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與雁蕩山

南懷瑾先生與雁蕩山

南老為佛寺題字。

溫州雁蕩山以山水奇秀名聞天下,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美譽,史稱中國“東南第一山”,位列“三山五嶽”之一。它不僅讓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也深受家鄉溫州人的喜愛。出生在溫州樂清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就經常讚美雁蕩山。他的兒子南一鵬在《父親南懷瑾》一書中寫道:

“有趣的是,我自小聽父親說起雁蕩山的美景,說一進山口,就會看到展旗峰,巍然獨立,非常壯麗。然後父親又說,山裡有兩個瀑布,因為水勢不是很大,當地人叫它們作‘湫’。大的叫‘大龍湫’,那個小一點的,其實是細一點的水柱,當然就叫‘小龍湫’了。喜歡山的我,聽了他的描述以後,心癢癢的,對從未一睹的家鄉,充滿著嚮往。後來,我去了溫州,極為興奮地到了雁蕩,登上了展旗峰,摸到了龍湫水,好好地享受了這一方山水。回到上海以後,急著想和父親交流一下我自小懷想的雁蕩,沒有想到,父親竟然告訴我,他是聽我祖父說的,他自己從來沒有去過。雖然沒有去過,父親對家鄉也如同我一樣,應該是魂牽夢縈的吧。”

南一鵬的記述,在南懷瑾先生寫的《前記》一文中得到印證。南懷瑾先生說:

“餘少時蟄居鄉村書屋,欣喜山水而身懶遊樂,偶取徐霞客遊記讀之,旁觀名家山水畫本,疑假疑真,遊心物外。雖家近雁蕩,而終身未嘗登臨。古人有言:‘欲畫龍湫難下筆,不遊雁蕩是虛生。’其然乎?其不然乎?”

南懷瑾先生對雁蕩山的美好印象,不僅僅來自父親的言辭和徐霞客遊記,或許還與他的詩詞啟蒙老師朱味溫有關。朱味溫先生和被梁啟超譽為“徐霞客第二”的雁蕩山建設功臣蔣叔南交往甚密。1920年,深感總是沉浮於小官小吏的朱味溫辭去官職,做了一次雁蕩山深度遊,得到蔣叔南的熱情接待。朱味溫先生跑遍了靈峰、靈巖、大龍湫等雁蕩山主要景區,歌山賦水,寫作了幾十首吟唱雁蕩山的詩詞,結集為《雁蕩吟》。成名後的南懷瑾深銘師恩,在自己創辦的臺灣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和香港經世學庫發展有限公司,兩次出版朱味溫先生的詩集,並寫下了《復翁吟草選集前記》《重印復翁詩集贅言》等文,講述自己小時接受朱味溫先生教導的細節,記錄出版恩師詩集的緣由,以為緬懷。其間自然會受到朱味溫先生對雁蕩山讚美的影響。

南怀瑾先生与雁荡山

南老贈了法大和尚書法。

“溫州在歷史上素來是仙靈聚居之地,山水秀麗,如有名的樂清北雁蕩山。”這是南懷瑾先生在《山川人物與永嘉禪師》一文中的描述。可見山水秀麗的雁蕩山是南懷瑾先生魂牽夢縈的故園記憶。

南懷瑾先生對雁蕩山的讚美和喜愛,不僅表現在語言文字上,也體現在他對雁蕩山建設的關懷行動上。

1990年,雁蕩山管理局顧問周丕振借夫人張燕徵赴港工作之便,向南懷瑾先生請教雁蕩山靈巖寺重建問題。南懷瑾先生不僅熱情接待張燕徵,當面表述自己的看法,事後還就重建靈巖寺的大原則專門寫信給周丕振。他在信中特別強調:

“重興雁蕩靈巖寺,固所樂聞。鄙意雁蕩原因佛教禪窟名高四海,近代則有世界公園之譽,靈巖能仁皆古之名剎,如欲重興,一須人,次須財。人者須有道高德重之真正高僧起為號召;財者須藉十方善信湊集,或大力發心之士解囊助成。一旦此二條件緣合,但修建構造切忌採用現代式之西洋方盒形態,如此則使名山失色,雁蕩靈巖均變為市儈商場,便甚為可惜,且留遺憾無窮。必須採用固有傳統之林園特色結構,配合雁蕩靈奇方為上策。其實山裡只有靈巖一寺,將來色人如欲發展雁蕩為觀光勝地,更應全盤統籌,不可草草匆匆,徒使後人笑我們一代為沒有文化的一群也。”

南怀瑾先生与雁荡山

南老贈顯廣法師書法。

南懷瑾先生見識卓遠,語重心長,愛之切,全洋溢在字裡行間。據雁蕩山靈巖寺方丈了願法師介紹,1993年靈巖寺修建大雄寶殿,南懷瑾先生曾專門委派遠在美國的弟子夏荊山到雁蕩山幫助察看。

俗語說,天下名山僧佔多。1999年,溫州市雁蕩山管理局規劃藉助名寺名僧發展旅遊,邀請當代高僧夢參長老重建能仁寺,管理局主要領導特地到香港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南懷瑾先生特地把自己的建議想法錄音交給管理局領導參考,事後又歸納了八條意見函告周丕振。南懷瑾先生說:

“能仁禪寺為歷史上之禪宗道場,故應保持發揚禪宗叢林之特色。希望大家真正誠心為雁蕩佛教文化,並非只為經濟效益建寺;

主要須有大雄寶殿、禪堂、法堂、藏經樓、羅漢堂、客堂、齋堂、四天王殿等八大院區;

禪堂可與羅漢堂相毗連;

羅漢堂可塑五百羅漢,至少要十八羅漢。每一尊羅漢,由各施主發心塑造,背後刻發心塑造者之姓名,為之自行祈福。準備十年或二十年塑造完成。或只塑十六羅漢,刻採用淨慈寺所藏貫休大師所畫之羅漢像塑造,後人皆加降龍、伏虎兩羅漢,即世俗所謂十八羅漢;

唯一開山祖師諾詎那尊者(羅漢塑像),可供在大雄寶殿側面;

自古遺留之大鍋,應移到齋堂隔壁,專造一座能仁寺古蹟保留之處,不必專為此鍋佔用重點地基;

僧寮可與預定佛學院保留建地毗連;

其餘方丈及班首執事寮房,乃至雲水僧客房、客堂等,應一一安排適當地點。”

南懷瑾先生對重建能仁寺規劃考慮之周全,令人十分感動。他在佛學界德高望重,影響巨大,但在信末特意註明:“我之意見只是提供做參考而已,並不固執一己成見。”顯得異常謙虛,更見他對雁蕩山建設的關懷之情,以最高明之見為上。

據雁蕩山能仁寺方丈了法大和尚回憶,2001年,夢參長老帶著了法、誠信、宏覺等法師去新西蘭弘法,途經香港時去拜訪南懷瑾先生。交談中,夢參長老向南懷瑾先生介紹了雁蕩山能仁寺的重建情況。南懷瑾先生說:“雁蕩山是中國東南第一山。諾矩羅尊者曾經率領三百羅漢在那裡修行,我叫兒子南國熙塑一尊諾矩羅尊者像,供奉在能仁寺。”夢參長老聽後笑笑說:“好的,塑了像,還要蓋祖師殿,單獨塑一尊像還不行吧!”夢參長老說完,大家都笑了。

南懷瑾先生和雁蕩山還有一種特殊情緣,那就是對能仁寺方丈了法大和尚、靈巖寺方丈顯廣法師等後學的殊勝因緣和開示。

20世紀90年代,在廈門南普陀寺的了法大和尚通過南懷瑾先生的弟子與南懷瑾先生結緣,因為都是溫州樂清人,兩人有許多共同的話題。1994年正月,南懷瑾先生應邀到廈門南普陀寺開講“禪與生命科學”,也就是今天廣為流傳的“南禪七日”,妙湛長老手書給南懷瑾先生的邀請函,就是時任閩南佛學院教務長了法大和尚呈送的。

南懷瑾先生講了七天七夜,提了許多問題,只有了法大和尚和後來曾擔任全國佛教協會會長的學誠法師兩人回答正確,這對了法大和尚也是很大鼓勵。

南怀瑾先生与雁荡山

南懷瑾致周丕振書信

南怀瑾先生与雁荡山

南懷瑾致周丕振書信

此後,了法大和尚一有機會拜訪南懷瑾先生,總是十分珍惜機緣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南懷瑾先生每次都十分耐心給了法大和尚開示。2008年,了法大和尚受夢參長老特別指定到雁蕩山能仁寺擔任住持後,多次到江蘇吳江太湖大學堂請教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給了法大和尚寫過一幅字,內容是南宋天目禮禪師的一首悟道偈子:“不汝還兮更是誰,殘紅落滿釣魚磯。日斜風動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寫完之後,他覺得這幅字沒有寫好,又給了法大和尚重寫了一幅。南懷瑾先生改動了其中的一個字,把“不汝還兮復是誰”改為“不汝還兮更是誰”,鼓勵了法大和尚讀好經文,做好功課。

雁蕩山靈巖寺顯廣法師也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出家人,曾連續十餘年擔任樂清市政協委員。他早年在雁蕩山靈巖寺出家,後來去了天台山國清寺。1984年,顯廣法師率徒5人從國清寺返回靈巖寺,重興靈巖寺,修理殿宇並恢復佛事活動。經過十多年努力,圓滿建成大雄寶殿等寺廟建築。南懷瑾先生對顯廣法師的修為十分肯定,除了委派弟子夏荊山幫助幫助察看風水外,1994年新春在廈門還特地書寫唐朝貫休禪師的名句“禪客相逢唯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相贈顯廣法師,鼓勵他樹立正信,不斷精進,做一番事業。

南懷瑾先生生前雖然沒有到過家山雁蕩,但他對雁蕩山的厚愛和支持,雁蕩民眾永遠不會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