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入侵時,“四不像”在我國滅絕,後來為何能重新興盛

八國聯軍入侵時,“四不像”在我國滅絕,後來為何能重新興盛

麋鹿是原產於我國的一種珍稀動物,因其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故被人稱“四不像”。在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麋鹿曾經在中國大地盛極一時,數量達到上億頭,人類的祖先也一直將其作為主要捕獵對象,漢朝以後,野生麋鹿數量日益減少。

八國聯軍入侵時,“四不像”在我國滅絕,後來為何能重新興盛

麋鹿隨著清朝的衰亡而消失

到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善騎射的蒙古皇族把野生麋鹿從黃海灘塗捕運到首都北京,專供皇族子孫們騎馬射殺。從此,麋鹿的數量急劇下降,在野外環境下逐漸走向滅絕。清朝初年,曾經遍佈長江中下游的麋鹿僅剩下不足3百隻,全部被圈養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靠著皇族的精心飼養勉強維持著生存。

1865年,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獵苑中的麋鹿,並花20兩銀子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隻,製作成標本帶到國外,讓歐洲人第一次見識了這種在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可愛生靈。此後的幾十年裡,積貧積弱的滿清王朝天災人禍不斷,留在國內的麋鹿也因此飽經劫難。1894年,北京永定河氾濫,洪水沖毀獵苑圍牆,大批麋鹿逃散,被周圍的百姓獵食。

八國聯軍入侵時,“四不像”在我國滅絕,後來為何能重新興盛

麋鹿在英國得以延續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僅剩的麋鹿群也遭到大肆殺戮,還有很少一部分被劫掠回歐洲。很快,麋鹿就在中國境內徹底消失。但散落在歐洲各地的18只糜鹿卻很快被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收集到烏邦寺莊園散養,好歹使麋鹿的生機得以延續,並在此繁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小種群。

1985年,中英兩國政府共同啟動了麋鹿重引進項目,20只年輕的麋鹿從英國烏邦寺莊園被送到了它們1百年前的家——位於北京大興南海子的麋鹿苑,並專門成立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花費數十年心血對麋鹿的保護生物學、行為學、組織解剖學及疾病防治等進行研究,保證麋鹿種群不斷復壯、繁衍生息。

八國聯軍入侵時,“四不像”在我國滅絕,後來為何能重新興盛

八十年代,麋鹿在中國引進並發展

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7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被放養到大豐麋鹿保護區,在這塊總面積117萬畝的野生麋鹿種群最大保護區內,由於氣候適宜,有著良好的溼地生態環境系統,麋鹿的繁殖率、存活率、年遞增率均居世界之首,目前已經超過1300只。

1991年,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成立,並於7年後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3、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運送64頭麋鹿放歸保護區內,2003年又再次放歸30頭,這些麋鹿完全依靠野生植物為食,在野生狀態下繁衍生息,現在也已經超過1000頭。

八國聯軍入侵時,“四不像”在我國滅絕,後來為何能重新興盛

截止目前,全國各地已經建立了近40處遷地保護種群,多處野外種群也都穩定發展。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佈的《物種引進指南》中,中國麋鹿是全世界138個物種重引進項目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八國聯軍入侵時,“四不像”在我國滅絕,後來為何能重新興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