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


導語

赫塞–布蘭查德的模型告訴我們,所有員工都處在一個分佈狀態中,如果你懂這種分佈,又懂得要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來對待他們,其實每一個員工都可以發揮作用。


管理實踐中一直都有關於什麼樣的領導方式有效的討論,大家對這個問題有著各式各樣的解答。下面我介紹三個領導理論。我不會從純理論的方式來做介紹,而是想告訴你,這些理論所研究的結論,對實際發揮領導職能的作用是什麼。


1

赫塞–布蘭查德模型

每一個員工都可以發揮作用


赫塞–布蘭查德模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原因就在於,在所有的員工管理當中,員工其實是處於一個分佈狀態中。


赫塞–布蘭查德模型告訴我們,用兩個維度來看員工,就可以把這個分佈做出來。一個維度是員工的能力,另一個維度是員工對公司的認同,這兩個維度合起來稱為員工成熟度。


按照這兩個維度,員工一定會分成四種:第一種叫有心有力,即熱愛公司且有能力;第二種叫有心無力;第三種叫無心有力;第四種叫無心無力。


在這個分佈裡,有兩件事情你必須要接受:


第一,在公司當中,能產生高績效的員工大概就佔30%左右。你不可能得到100%的員工都非常棒。


第二,這個分佈是動態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整體的水平往上升。並不是說裁掉哪部分人,公司的水平就會升,這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你能夠懂得員工是這樣分佈的,又懂得要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來對待他們,其實每一個員工都可以發揮作用。對有心有力的員工,你要用的是授權;對有心無力的員工,你就得參與;如果是無心有力的員工,其實你就得推銷;無心無力的員工,你就得用吩咐。


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還是做得比較好的。我不怎麼挑員工,誰跟我一起幹都行,我就琢磨你屬於哪一種人。有心有力的,我就給予極大的授權,你去做就好,出問題我來擔,大家就很高興,迅速把業績拉起來;無心有力的,我就不斷地激勵,告訴他做好了會得到的好處是什麼,做得更好之後,好處又是什麼。這時候你就會發現,無心有力的人其實也會做得非常好;而對於無心無力的人,其實就得調整。


最後,我有兩點要提醒你:


第一,對於有心有力的員工,一定要給予足夠的授權和信任。因為這一部分人是最有可能成為核心團隊成員的人。如果不給他們足夠的授權和信任,這批人會離開,他們離開對你的傷害是最大的。


第二,最有可能成為無心無力的人,其實是老員工。他覺得公司應該愛他,而不是他應該愛公司,另外他的能力可能跟不上。如果因為他在公司的時間長,你覺得很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有可能就會陷入僵局。


2

途徑–目標理論

核心人才的領導方式


途徑-目標理論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核心人才發揮作用。它告訴我們,核心人才實際上可以自己去取得績效,他不依賴於領導者的行為。不管是一個武斷的領導,還是一個慈祥的領導,他都完全可以自己去取得績效。


對這一組人除了授權之外,你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找到一個途徑,讓他能夠去取得績效。在找這個途徑時要注意兩件事情:第一,注意員工的需求;第二,注意他所承擔任務的複雜程度。


不僅是對核心人才,對創新人才和研發人才也要用途徑-目標理論。因為這一組人都有共同的特點,他們屬於有心有力的這一組人,你就要很清楚地知道應該怎麼對他們。下面我用一個例子來幫你理解這個理論。


特別早的時候,我在廣州調研一家當時很大的民營企業,這家企業的銷售額是十億。創始人是小學畢業,他能夠做十億銷售額的原因是,他們給全球最大的兩家空調公司做配套。


我問創始人,為什麼你有機會給全世界最頂級的中央空調品牌做配套?他說因為我有技術人員,我的技術人員非常強。我問,你的技術人員都有誰?他說我有五個博士。在二十多年前,一個民營企業能有五個博士,這是非常特殊的事。


他說因為有這五個博士,就可以給頂尖的空調品牌做配套。我說這五個博士難道別人不會來挖嗎?他說挖,而且用高於這裡的薪水來挖他們。我問,為什麼他們沒有走?創始人就讓我自己去問這五個博士。我問到第三個就沒有再問了,我就知道這些人是不會走的。


第一個博士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他們公司好不容易賺到錢買了一輛汽車,那個年代有汽車是很大的一件事情,都是進口車。但老闆說,這個車只有他們五個人能用,老闆自己也是騎單車上班的。然後這個車,不僅是博士自己能用,博士們家裡有任何事都可以用,等於是五個博士的私家車。


第二個博士講了第二個故事。他想讓兒子去讀廣州最好的一家小學,但是進不去。後來老闆知道這件事了,就捐錢給那個小學,唯一的交換條件就是這個博士的兒子能去上學。


第三個博士講了第三個故事。老闆說,我們這些博士只會做研究,不太懂生活,照顧不好自己。所以公司規定博士的家屬都要發工資的,而且工資非常高,工作只是照顧博士,別的都不用做。


這三個博士講完之後,我就知道這些人肯定不會離開。


其實做這些事的成本並不高,因為來挖這些人的公司開出的薪資絕對是要高得多,但是他們都沒有動。這就叫途徑-目標理論。


我沒有說你一定要按照這個方式去做,但是

對於核心人才和研發人員,你始終要記住兩件事情:第一件,他有能力取得績效;第二,你得找到一個途徑,讓他願意去實現目標。


請你檢討一下,你是否瞭解核心團隊的需求?核心團隊最重要的是,你可不可以找到一個途徑,滿足他的需求,然後他幫你實現目標。


3

塑造型領導理論

激活新生代員工


塑造型領導理論主要是對新生代員工的。新生代員工跟我們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價值觀的差異,所以叫“新生代”。在面對新生代員工時,我們要讓領導的職能發揮得比較好,讓每一個年輕人都能發揮作用,就要注意三件事情。


第一,具有領袖的氣質,用使命去驅動。領導者本人要有領袖氣質,不能只當個領導者,而是要成為領袖。領袖跟領導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領袖用使命去驅動。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沒有想過要顛覆世界,只是想把自己做好,變成添磚加瓦的人,這是我們的價值觀,所以以前的管理相對比較好做。但與我們不同,現在年輕人來了就是要顛覆你、顛覆世界的,所以你一定要有能力與他討論使命感,這就叫使命驅動。


第二,個人的關心。我們在組織管理裡面,其實不怎麼關心個人。但是在新生代員工的管理中,你必須關心個人,因為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Facebook會有一個規定,下午四點鐘每個人都可以來跟創始人聊天。


第三,心智的激勵。做任何事之前我們都有個判斷,就叫心智模式。新生代員工因為價值觀和我們不一樣,所以他們的心智模式跟我們的差異也非常大,這就要求你對他們能夠在心智上進行調整。


舉個例子,我自己就受到很多這方面的調整。


九幾年的時候,我就開始給華南理工的同學作報告,主題是作為一個年輕人,如果想要成為一個高效能的人,應該要做的七件事情。後來我把這些報告整理成了一本書,叫《高效能青年人的七項修煉》。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問題,到2011年的時候出問題了。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心智的差異。


當我講完之後,到學生的提問環節,有個學生舉手站起來問,陳老師,你講的東西都對,但你首先說要懷有夢想,我覺得沒有必要,人為什麼一定要有夢想?


我說,那你沒有夢想,你為什麼來讀大學?他說,我沒想讀,是我父母叫我來讀的。


這時候我就發現語境對不上了,因為心智不一樣。


第二個學生又站起來問,陳老師,你說實現成功要付出努力,要艱苦攀登,你怎麼這麼笨呢?你為什麼不租個直升機直接上到山頂呢?為什麼要自己苦苦去爬呢?


這個語境又沒辦法談了。這是我第一次心智被調整。第二次在2013年。


那次是在大講堂上課。我上課一般先講概念,然後闡述、分析,再找理論支撐。闡述的過程中需要用一些數據,我剛寫完數據,就有個學生舉手。


他說,陳老師你錯了。我說,我錯在哪裡?他說,你這個數據錯了,我昨天半夜兩點鐘看數據,跟你這的數據不一樣。我說,你半夜兩點鐘為什麼不睡覺?他說,我就琢磨你明天要用數據,這麼久了我都沒找到你的毛病,我估計就在這個地方能找到。


這時候你就發現上課的挑戰大了,因為他不是來上課的,他是決定來挑毛病的。


新生代員工帶來的最大挑戰是三樣東西,第一,價值觀;第二,生活方式;第三,心智模式。


他對所有東西下判斷之前的邏輯跟你是不一樣的。比如你說成功是要奮鬥的,他認為成功是可以藉助方法的;你說人應該有理想和夢想,他說其實不需要,就這樣過生活也可以。


在這種多元的情況下,對新生代員工的管理一定是要調心智的。


否則會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我們的目標和責任就沒有人來背,因為他可能不認為這是他的責任;


第二,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形成整個企業的組織文化。


所以對於新生代員工,你可能必須要用塑造型領導理論。


以上這些理論對我個人的幫助很大。如果你能瞭解它,可能更有助於你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取得效果。


— THE END —


本號致力於“好文”推送,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