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2020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将迎来63周岁生日。在115座长江大桥中,武汉长江大桥是最有故事的一座。63年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意外撞击事故的考验。从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来看: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每秒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无弯曲变形,8个桥墩无一裂纹,100多万颗铆钉无一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现在仍处于壮年。经科学养护,原本设计寿命100年的大桥,可延用到150年。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使用,武汉三镇连一体,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被打通,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终告结束。那一天,5万武汉市民庆祝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欢呼呐喊声中的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这座大桥会在此后的光阴里连接了时、空、人、及诸多情愫。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人在长江上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美誉。大桥全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下层双线铁路桥(京广铁路)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公路桥(107国道)宽约20米,可并行行驶6辆汽车,两侧还设有人行道。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行万吨巨轮。如今,历经一个多甲子的岁月沧桑,武汉长江大桥像是武汉人的精神丰碑,巍然屹立。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公元33年,东汉时期,公孙述攻占夷陵,为抵御汉朝军队进攻,在长江上建起一座浮桥(用巨缆绳捆绑巨木,再铺木板)。这是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清咸丰三年(1853)元月初,太平军占领江城,在晴川阁和武昌汉阳门之间的江面上,“以巨缆横缚大木”,搭起浮桥,浩荡江水之上顿生坦途,太平军和大江两岸的百姓一度有了便捷的过江通道。史书描绘为“人来马往,履如坦道”。 然而不久后,太平军东征,此浮桥即被焚毁。至于这座数百丈长的浮桥载负于何物之上、焚者为何人,均未见于史志资料。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据历史档案显示,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1912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国立北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来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提出了汉阳龟山至武昌蛇山的桥址方案,并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将建桥意向代陈于交通部。这是武汉长江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此次规划虽未获实行,但其选址与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1919年2月,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提到关于武汉修建长江大桥的选址问题。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然而当时政局纷乱,如此宏伟计划未及付诸实践就被匆匆搁浅。此后数十年间,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屡被提及,但最终了无声息。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在武汉修建长江大桥也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多年来的理想。1935年,茅以升先生曾经多次到过湖北,与湖北省的政府商议建桥之事。按照茅以升的计划,1937年将开工建桥,而就在这一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建桥的计划在日寇入侵的炮火中化为泡影。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作出了《武汉长江大桥设计草案》送到了国民政府和粤汉铁路局。可那个时候的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根本无暇顾及,建桥的事再次搁浅。当时有民谣:“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结果无奈的心态。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时年63岁、自1913年起多次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规划、勘探的梁专家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批桥梁专家,向中央人民政府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建议建造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同月21日至30日,毛泽东在北平主持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来到武汉,听取了武汉长江大桥选址的汇报,还亲自踏勘线路,对龟山至蛇山一线比较肯定。大桥选址方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确定后,铁道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初步设计。1953年3月完成初步设计,延聘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并委托苏联交通部对设计方案鉴定。在当时,修一座桥要从中央政府指示到一致通过决定,国家最高领导人亲临现场勘察指导,可见这个工程在当时之不易,也可见重视的程度,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中国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动工建设。期间,毛主席曾三次亲临工地视察。1956年6月2日,这位伟人更是在武汉畅游长江,并在水中穿过了即将竣工的大桥,写下了那首《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此时伟人心中再没有“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沉重,只有“当惊世界殊“的豪迈。在毛主席已公开发表的诗词中,唯一吟诵过的现代建筑只有武汉长江大桥。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武汉长江大桥就是一座建桥的黄埔军校,无数桥梁专家在此深造后走出去”,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曾说。当时为了修这座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成立了中铁大桥局集团的前身——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将全国各地的桥梁专家、技术人员抽调到这里。边干边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专家们再次起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武汉长江大桥本身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桥梁史的“长子”,原计划用四年零一个月完工,但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仅用两年零一个月就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工程。集全国智慧之力建设的大桥,后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其正面图案后来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贰角币上。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武汉长江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武汉三镇被连为一体,九省通衢,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车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到8000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用超过了整个大桥的工程造价。今天,武汉长江大桥每天的汽车通行量近10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有148对,296列。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60多辆汽车驶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摄影:赵广亮)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115座长江大桥中最有故事的1座,77次意外碰撞安然无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