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象——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

第六節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

人體的基本生命活動,主要是指神志活動、呼吸運動、消化吸收、血液循行、水液代謝、生長生殖等。在健康狀態下,表現為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活動;在病理狀態下,則體現為患病機體的異常的生命現象。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的統一的系統整體。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臟腑功能協調平衡,陰陽勻平,氣血和暢,維持著機體及其與環境的統一,保證人體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故曰:“內外調和,邪不能害”(《素問·生氣通天論》)。

神志活動、呼吸運動、血液循行、水液代謝、生長生殖等人體的基本機能活動,雖各為相關臟腑所主,具有各自的規律性,但又均為五臟功能互相協調配合的結果。這充分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基本特色。機體通過陰陽、五行、氣血、經絡、臟腑等調節機制,使各種機能活動成為整體性活動,維持著機體內外環境的相對穩定,實現了機體的完整統一性。五臟為人體生命的中心,所以,在機體的調節機制中,以五臟調節最為重要。

一、神志活動

(一)神志的內容

神志,又稱神明、精神。志為情志,亦屬於神的範疇。中醫學根據天人相應,形神統一的觀點,認為神的含義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包括人體生命活動規律;其二,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志、感覺、動作等生理活動,為人類生命活動的最高級形式,即中醫學中狹義的神。人的神志活動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憂、恐)兩個方面。

(二)神志活動與五臟調節

1.五神與五臟:五臟與五神的關係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所以稱五臟為“五神髒”。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屬於腦的生理活動的一部分。中醫學將其分屬於五臟,成為五臟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總統於心。

(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統領和主宰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憂、恐五志,均屬心神所主。故曰:·“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神氣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是以心正則萬神俱正,心邪則萬神俱邪”(《類經·髒象類》)。

(2)肺藏魄:魄是不受內在意識支配而產生的一種能動作用表現,屬於人體本能的感覺和動作,即無意識活動。如耳的聽覺、目的視覺、皮膚的冷熱痛癢感覺,以及軀幹肢體的動作、新生兒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屬於魄的範疇。故曰:“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類經·髒象類》)。魄與生俱來,“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靈樞·本神》),為先天所獲得,而藏於肺。“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素問·六節髒象論》)。“肺藏氣,氣舍魄”(《靈樞·本神》)。故氣旺盛則體健魄全,魄全則感覺靈敏,耳聰目明,動作正確協調。反之,肺病則魄弱,甚至導致神志病變,故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靈樞·本神》)。

(3)肝藏魂:魂,一是指能伴隨心神活動而作出較快反應的思維意識活動,“隨神往來者謂之魄”(《靈樞·本神》);一是指夢幻活動。“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類經·髒象類》)。肝主疏洩及藏血,肝氣調暢,藏血充足,魂隨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發揮,所謂“肝藏血,血舍魂”(《靈樞·本神》)。如果肝失疏洩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隨神活動,就會出現狂亂、多夢、夜寐不安等症。

魂和魄均屬於人體精神意識的範疇。但魂是後天形成的有意識的精神活動,魄是先天獲得的本能的感覺和動作。“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類經·髒象類》)。

(4)脾藏意:意,憶的意思,又稱為意念。意就是將從外界獲得的知識經過思維取捨,保留下來形成回憶的印象。“心有所憶謂之意”(《靈樞·本神》)。“謂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類經·髒象類》)。脾藏意,指脾與意念有關。“脾藏營,營含意”(《靈樞·本神》)。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充盈,髓海得養,即表現出思路清晰,意念豐富,記憶力強;反之,脾的功能失常,“脾陽不足則思慮短少,脾陰不足則記憶多忘”(《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上卷》)。

(5)腎藏志:志為志向、意志。“意之所存謂之志”(《靈樞·本神》):即意已定而確然不變,並決定將來之行動欲付諸實踐者,謂之志。故曰:“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類經·髒象類》):意與志。均為意會所向,故意與志合稱為意志。但志比意更有明確的目標,所謂“志者,專意而不移也”(《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上卷》)。即志有專志不移的意思。“腎藏精,精舍志”(《靈樞·本神》),腎精生髓,上充於腦,髓海滿盈,則精神充沛,志的思維意識活動亦正常。若髓海不足,志無所藏,則精神疲憊,頭暈健忘,志向難以堅持。

2.五志與五臟:情志泛指人的情感、情緒,也是人的心理活動,亦屬於神的範疇。故曰:“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合言之,則神藏於心,而凡情志之屬,惟心所統,是為吾身之全神也”(《類經·髒象類》)。對於情志的分類,中醫學有五志說和七情說之分,五志說認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憂、悲: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稱五志。七情說認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故稱之為七情。“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七情之中,悲與憂,情感相似,可以相合;驚亦有恐懼之意,故驚可歸於恐。如是“七情說”與“五志說”便統一了,即怒、喜、思、憂(悲)、恐(驚)。五臟與五志的關係是: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喜怒思憂恐是人們對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變化,是整個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情志活動要通過五臟的生理功能而表現出來,故也將其分別歸屬於五臟之中。

(1)心在志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動的“喜”有關。喜,對外界信息的反應,一般屬於良性反應。適當的喜樂,能使血氣調和,營衛通利,心情舒暢,有益於心的生理活動。“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素問·舉痛論》)。但過度的喜樂,則可損傷心神。故曰:“喜傷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如,心藏神功能過亢,可出現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傷。由於心能統領五志,故五志過極皆能傷心。

(2)肝在志為怒:怒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志變化。一般說來,當怒則怒,怒而有節,未必為害。若怒而無節,則它對於機體的生理活動是屬於一種不良的刺激,可使氣血逆亂,陽氣升發。肝為剛髒,主疏洩,其氣主動主升,體陰而用陽。故肝的生理病理與怒有密切關係,尤以病理為最,所謂“忿怒傷肝”(《靈樞·百病始生》)。如,大怒可傷肝,使肝的陽氣升發太過而致病。反之,肝的陰血不足,陽氣偏亢,則稍有刺激,便易發怒。

(3)脾在志為思:思,即思考、思慮,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正常的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的影響,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思慮、思考等心理活動正常。若脾虛則易不耐思慮,思慮太過又易傷脾,“思傷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以脾的生理功能與情志活動的“思”有關。

(4)肺在志為憂:憂愁是屬於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動,尤其是在過度憂傷的情況下,往往會損傷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憂愁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損耗人體之氣。因肺主氣,所以憂愁過度易於傷肺,所謂“悲則氣消”。而肺氣虛弱時,機體對外來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人也較易產生憂愁的情志變化。

(5)腎在志為恐:恐,即恐懼、膽怯,是人們對事物懼怕時的一種精神狀態,它對機體的生理活動能產生不良的刺激。“恐傷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恐則氣下”(《素問·舉痛論》)。過度的恐懼,有時可使腎氣不固,氣洩於下,導致二便失禁。

總之,中醫學認為,人的意識思維雖由心所主宰,但其功能活動受五臟的調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心藏神,在志為喜,喜則氣和志達,可見“喜”是對外界信息的良性反應,有利於“心主血”,但喜樂過甚則傷神,喜樂者神憚而不藏。肺藏魄,在志為憂,人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為魄之靈,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種精神活動。年老時肺氣虛衰,語言善誤,這從病理上闡明瞭肺與魄的關係。肝藏魂,在志為怒,魂乃神之變,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魂的精神活動包括謀慮,故又有肝主謀慮之說。怒是情緒激動時的一種精神變化,是不良刺激;怒傷肝,常致血液上逆,氣機升洩。脾藏意,在志為思。意,是意識;思,是思考。正常的思考有賴脾的健運,思考過度或所思不遂則能導致情緒抑鬱,飲食不思等,即所謂“思慮傷脾”。腎藏志,在志為恐。

恐與驚相似,驚為不知受驚,恐為自知而怯。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驚恐傷腎,氣機紊亂。由此可見,人體的神魂意魄志及喜怒思憂驚等精神意識活動都依靠五臟的功能調節,但主導於心。

二、血液循行與五臟調節

(一)血液循行的過程

中醫學認為,血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血在脈中循行,內至五臟,外達皮肉筋骨,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血脈營衛,周流不息,上應星宿,下應經數”(《靈樞·癰疽》)。“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血液在循行過程中,不但為各組織器官提供豐富的養料,同時又將各組織器官新陳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物,分別運輸到有關器官而排出體外。因此血液的運行主要起著運輸機體內各種物質的作用。

心、血、脈是一個相對獨立而且密閉的系統。其中,脈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循行於脈管之中,流佈全身,環周不休。故曰:“絡與經,皆有血也”(《醫學真傳》)。

血液的正常循行,必須依靠於氣的推動、溫煦和固攝作用。故曰:“蓋氣,·血之衝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仁齋直指方》)。氣為陽,血為陰,氣血沖和,陰平陽秘,機體內外環境相對穩定,血液方能正常地不斷循環流動,在人體內擔負著運輸、調節、防禦等機能。但陰與陽,則陽主陰從;氣與血,則氣主血輔。所以,陰陽平衡,氣血和諧,陽、氣為主,陰、血為輔,則是血液循行的必要條件。

血液運行的方向,分為離心和向心兩個方面。離心方面是指從心臟發出,經過經脈到絡脈,反覆分支,脈管逐漸變小(孫絡),最後流佈到全身各部組織內。向心方面是指血液在各部組織內經過利用後,帶著廢物由孫絡到絡脈,由絡脈逐漸匯合到經脈,最後返回心臟。“食氣人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素問·經脈別論》)。水谷精微,奉心化赤而為血,血流於經脈而歸於肺,肺朝百脈而血運於諸經。血液自經而髒,由髒而經,向心與離心而循環不息。所謂“心臟舒出紫血之濁氣,輸入赤血之清血。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氣生氣,由心運行脈管,滋養周身之精血也;紫血即受臟腑經脈濁氣毒氣改變之血,由回血管復運於肺內,待呼出濁氣,得吸人之清氣,則紫血復變為赤血,仍流佈周身之內,以養生命。人身之血脈運行,週而復始也”(《醫易一理》)。

(二)血液循行與五臟調節

心主血脈,為血液循行的基本動力。全身的血液依賴心氣的推動在脈中正常運行,輸送各處。“諸血者皆屬於心”(《素問·五臟生成》,“人心動則血行諸經”(《醫學入門·臟腑》)。心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血液才能在脈內正常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肺主治節,朝百脈,助心行血,全身的血液都要通過經脈而聚會於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再輸送到全身。“人周身經絡,皆根於心,而上通於肺,以回於下,如樹之有根有幹有枝。百體內外,一氣流通,運行血脈,以相出入”(《醫原》)。肝藏血是指肝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對恆定的。但是隨著機體活動量的增減,血量亦隨之改變。“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腎主藏精,精血同源,血液的正常運行有賴於血液本身的充盈,腎臟對血液循環的作用主要是對有效血液循環的調節。

總之,血液循行是五臟共同調節的結果。其中,心為血液循行的基本動力,肺助心行血,亦為其動力;肝之疏洩藏血,脾之統攝,腎精化而為血,又為人身陰陽之本,則是血液循行的調節因素。

三、呼吸運動與五臟調節

(一)呼吸的過程

人以天地之氣生,人體與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稱之為呼吸。呼吸過程是指人體吸入自然界之清氣,呼出體內濁氣的氣體出入交換,吐故納新的過程。呼吸是生命活動的重要指徵,是人體重要的生命活動之一,也是全身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必要保證。

呼吸運動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是周身之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它包括“吸清”與“呼濁”兩方面的內容。

吸清過程,是肺通過肅降作用,藉鼻腔或口腔將自然界的清氣吸人體內,再途經喉嚨、氣管等呼吸道而進入肺中。天氣通於肺,口鼻者為氣之門戶,喉嚨是清濁之氣呼吸出入升降的要道。吸人肺中的清氣在胸中與脾上輸的水谷之精氣互相結合形成宗氣,宗氣一方面溫養肺臟自身和喉嚨等上呼吸道,以繼續維持正常的呼吸運動;另一方面由肺人心,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佈散周身,內灌臟腑經脈,外濡肌膚腠理。其中清氣通過經脈下達於腎,由腎封藏攝納,使氣有所歸依,同時也不斷地充養了腎氣。

呼濁過程,是指吸人體內的自然之清氣被周身組織器官所充分利用,並在新陳代謝的活動中產生了濁氣,其大部分通過經脈又覆上行至心人肺,在肺的宣發作用下,再經歷氣管、喉、鼻(口腔)等呼吸道而呼出體外。有一部分濁氣則通過皮毛汗孔的開合作用,由“氣門”而排洩。

(二)呼吸運動與五臟調節

“肺在諸髒之上,而諸髒之氣鹹由之吐納也”(《圖書編》)。肺主呼吸,吸之則滿,呼之則出,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籬。

腎主納氣,肺所吸人之清氣有賴腎的攝納,防止呼吸淺表。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肝主疏洩,調暢氣機。肝為剛髒而主疏洩,肺為嬌髒而主肅降。肝從左升,肺從右降,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脾主運化,水谷精氣由脾上升,與肺的呼吸之氣相合而生成宗氣。宗氣走息道而行呼吸,貫心脈以行氣血。脾臟不僅調節氣的運行,而且調節氣的質量。心主血,血為氣之母,氣非血不和,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血是氣的載體,並給氣以充分營養。吸人肝與腎,呼出心與肺。因為五臟都參與呼吸氣機的調節,所以五臟中任何一髒的功能異常,均可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故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咳論》)。

四、消化吸收與五臟調節

(一)消化吸收的過程

人以水谷為本,人體在生命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攝取飲食營養,以維持各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水谷精微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要素之一,也是化生氣血陰陽的物質基礎。

消化吸收是飲食物代謝過程中的兩個主要環節。消化,是指飲食物通過消化器官的運動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別成清者和濁者的過程。即人將攝人的飲食物轉變為可以吸收利用的水谷精微的過程。清者,指水谷精微;濁者,指食物殘渣。吸收,是指飲食物在充分消化的基礎上所轉變成的精微物質被吸收,並進而轉輸至心肺的過程。消化和吸收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運動是緊密聯繫的,消化過程和吸收過程也是相輔相成,密切協調的。“人之於飲食也,唇以攝收之,齒以咀嚼之,舌以轉掉之,使之往復週迴,然後咽人。會厭居食管氣管之間,氣出則張,食人則掩蓋氣門,使食橋渡而過,由此人嗉,傳送至胃之上口賁門,入胃,脾以磨之,肝以疏之,而後蒸化腐熟,由胃之津門洩出水分,其汁由幽門傳人小腸,經所謂小腸為受盛之官是也。至小腸之闌門,……是時谷已成糟粕,傳人大腸,經所謂大腸為傳導之官是也。至直腸則結為糞,由肛門而出”(《中國醫藥匯海·論消化之原理》)。

(二)消化吸收與五臟調節

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關係到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是脾、胃、小腸、大腸、肝、膽、胰等臟腑功能互相配合而進行的,其中與脾(小腸)、胃的關係尤為密切,所以說脾胃同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運化,食物經過胃的腐熟後,下送小腸以“分清泌濁”。濁的部分再傳大腸轉變為廢物排出體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運送全身,發揮營養作用。脾主運化實際上包括了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全部內容,以及營養生理學的部分內容。肝主疏洩,調節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土得木而達,食氣人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洩之而水谷乃化。肝的疏洩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還表現在膽汁的分泌與排洩,幫助脾胃運化。肺居上焦,職司宣發,“穀人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飲食精微由肺的宣發而布達全身。腎主命門,脾陽根於腎陽,水谷運化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蒸騰,故腎陽被譽為釜底之薪,所謂後天水谷之氣得先天精血之氣則生生不息。心主血屬火,心有所主,則脾氣健旺,“脾之所以能運行水谷者氣也,氣寒則凝滯不行,得心火以溫之乃健運而不息,是為火生土”(《醫碥·五臟生克說》)。

五、水液代謝與五臟調節

(一)水液代謝的過程

水液代謝,是指水液的生成、輸布以及水液被人體利用後的剩餘水分和代謝廢物的排洩的過程,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生理過程。水液來源於飲食,是通過胃、脾以及大小腸等消化吸收而生成。水液的代謝過程,則是以脾、肺、腎三髒為中心完成的。故曰:“脾土主運行,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化之氣,悉屬於肺;轉輸之髒,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醫宗必讀·水腫脹滿論》)。

水液生成以後,首先由脾通過升清作用,將其向上轉輸到心肺,同時一部分未被吸收的水液,則與食物殘渣一起下傳於大腸,從糞便中排出體外。

肺接受了脾上輸的大量水液,通過宣發肅降作用.將其敷布至周身。其中一部分水液經肺的宣發作用,隨衛氣而運行於體表,外達四肢官竅,以濡養肌肉,潤澤皮膚,代謝以後的廢料和剩餘水分,又通過陽氣的蒸騰,化生成汗液從汗孔排出。另一部分水液經肺的肅降作用,以心臟為動力,隨營氣循經脈而運行於體內,以濡養五臟六腑,灌注於骨節和腦髓之中,在被機體組織器官利用之後,又集聚於腎。另外,在肺的呼氣運動中,也排出了少量的水氣。

腎為主水之髒,集聚於腎的水液在腎的氣化作用之下,被泌別成清者和濁者兩部分。其清者,通過腎中陽氣的蒸騰氣化作用,又覆上歸於肺,由心肺再佈散周身,以維持體內的正常水液量;其濁者,則通過腎中陽氣的溫化推動作用,不斷地化生成尿液,並且向下輸送至膀胱。當膀胱內尿液積到一定量時,就產生尿意,從而及時自主地經尿道而排出體外。

(二)水液代謝與五臟調節

水液的正常代謝,與五臟系統功能正常,陰陽平衡密切相關,陰陽並需,尤以陽氣為要,陽旺則氣化,氣化則水自化。

腎司開合,為主水之髒。脾主運化水液,為水液代謝之樞紐。肺主行水,為水之上源。肝主疏洩,調暢氣機,氣行則水行。心主血脈,行血而利水運。飲水入胃,中焦之水經脾氣的運化,肝氣的疏洩,散精於上焦;心肺同居上焦,上焦之水為清水,清中之清者經肺氣宣發,心脈通利而散佈到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其代謝廢物即變為汗液等排出體外;清中之濁者得肺氣肅降而輸達下焦;歸腎之水為濁,濁中之清者復經腎氣的蒸騰上升至心肺而重新參加代謝,濁中之濁者經腎氣開合送至膀胱,而排出體外。

總之,人體水液代謝的全過程,需要五臟六腑生理功能的協同配合,又是以肺、脾、腎三髒的功能活動為主的,“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景嶽全書·腫脹》)。其中腎的氣化作用又貫穿於水液代謝的始終,並且對脾、肺等臟腑在水液代謝方面的功能起著促進作用。如果脾、肺、腎三髒中任何一髒的功能失常,皆可引起水液的輸布排洩障礙,使水溼停留於體內,而產生痰飲、水腫等病理變化。

六、生長生殖與五臟調節

(一)生長生殖的過程

人的生命歷程從胎孕、發育、成長、衰老乃至死亡,經歷著一個生、長、壯、老、已的過程。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人的生命活動是以臟腑陰陽氣血為基礎的。臟腑陰陽氣血平衡,人體才能正常生長髮育。“生之本,本於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是生命之本。陽化氣,陰成形,生命過程就是不斷地化氣與成形的過程。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為人體盛衰之本。精者氣之精,“人始生,先成精”,“精者,身之本”。人體的產生,先從精始,由精而生成身形臟腑。人出生之後賴五臟六腑之精的充盈,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總之,氣血精津液是促進人體生長髮育的基本物質。精能化氣,氣化為精。腎為藏精之腑,“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男子二八,女子二七,腎精充盛而天癸至,天癸至則精氣溢洩,月事應時而下,具備生殖能力,男女交媾,胎孕乃成。隨著臟腑陰陽氣血的盛衰和精氣天癸的至竭,人體呈現出生長壯死已的生命過程。

(二)生長生殖與五臟調節

1.生長髮育與五臟:人的生長髮育與體內的氣血陰陽以及臟腑的功能活動均有關。如心血充盈,可運行濡養周身;肺氣充足,可維持體內清濁之氣的吐故納新;肝氣調暢,可促進各組織器官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人的生長髮育要依賴五臟六腑的精氣充養和支持,是五臟六腑共同發揮作用的生命過程。由於“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故脾腎兩髒在促進入的生長髮育並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髮育過程,為人體生長髮育的根本。腎中精氣稟受於父母,是激發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反映了腎中精氣的盛衰變化。腎之精氣充足,生長髮育正常,則表現為:幼年時期生機旺盛,齒更髮長;青壯年時期體魄壯實,筋骨強健。如腎之精氣不足,生長髮育遲緩,則幼年時期可見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之“五遲症”;成年時期則可出現發落齒搖,未老先衰等現象。

後天化生的精氣血津液是維持生命機能,促進生長髮育的重要物質基礎,故人出生以後,還要得到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的充養,才能保證繼續生長髮育的需要。脾吸收、轉輸的營養物質,能夠化生成精、氣、血、津液,一方面源源不斷地濡養周身各組織器官,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另一方面又不斷地補充、培育先天之精氣,使機體生機不息,保證了人體在利用生命物質的過程中正常地生長髮育。脾胃乃人生後天之根本,脾胃一傷,飲食不進,生機自絕。可見,人體的形成根於腎,生命的延續關乎脾。如脾氣虛弱,運化失常,便可引起營養不良、體乏消瘦等症,直接影響到正常的生長髮育,這也稱之為“後天失調”。

2.生殖與五臟:生殖是生物綿延和繁殖種系的重要生命活動,是保證種族延續的各種生理過程的總稱。在高等動物,生殖涉及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和產生新個體的全部生理過程。在人類,還涉及政治、經濟、哲學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人類生殖是通過兩性生殖器官的活動而實現的。生殖機能主要是指機體發育成熟而具備的繁衍後代的能力。人的生殖機能是一個複雜的生理活動過程,與五臟六腑有著密切關係,其中與腎、肝、脾的關係密切,尤以腎為最。

人的性器官的發育,性機能的成熟以及生殖能力,均與腎密切相關。腎為封藏之本,腎中的先天之精氣,與生俱來,是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氣,是構成新的生命體的原始物質,為人類生育繁衍所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先天之精促使胚胎的形成,並維繫著胚胎的正常發育。如果父母腎中精氣充盛,生殖機能正常,兩精相合,所形成的人體先天之精氣才能充足,化生的形體才能壯實。若父母精氣衰弱,影響生殖能力,便會引起下一代形體虛衰,或出現先天性畸形、痴呆、缺陷,或導致其生殖能力低下。

人的生殖能力並非伴隨生命歷程而始終存在,僅僅在生命歷程的一定階段,具有天癸的時期,方具備生殖能力。天癸是生殖的基礎,天癸的產生取決於腎,是腎中精氣以及陰陽逐漸充盛到一定程度而化生的一種新的物質。天癸關係到性機能的產生和成熟,並且控制、調節著人的生殖能力。一般而言,男子16歲至64歲之間,女子14歲至49歲之間,腎中精氣盛(漸盛——充盛——漸衰),天癸產生並維持其功能,而具有生殖能力。故曰:』、兒於初主之時,形體雖成,而精氣未裕,所以女必十四,男必十六,而後天癸至。天癸既至,精之將盛也;天癸未至,精之未盛也”(《景嶽全書·小兒補腎論》),由此可見,腎中精氣的盛衰,大癸的產生與否,是決定並影響生殖能力的關鍵。

【第三章 第六節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