡很高興。他還專門安排人員帶他們去看本朝的景色和風物,最後送他們回去,順便帶著元朝的國書。這次的國書,照舊到了天皇的手中。天皇也不含糊,在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以前和現在,都沒有聽說過元朝這種稱號,兩國也沒有什麼往來,也不便作什麼評價。意思是,你哪裡來回哪裡去好了。儘管天皇的信已經寫得很冷漠了,可北條時宗還是覺得對元朝太客氣了,扣住這封信不發。


日本研究(二十一):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

趙良弼

忽必烈在日本身上碰了不少釘子了,決定發飆了。他一邊組織兵力,一邊再派老臣女真人趙良弼出使日本,下最後一次國書。這趙良是必烈的老部下了,也是元朝一個比較善於外交的老臣。他和忽必烈為日本的事情焦心,主動要求出使日本。忽必烈覺得趙良弼太老了,經不起長途跋涉,不讓他去。趙良弼堅持要去,忽必烈打算派3000兵馬送他。趙良弼不願意,僅僅帶了一些文宮出發了。趙良粥一行,第一次到達日本是1271年9月,他們到了日本肥前金津(松浦郡) ,結果當地的地方官不當回事、要他們交出國書,但是不准他們見天皇,趙良弼等人無功而返。1272年3月,趙良弼一行又赴金津,又為太宰府所拒。這次,忽必烈的國書是遞到天皇手中去了。但是天皇一看國書還是老一套,表面上說是要和睦相處,實際還是威脅日本一定要來臣服納貢才行,否則就等著捱揍吧。

按照天皇這一邊的想法就是,這種事情,答應了也就算了,反正也就是些財務的損失,而且說不定忽必烈一高興,你所納的那些貢,就好幾倍地返還了。但是天皇說了不算啊,是戰是和,那是要看北條時宗的。北條時宗真和忽必烈較上勁了。他們都是武家出身,所謂武家,所守的無非是忠誠和尊嚴。向元朝納貢,就物質講,那是小事,但是面子的事情是大。所以北條時宗看到這些詔書,一方面也擔心,於是投入了不少精力在沿海防禦上,另一方面呢,依舊不為所動,拒絕向元帝國朝貢或派遣使節。


日本研究(二十一):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

趙良弼帶領的大元使團在日本太宰府滯留了一年多的時間,到第二年才返回高麗。這次,日本也派出了一些隨行人員送他們回去。不過這些日本人到了北京後,忽必烈因為他們沒有國書,拒絕接見。同時,忽必烈還想讓尚在朝鮮的趙良弼繼續出使日本。這次出使的細節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1273年春,趙良弼回到大都的時候,依舊沒有帶回日本的任何國書。不過趙良弼在日本還是得到了這個國家的不少信息,他留下了很多文字記錄,包括關於日本群臣爵號、州郡名數、風俗土宜等很多方面的內容,這些都可作為了解中日關係的參考。以至於當忽必烈決心征伐日本的時候,趙良弼勸道:這個地方四面環水,土地也不肥沃,得到那裡的人民也沒辦法役使,得到了那裡的土地也不能使元朝更加富裕;另外,驅船渡海,風高浪急,前途叵測,一旦發動戰爭,等於是進了無底洞了。

正在氣頭上的忽必烈很難將趙良弼的話聽進去,為這場戰爭,他已經投入很多了:在派遣使者赴日本的時候,他命令高麗人給他造船一千艘,能夠渡海載重,還派遣了不少監工到高麗去監管造船的進度;同時他還下令在高麗屯田,以準備進攻日本的補給。高麗的工匠、民工好幾萬人,日日夜夜都被迫為忽必烈的徵日計劃辛苦忙碌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