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属于历史系私生子 却不同凡响


孔子生父孔纥(又名叔梁纥、公叔纥)在鲁为卿大夫,仕任陬邑宰。孔子实际乃是"野合"而生出的一个私生子和被遗弃儿。

这一事实是司马迁实地访察孔子家乡后所了解到的情况,并记录在《史记》中:"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

他属于历史系私生子 却不同凡响


在《史记》的原文中除证实孔纥与颜征在的野合关系外,没有关于他们存在婚姻关系的任何记载。所有关于孔纥与颜氏婚姻的描述,都是后人根据常规的婚制所想象或臆测或杜撰的。相反,司马迁清楚地了解孔丘父母关系的非规范性("非礼"),并用一系列事实向人们暗示这一点。

对于现代人来说,野合似乎是一件奇怪之事。但在上古礼俗中,"野合"乃是一种重要的与宗教有关的礼俗活动。关于"野合"作为一种古代礼俗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奔,朋也,风也。闻一多曾指出,在上古语言中,这三个字具有两性关系的涵义。会,即合也。

崔述《史记探源》曰:"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于尼丘扫地为祭天之坛而祷之,遂感而生孔子,故曰野合。"春秋时楚国名相斗谷于菟,也是其父亲斗伯比在云梦与一个姑娘野合而生的私生子。

他属于历史系私生子 却不同凡响


野合与春秋"社祭"有关,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活动。那时人们认为,通过"野合",可以促进农事的播种和丰收。事实上,在上古之岩画、绘画、雕刻中有多幅"野合图"。野合之风沿袭甚久,《后汉书·鲜卑传》记:"春季大会,洗乐水上,饮宴毕,然后婚配。"此言"婚配"即野外性交。

盖野合非礼,这是对汉代的礼制而言。但在春秋以前则并非如此。为修补圣人的这种非礼形相,汉以后儒者如晋之王肃,多伪造故事欲弥合之,曰:"叔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无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为废人。乃求婚于颜氏。颜氏姬姓,与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山麓,相距近,素相知。颜氏季女名征在,许配叔梁纥,生孔子。"

这段故事于古无稽,完全是王肃所臆造。崔述《史记志疑》指出:"《史记》记:'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邱,得孔子'。案:此文疑本作'纥与颜氏女祷于尼邱,野合而生孔子'。《索隐》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比室初笄之礼地,故云野合。'此说谬甚。老夫得其女妻,从未闻谓之野合。"其说颇有见地。

孔子乃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在社日的狂欢集会中,与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征在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的私生子。但在这次野合之后,叔梁纥似乎就再没有与颜氏征在见过面。

故孔子少时只知母不知父,从母居住于母亲家族中。是母亲将其抚养成人。春秋时,特别是在存留殷商文化传统的一些邦国中,仍有母系制度的遗俗。从母居并不被认为奇。孔丘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贫穷与卑贱中走过来的。

孔母颜氏征在出身于贫家,但她却是一个十分坚强颇有傲骨的女性。她没有把关于孔子生父是孔纥这一身世告诉孔子。当孔子三岁时,孔纥即已去世。当孔子17岁时,其母颜氏也去世。起先,颜氏被作为一个穷妇草率地埋葬("薄殡")于陬邑附近的"无父(夫)之衢"。

他属于历史系私生子 却不同凡响


但是,一个与颜氏为邻的挽车夫的母亲向孔子透露了关于其生父及显赫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及孔氏家族的墓地在"防。"孔子之曾祖父孔防叔曾任防邑大夫,故名"防叔"。则防,应是孔氏一族迁鲁之后的家族公共墓地。

知道这个消息后,正在血气方刚之年的十七岁孔子干出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他不仅到防地找到了父亲家族的墓地,而且公然向世俗和孔纥的遗族挑战--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无论从殷人的礼俗还是周礼看,孔子的这种作法,即将一个完全不具有任何名分的一夜情人(甚至不是"妾"),与一个家世显赫的贵族于死后掘墓合葬,这都应当是一种极其惊世骇俗之事。我们应当能够想象此事在当时鲁国上层社会所引起的冲击和震动。

据《史记·索隐》记,孔纥的嫡妻施氏无子,只生有九女。孔纥生前曾纳一妾生一子名孟皮,此为孔纥之庶子,亦即孔子之异母兄。孟皮自幼因病坏足(应是患过小儿麻痹症)。根据《周礼》,非正妻的妾所生子,都称"庶子",并且都没有贵族身份的爵位继承权。所以,同样作为"外庶子",在父亲亡故后,孔子有权利认为自己与孟皮在身份上是平等的。

但是,尽管在血缘上孔子有显赫的贵族家世背景,但作为一个被遗弃于外的孤儿和弃子,实际上在整个少年时期直到这次掘墓葬母事件之前,他从来未曾与这一家族发生过任何关系。

根据当时的命名风俗,作为一个无父的孤儿,孔子的姓应当从颜氏而非孔氏。(孔子成年后最钟爱的学生是鲁人颜回,且颜回与其父颜路都追随于孔子。他们很可能就是出自孔母颜氏一族。)他被称作"丘"和"尼"(泥),显然是母亲为了纪念那次难忘的尼丘之会。由此可见,过去关于所谓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种种说法,纯系无根据之臆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