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温室作物管理,你需要重点关注这3种病害

冬季温室作物管理,你需要重点关注这3种病害

冬季温室蔬菜管理要重点关注这3种病害!

进入低温寡照的冬季后,雾霾天、阴雨雪天增多,相比其他季节,冬季棚室蔬菜病害的发生种类及爆发程度有了很大变化。因此在棚室管理上,菜农朋友要重点加强对冬季高发病害的预防和防治,下面给菜农朋友重点介绍下易于流行三种病害:灰霉病、菌核病和细菌性髓部坏死,提醒菜农提前做好预防。

一、防治灰霉病物理、化学结合效果好。

灰霉病是冬季棚室蔬菜的常发病害,可在多种蔬菜上发生,对于灰霉病的防治,建议菜农采取物理防治在先,化学防治在后的方法。

物理防治就是及时、全面清除灰霉病侵染源。通常感染了灰霉病的果实、叶片、花朵等部位,都含有大量的灰霉病原孢子,这些都是灰霉病的侵染源,当棚内出现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时,病原菌就会从病叶、开败的残花、病果或柱头上进行侵染,从而造成灰霉病的大发生。因此,在不良天气到来前,菜农要及时、全面清除这些侵染源,避免病原菌“复活”后继续侵染造成损失。

化学防治即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应做到喷药细致、全面,使整个植株都要接触药液。此外,不良天气过后,植株抗药性差,用药时:

一是浓度千万不要贪大,按正常浓度即可;用药种类也不要贪多,最好不要超过4种;

二是用药最好在晴天之后2-3天进行,这样植株可以经历一个缓冲期,抗药性增强,避免药害的发生。灰霉病常用药剂有腐霉利、甲硫乙霉威、异菌脲、啶酰菌胺等;复配配方主要有:啶酰菌胺+异菌脲;氟啶胺+丙森锌;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

冬季温室作物管理,你需要重点关注这3种病害

二、棚内湿度大,菌核病不可小视。

菌核病在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对温度要求不严,在0-30℃之间(以20℃为最适宜),相对湿度85%以上即可发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的病害。在冬季及早春季节棚室温度低、湿度大时容易发生,菜农在管理时要特别注意两点。

1、加强通风排湿。既然湿度高是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就要采取相关措施来降低棚室的湿度。当前环境条件下,棚室放风时间短,若白天通风不及时,很容易导致棚室内湿度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需要菜农在通风方面要注意加强管理,建议早上拉起覆盖物后,先缓一会再通风,待棚温回升后通10分钟左右的小风,将棚室内的废气及湿气排出,然后关风口升温,等温度上来后再通风。

浇水时要遵循小水勤浇的原则,尽可能降低棚室湿度,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操作行内可以铺一些稻壳或废秸秆,具有吸湿保温的作用。此外,还要及时整枝摘叶,去掉老叶、病叶,使果实四周空气流通。

2、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还需要采取药剂预防。一旦发现病株,建议及时摘除病果或病叶,发病严重的建议将植株拔除,集中带出棚外处理。在日常管理中要定期喷施药剂防治,发病轻时可选用乙烯菌核利、嘧霉胺、氟啶胺、腐霉利等,当病害较为严重时,可选用以下复配配方:菌核净+啶酰菌胺;或氟啶胺+丙森锌;或异菌脲+丙森锌,喷药时注意要全面、均匀。

冬季温室作物管理,你需要重点关注这3种病害

三、整枝打杈“留尾巴”, 髓部坏死少发生

小雪过后,随着气温的持续下降,棚室通风时间逐渐减少,菜农在整枝打杈时难免会留下伤口,很容易使病原菌通过伤口侵染植株。

近期不少菜农反映细菌性髓部坏死这种病害开始泛滥,主要是植株伤口保护不及时导致的。因此,想要防住髓部坏死,要通过多留和多方式用药两方面来进行。

1、多留即整枝打叶“留尾巴”。建议菜农整枝的时候要留下侧枝基部的一段茎秆,摘叶时注意保留叶柄,这样即使病原菌从伤口侵入,也仅仅是叶柄或侧枝基部的一小段被感染,不会马上危害到植株本身,便于菜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有条件的菜农可以使用刀片进行打叶,具体做法是先在刀片上蘸上杀菌剂,然后对准叶柄快速切断即可(同样建议菜农适当留一段叶柄或侧枝),相对于人工打叶,使用刀片能够使伤口平整而不被挤压,加快伤口的愈合速度。不管是手动还是刀片进行整枝打叶,操作完毕后一定要及时喷洒杀菌剂,如铜制剂、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保护好伤口,避免病菌侵入。

2、多方式用药即喷施、涂抹或灌根相结合。一旦植株感染上了髓部坏死,光靠叶面喷药,防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建议菜农多方式用药。涂抹即找到病变部位以后,纵剖部分茎秆,注意不要把茎秆弄断。让病变部位全部裸露后可用抗生素、铜制剂或其它治疗细菌的药剂调成糊状对病变部位进行涂抹,可用20%叶枯唑30克+净果精(33.5%喹啉铜)20克+20%春雷霉素水剂20毫升+有机硅涂抹茎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