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怎樣合理飲食?

創意美少女戰士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關於疫情期間如何做到合理飲食問題?

我認為:等一、少吃多餐。由於環境因素,我們活動量相對減少,飲食量相對也隨之減少,常規的飲食習慣被現實所打亂,所以我們一定要定時飲食,那怕是早餐喝一杯粥或一杯牛奶吃一個雞蛋都可以。

第二、要以蔬菜與膳食纖維相結合。

第三、多食水果,多飲水,多運動。

只有一日三餐有規律的合理飲食,才是維護我們身體健康的根本。


鄉村美食生活印記


1.疫情防控期間,單位食堂環境如何防範?

(1)保持環境清潔。學校、托幼機構、養老機構、建築工地等集體用餐單位食堂內的公共接觸物品(如水龍頭、門把手,檯面等)要及時清洗和消毒。可用濃度為500mg/L的含氯消毒劑弄溼抹布後擦拭,這種消毒方式也適應於居家環境物體表面的消毒。

(2)保持食堂內空氣流通,經常開窗通風換氣。

(3)保持食物加工操作間清潔乾燥,及時清理廚餘垃圾。

2.疫情期間單位食堂工作人員如何防範?

(1)加強對食堂工作人員的健康監測,若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症狀(發熱、咳嗽、咽痛、胸悶、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以及乏力、噁心嘔吐、腹瀉、頭痛、結膜炎、輕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痠痛等)要及時隔離就醫,不要帶病上班。

(2)勤洗手。最好使用洗手液(肥皂)用流動水充分洗手,工作期間也可使用免洗消毒液消毒手。

(3)工作人員工作期間做好個人防護。除穿戴必要的工作服(帽)外,要帶好防護口罩。

3.單位食堂(家庭)食材採購和儲存應注意什麼?

(1)要到正規的菜市場、超市等採購食材並做好個人防護。不購買、不食用野生動物等“野味”,不自行宰殺活畜禽,不烹飪來源不明的畜禽肉及其製品。

(2)不囤積食物。易腐爛的果蔬應現吃現買。為了減少外出,可適量儲備耐儲存的冷凍肉類製品、根莖類蔬菜等。

(3)按照各種食材適宜的保存條件貯存,不吃超過保質期的食物。

(4)食材選擇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蛋奶兼併,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均衡營養有助於提升免疫力和抵抗力,減少基礎疾病。

4.食材加工烹飪過程中應注意什麼?

(1)肉蛋禽和水產品等食物需徹底煮熟,剩菜剩飯再次食用前要徹底加熱,疫情期間儘量不製作涼拌菜。

(2)做好的食物儘快食用,若不能及時食用,熟食在室溫下存放時間不超過2小時,並保持其中心溫度維持在70攝氏度。

(3)加工過程中應使用兩套刀具、砧板、盛放容器等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汙染。

(4)勤洗手。烹飪前、烹飪過程中接觸不潔物品及便後、烹飪完後等均要用流動水、洗手液(肥皂)充分洗手。

5.餐飲具如何消毒?

餐具消毒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是熱力消毒,首選將餐具洗淨後,置於沸水中煮沸15-30分鐘消毒;或將餐具清洗乾淨後於熱蒸汽發生器中蒸15-30分鐘;也可用適宜於餐具消毒的化學消毒劑按產品說明書進行。

6.疫情期間去單位食堂如何安全就餐?

(1)在疫情期間,建議不集中到單位食堂內就餐。若必須就餐,可採取輪流或者分散方式就餐。為了減少在集中場所的駐留時間,鼓勵打包帶回到各自辦公地點(或住地)單獨就餐。

(2)如果去食堂就餐,要確保自身健康,沒有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症狀,並正確佩戴好口罩,就餐前再摘下。

(3)食堂內就餐時,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避免飛沫傳播。

(4)就餐前要洗手!洗手!洗手!

(5)就餐時,少交流,專心吃飯。

(6)錯時就餐。

7.去食堂吃飯需要測量體溫嗎?

如果是單位內部食堂,且就餐人員在進入工作區前已經進行了健康體溫監測,去食堂吃飯就不需要測量體溫。如果食堂對外營業,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特點,為避免聚集性傳播,保證全部就餐人員的健康,外來就餐者進入餐廳前則需要測量體溫。

8.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時,我們怎麼吃才好?

合理膳食,可以根據個人特點,飲食要葷素搭配,谷豆混吃,蛋奶兼併,果蔬充足,少吃肥肉、煙燻和醃製肉製品,少吃高鹽和油炸食品。足量飲水,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減少基礎疾病。





幸福來咯


一般人群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

每日膳食應以谷薯類為主,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等,注意選擇全穀類、雜豆類和薯類。

多吃蔬果、奶類、富硒植物

多選深色的水果和蔬菜,而不是果汁代替新鮮水果;吃各種各樣的牛奶及其製品,特別是酸奶;經常吃豆製品,另外多補充富硒食物,對免疫改善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直接補充海藻植物硒。

適量食用魚、禽、蛋及瘦肉

少吃肥肉,燻臘肉。杜絕食用野生動物。

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少吃含鹽量高和油炸食品,多喝喝白開水和茶,成人每日7-8杯;少喝含糖飲料。

保持健康體重

不要暴飲暴食,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活動一下。

珍惜食物,按需備餐

選擇新鮮,安全的食物,生熟食品分開製備。

普通型或康復期患者

能量要充足

每天攝入谷薯類食品250-400克,包括大米、麵粉、雜糧等。

保證蛋白質

攝入優質蛋白質類食物(每天150-200克):,如瘦肉、魚、蝦、蛋、大豆等,儘量

每天要保證雞蛋,300克牛奶和奶製品。

攝入必需脂肪酸

通過多種烹調植物油,特別是單不飽和脂肪酸,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攝入。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每天超過500克的蔬菜,水果200-350克,每天多選深色的水果和蔬菜。

保證飲水量

每日1500-2000毫升,多次少量,主要飲用開水或淡茶;飯前飯後湯,魚湯,雞湯等也可。

飲食宜清淡

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堅決杜絕野生動物的消費。

重症型患者

1.少量多餐,6-7次,每天有利於吞嚥和消化流質食物,雞蛋,大豆及其製品,牛奶及其製品,果汁,蔬菜汁,大米等糧食為基礎的。

2.在病情逐漸緩解的過程中,攝入半流質狀態,易咀嚼和消化食物,隨著病情的好轉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

3.如果食物不符合營養要求,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腸內營養製劑。

4.對於經口不能正常進食的危重病人,可放置鼻胃管,注入營養液。

5.病人的營養方案,應根據身體,出入量的整體情況而定製。






家常菜阿建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

每日膳食應以谷薯類為主,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等,注意選擇全穀類、雜豆類和薯類。

多吃蔬果、奶類、富硒植物

多選深色的水果和蔬菜,而不是果汁代替新鮮水果;吃各種各樣的牛奶及其製品,特別是酸奶;經常吃豆製品,另外多補充富硒食物,對免疫改善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直接補充海藻植物硒。

適量食用魚、禽、蛋及瘦肉

少吃肥肉,燻臘肉。杜絕食用野生動物。

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少吃含鹽量高和油炸食品,多喝喝白開水和茶,成人每日7-8杯;少喝含糖飲料。

保持健康體重

不要暴飲暴食,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活動一下。

珍惜食物,按需備餐

選擇新鮮,安全的食物,生熟食品分開製備。

普通型或康復期患者

能量要充足

每天攝入谷薯類食品250-400克,包括大米、麵粉、雜糧等。

保證蛋白質

攝入優質蛋白質類食物(每天150-200克):,如瘦肉、魚、蝦、蛋、大豆等,儘量

每天要保證雞蛋,300克牛奶和奶製品。

攝入必需脂肪酸

通過多種烹調植物油,特別是單不飽和脂肪酸,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攝入。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每天超過500克的蔬菜,水果200-350克,每天多選深色的水果和蔬菜。

保證飲水量

每日1500-2000毫升,多次少量,主要飲用開水或淡茶;飯前飯後湯,魚湯,雞湯等也可。

飲食宜清淡

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堅決杜絕野生動物的消費。


行走在城市裡的林少


主要有六點:

1.食物多樣,穀類為主;

2.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3.多吃蔬果、奶類、大豆;

4.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5.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6.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疫情期間食物價格上漲,特別在豬肉價格還沒有恢復正常的時候,所以可以選擇多吃蔬菜水果和蛋白質。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奶類富含鈣,大豆富含優質蛋白質。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應占一半。天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200~350克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吃各種各樣奶製品,相當於每天液態奶300克。經常吃豆製品,適量吃堅果。

土豆、芋頭、山藥、南瓜、藕等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作為蔬菜食用的時候,要減少主食量。

培養清淡飲食習慣,少吃高鹽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每天烹調油25~30克。

珍惜食物,按需選購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尤其是疫情期間食物很珍貴,儘可能地合理分配。



天才小毛vlog


你好我是后街酒紅煜,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疫情期間怎樣合理飲食呢

希望回答有幫助

少吃多餐,每餐定時,吃八分飽,多吃水果多喝水.

早餐最好在7點-8點吃,一碗雜糧粥,一個水煮雞蛋/一杯牛奶,一個水果,一把堅果.

午餐12點,主食最好吃糙米飯,兩三份蔬菜和一份肉.

晚餐5點-6點,主食最好吃糙米飯,兩三份蔬菜.

在三餐間可以吃一些水果.

每天的食物應該品種齊全.蔬菜包括葉菜類,菇類,薯類,瓜類/茄類,肉類要包括紅肉和白肉.

顏色包括紅,黃,綠,白,黑/紫.

不吃或少吃垃圾食品.






后街酒紅煜


疫情期間一定要提高自身免疫力,吃什麼的問題,當然是要多吃含蛋白質高,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食物哦。今天給你介紹吃鱸魚,鱸魚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含蛋白質和優質不飽和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能夠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提高身體免疫力!主料:鮮鱸魚一條,一斤八兩左右,輔料一:大粒海鹽半斤左右,大料,桂皮,香葉,肉蔻,,丁香,小茴香,蔥姜幹辣椒各少許,輔料二:蔥姜豆豉切碎,胡蘿蔔、火腿、香菇、豬肥肉切丁備用,花生油油少許,醬油少許,白糖少許,製作一:首先把魚收拾乾淨在背上打花刀,輔料一的所有料混合均勻把魚上下用鹽蓋住,醃製四個小時,然後拿出魚把上面的淹料抖乾淨,放室溫靜置十個小時或者一晚,這樣淹過的魚肉質更加緊實鮮美,製作二:起鍋燒油,放入豬肥肉煸炒出油脂,依次放入豆豉、蔥、姜、香菇、火腿、胡蘿蔔,中火煸炒至八成熟加入料酒,翻炒幾下加水,水的量大約能沒過魚即可,再加一點點醬油調色,加入一小勺白糖調味,大火燒開放淹治好的魚,開燉,燉約五分鐘給魚反個身繼續燉煮,大約十分鐘左右,看到湯汁濃稠開鍋可以撒點小香蔥和小米辣出鍋!這樣一份味道鮮美的豆香豉鱸魚就做好了,再配上一碗白米飯,可以湯汁拌飯,哈😊完美!





浩媽愛美食


健康是人人渴望與追求的,如何從膳食中吃出健康更是現代人特別關注的。為了“吃出健康”,人們不斷擴大飲食範圍,巧妙變化飲食方法。但這還遠遠不夠,甚至有些是不科學的。真正健康的膳食不可忽視飲食的合理搭配。

(1)主食與副食搭配

主食,即每日三餐的米、面、饅頭等。副食,泛指米、面以外的,具有增強營養、刺激食慾、調節機體功能作用的飲食,包括菜餚、奶類、水果及一些休閒食品等。主食與副食,各有所含的營養素,如副食中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遠比主食中的含量高,且副食的烹調方式多種多樣,色香味形花樣百出,更能刺激人的感官,增進食慾。所以,為保證人們得到所需的全部營養,又便於其消化、吸收,增強體質,抗衰延年,最好將主食與副食搭配食用。

(2)粗糧與細糧搭配

粗糧,泛指玉米、高粱、紅薯、小米、蕎麥、黃豆等雜糧。細糧,即指精米白麵。一般而言,細糧的營養價值和消化吸收率優於粗糧,但粗糧的某些營養成分又比細糧要多一些。例如,小米、玉米麵中的鈣含量相當於精米的2倍,鐵含量為3~4倍,說明糧食加工越精細,營養素損失得就越多。而將粗糧與細糧搭配食用,就能做到營養互補,還有助於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如2/3 的大米加進1/3 的玉米做成食品,可使大米的蛋白質利用率從58%提高到70%.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尤其是老年人對營養的需要,應間或吃些粗糧,調劑一下胃口,以增進食慾和提高對食物營養的吸收。

2.在於平衡

(1)熱量平衡

產生熱量的營養素主要有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脂肪產生的熱量為其他兩種營養素的兩倍之多。若攝取的熱量超過人體的需要,就會造成體內脂肪堆積,人會變得肥胖,易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如果攝取的熱量不足,又會出現營養不良,同樣可誘發多種疾病,如貧血、結核、癌症等。所以,若要達到熱量平衡,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三種營養成分,需按合理的比例1∶1∶4.5 攝取。每日早、午、晚餐的熱量分配為佔總熱量30%、40%、30%.

(2)味道平衡

食物的酸、甜、苦、辣、鹹味對身體的影響各不同。酸味可增進食慾,增強肝功能,並促進鈣、鐵等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的吸收;甜味來自食物中的糖分,可解除肌肉緊張,增強肝功能,阻止癌細胞附著於正常細胞,增強人體抵抗力,增強記憶力;苦味食物富含氨基酸與維生素B12;辣味食物能刺激胃腸蠕動,提高澱粉酶的活性,並可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代謝;鹹味食物可向人體供應鈉、氯兩種電解質,調節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滲透壓及正常代謝。但是,酸食吃得過多易傷脾,也會加重胃潰瘍的病情;甜食吃得多易升高血糖,誘發動脈硬化;苦食吃得多會傷肺或引起消化不良;辣味過重對心臟有損害;鹹味過重會加重腎臟負擔或誘發高血壓。因此,對各種味道的食物均應不偏不廢,保持平衡,才有利於身體健康。

(3)顏色平衡

各種顏色的食物所含營養成分的側重點不同。白色食物以大米、麵粉等為代表,富含澱粉、維生素及纖維素,但缺乏賴氨酸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黃色食物以黃豆、花生等為代表,特點是蛋白質含量相當高而脂肪較少,適宜中老年人、已患高血脂及動脈硬化症病人食用;紅色食物以魚、畜禽肉為代表,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A、鈣、鋅、鐵等元素,但維生素相對不足,脂肪較高,多食易致心臟病與癌症;綠色食物以蔬菜、水果為代表,是人體獲取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可減少心臟病與癌症的發生。黑色食物以黑米、紫菜、黑豆、黑芝麻為代表,富含鐵、硒、氨基酸,但蛋白質含量較少。所以,巧妙搭配各色食物,取長補短,營養成分種類齊全,才能達到營養均衡。

(4)酸鹼平衡

食物酸鹼之分指食物在體內最終代謝產物的性質。凡最終代謝產物為帶陽離子的鹼根者為鹼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奶類、茶葉等,特別是海帶等海洋蔬菜是鹼性食品之冠;最終代謝產物為帶陰離子的酸根者為酸性食物,如肉、大米、麵粉等。酸性食物含蛋白質多,鹼性食物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過食酸性食物會使體液偏酸,引起輕微酸中毒,易導致風溼性關節炎、低血壓、腹瀉、偏頭痛、牙齦發炎等疾患。同樣,過食鹼性食物會使體液偏鹼,易導致高血壓、便秘、糖尿病、動脈硬化乃至白血病等。機體體液,最好是達到酸鹼平衡、略偏鹼性的狀態。因此,對酸鹼食物的比例掌握不可忽視。

3.在於合理

一般來說,一日吃三餐是絕大多數人的飲食習慣,怎樣安排好一日三餐卻是大有學問。有的家庭安排得很合理,食物花樣多,營養豐富全面;而有的家庭的飲食品種極為單調,營養缺失。三餐安排得是否科學合理,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一日三餐不僅要定時定量,更重要的是要能保證營養的供應,做到膳食平衡。

(1)早餐吃好

早餐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品。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消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學習的精力需要。若長期不吃早餐,不但影響身體健康,還易患膽結石。很多人早餐習慣吃大餅、油條、蛋糕、饅頭等,也有人愛吃蛋、肉類、牛奶,雖說這些食物也都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脂肪,但它們均屬於酸性食物,無法提供人體所需的鹼性食品。如果再吃點蔬菜調劑一下,就能達到酸鹼平衡了。

(2)午餐吃飽

午餐要吃飽,是指午餐要保證充足的質與量。因為午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補償早餐吃得少、上午活動量大、能量消耗大的空缺,又要為下午的耗能儲備能量。因而,飲食的品質要高,量也相對要足。也就是說,午餐主食的量要大些,最好摻些雜糧,副食的花樣要多些:肉類、魚類、豆類、多種蔬菜……若能再來一碗有葷有素的菜湯,做到“飯前一勺湯”,膳食則更加科學。

(3)晚餐少而淡

晚餐吃得過飽,血中的糖、氨基酸、脂肪酸濃度就會增高,多餘的熱量會轉化為脂肪,使人發胖。同時,不能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質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會產生一種有害物質,這些物質在腸道的停留時間過長,易誘發大腸癌。中老年人如果長期晚餐過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易導致糖尿病。晚餐過飽還易使人失眠、多夢,引起神經衰弱等疾病。晚餐暴飲暴食,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使人在睡眠中休克,若搶救不及時,往往會危及生命;如果膽道有蛔蟲梗阻、慢性感染等,更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而猝死。晚餐吃得太油膩,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上,久之就會誘發動脈硬化、高血脂、高血壓和冠心病,或加重病情。晚餐飽食高脂肪食物,會使全身的血液相對集中在腸胃,易造成大腦局部供血不足。此外,晚餐也不宜吃得太晚,在下午6時左右為宜



BAH_Leo


大家好,我是雁兒。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在疫情期間,很多人整天休息在家,生活都是晝夜顛倒,一整天都無精打采,這樣對健康的傷害是很大的。怎樣合理飲食呢?我認為一日三餐有規律地進食是我們機體維持健康的基礎。首先要正確的吃早餐,而且早餐中應該含有主食,雜糧。在雜糧中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它可以補充白米中營養不足之處。還攝入一定的牛奶。第二,要有蛋白質的補充,充足的蛋白質是保證精力充沛的必要條件。食物雞蛋是比較簡單的方式,因為它的營養成分比例很高,也可以讓一整天攝取的熱量減少10%,還能補充身體所需完整的營養。最後就水果蔬菜也是不能少的。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喚醒你的身體機能,加速反應能力。還有最重要的要的是,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能熬夜。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謝謝,再見!





用戶雁兒


如何通過飲食提升免疫力?

建議一

每天攝入高蛋白類食物,包括魚、肉、蛋、奶、豆類和堅果,

另外,奉勸愛吃野生動物的小夥伴放下執念,畢竟它們營養並不高,還有致病風險。

建議二

每天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在平時的基礎上加量。

建議三

適量多飲水,每天不少於 1500ml。

過年大家喝酒、喝飲料從不是問題,說到喝水卻都犯了難。即便終日腹中滿滿,也要保證飲水量充足。不用多,一天用普通規格的水杯喝5杯水就夠了。

建議四

食物種類、來源及色彩豐富多樣,每天不少於20種食物;不要偏食,葷素搭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